浩然的散文《壮志篇》入选江苏省中学课本《语文》第七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年6月第1版。
《语文》第七册封面
《语文》第七册是高中课本。
目录页:第七课《壮志篇》(50页—58页)
封底版权信息
《壮志篇》是浩然访问遵化县沙石峪大队后写的散文。沙石峪人不满足于从昔日“穷山饿水”到成为“富山饱水”地方的现状,继续追求更大的发展(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作品表现了沙石峪的乡亲们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和眼下正在铺展着的战斗的壮丽画面。
作者特别突出地写了沙石峪大队的老支书的思想境界。
《壮志篇》原载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5月第1版《大地的翅膀》一书。
目录页
版权页信息
浩然的《大地的翅膀》,不仅为江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编写组重视,其他省的中小学教材编写部门也关注到了浩然的这部新作。譬如山东:
“山东省中小学教材编辑组资料专用章”清晰可见。
把课文与原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壮志篇》收入教材成为课文,为了适应教学需要,编者对浩然原作的文字略有修改。这种文字改动是否有道理?我们举例来说。
“前情回顾”
(先了解一下前面的课文/原作的“前因”)
……所谓造地,就是在岩层上开石槽子;槽子凿到预定的深度,再往上边铺垫黄土。沙石峪是缺土的,必须到五里远的地方去挑。他们白天开石,晚上挑土,十个夜晚 挑了一千担土,走了一万里路,垫出这块只有几指厚土层的一亩地。全村的群众,都被这种精神激发起来了。他们提出"出门不空手,回来带黄土"的口号。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会走路的孩子,都投入了建造大寨田的战斗。人们外出开会、赶集,回来的时候带着土;串亲戚、访朋友,回来的时候带着土;放羊的、上学的,也都拐弯捎脚带着土……土层渐渐地加厚了,一直铺到二尺多!
(沙石峪山石多土层薄,沙石峪人开垦梯田是在石头上凿出槽子,又从别处运土汇聚到槽子里加厚土层成为梯田,硬是在石头上种地夺丰收。)
课文见照片
放羊的、上学的,也都拐弯捎脚带着土……土层渐渐地加厚了,一直铺到二尺多!这种精神感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给他们带来全国各地的泥土。这种精神感动了外国朋友,给他们带来了五大洲的泥土……
我又一次被感动了,深深地认识到,沙石峪的层层梯田,行行树木,棵棵禾苗,是他们用汗珠铺垫、浇灌起来的。这是多么可贵的土地呀!我这样想,忽然感到,用"盆地"或"群山环抱"这样现成的词汇形容这里的美景是极不贴切的,应当说,它象一座大型的展览馆。蔚蓝的天空是它的屋顶;五光十色的小平原上的各种建筑物、机械,是多彩而又丰富的展品;我们所站立的梯田,不仅是最大的、最重要的展品,也是铺了绿绒毯的观礼台。
老支书听到我的赞美,那皱纹纵横的脸上,显出一副格外严肃的表情。他说:"如今革命的大好形势发展得很快,又喜人,又逼人哪!我们得继续不断地往前闯,象大寨那样,年年都有新贡献、大贡献!"
就在这个时候,不远的西边梯田里,响起炮声。一炮接着一炮,呼隆隆地震荡着山谷;惊飞了群鸟,摇动着树枝;沙石滚落,烟雾升腾。接着,有几道垒砌得十分美观的坝阶被推倒了,坝阶上那些平展展的梯田被掀翻了,几棵树枝繁茂的伞形果树,横倒在水渠边的小路上。
我十分惊疑地问老支书,那里正在进行什么样的工程?
(以上课文)
原作见照片
放羊的、上学的,也都拐弯捎脚带着土……土层渐渐地加厚了,一直铺到二尺多!这种精神感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给他们带来全国各地的泥土。这种精神感动了外国朋友,给他们带来了五大洲的泥土……
我又一次被感动了,深深地认识到,沙石峪的层层梯田,行行树木,棵棵禾苗,是他们用汗珠铺垫、浇灌起来的。这是多么可贵的土地呀!我这样想,忽然感到,用"盆地"或"群山环抱"这样现成的词汇形容这里的美景是极不贴切的,应当说,它象一座大型的展览馆。蔚蓝的天空是它的屋顶;五光十色的小平原上的各种建筑物、机械,是多彩而又丰富的展品;我们所站立的梯田,不仅是最大的、最重要的展品,也是铺了绿绒毯的观礼台。我想,身边这个老支书,这个宏伟建筑物的组织者、搬砖砌石的劳动者,如今站在"观礼台” 上 检阅着战斗成果 ,心里边会是怎样的满足和自豪呢?
老支书听到我的赞美,那皱纹纵横的脸上,显出一副格外严肃的表情。他说:"如今革命的大好形势发展得很快,我们在革命化的道路上继续不断地往前闯,象大寨那样,对国家,对人类,年年都有新贡献、大贡献!"
就在这个时候,不远的西边梯田里,响起炮声。一炮接着一炮,呼隆隆地震荡着山谷;惊飞了群鸟,摇动着树枝;沙石滚落,烟雾升腾。接着,有几道垒砌得十分美观的坝阶被推倒了,坝阶上那些平展展的梯田被掀翻了,几棵树枝繁茂的伞形果树,横倒在水渠边的小路上。
我十分惊疑地问老支书,那里正在进行什么样的工程。
(以上原作)
分析
“铺满了绿绒毯的观礼台”到“老支书听到我的赞美”之间原作还有一段对老支书个人的赞美。而选作课文时,这一小段对老支书个人的赞美文字删除了,只保留了对沙石峪人集体形象的赞美。
这样的改动好在哪里?沙石峪面貌的改变是集体的力量,删除对某个个人的赞美,能把笔墨更集中。
听到“我”的赞美后老支书的那段话也有改动。删除“对*国*家,对*人*类”,更接地气。
又喜人,又逼哪!我们得继续不断地往前闯,
“那里正在进行什么样的工程”原作是问号,课文用句号。陈述句改疑问句增强“惊疑”。但这标点符号,我认为可改可不改。
(继续展示课文)
(课文见照片)
……我十分惊疑地问老支书,那里正在进行什么样的工程?
老支书微笑地说:"这是我们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第一仗!"
这个"第一仗",比那突然鸣响的炮声更加有力地震动了我:沙石峪的英雄们,已经决定把他们二十年间用心血,用双手,用肩头建造的层层水平梯田,全部毁掉,再造新田!这样的打算和行动,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正如我估计的那样,当时,这个战斗方案一提出讨论,沙石峪象爆炸了一般地翻腾起来。有些人含着热泪,找老支书,劝他收回这个念头。
"老支书哇,咱那地,一钎一锤、一担一挑地造起来,可不容易呀!"
老支书说:"这个我清楚。"
"您为啥要主张毁掉它呢?"
老支书说:"要象大寨人那样,真正大干社会主义!"
"把好好的东西破坏了,还叫大干?"
老支书说:"破旧,是为了立新,不毁掉这条条缕缕的梯田,把它们连成更大的地块,怎么使机器?怎么实现机械化?"
"咱们是山区呀!"
老支书说:"山区,更要下更大的决心、使更大的劲头、花更大的本钱为机械化创造条件。要不然,我们就没有出路,就象汽车抛了锚,就不能多做贡献。不舍得打碎这坛坛罐罐,怎么能开创社会主义大业!"
(以上课文)
(原文见照片)
……
我十分惊疑地问老支书,那里正在进行什么样的工程。
老支书微笑地说:"这是我们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狠抓了阶级斗争这个根本,打起的第一仗!"
这个"第一仗",比那突然鸣响的炮声更加有力地震动了我:沙石峪的英雄们,已经决定把他们二十年间用心血,用双手,用肩头建造起来的层层水平梯田,全部毁掉,再造新田!这样的打算和行动,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正如我估计的那样,当时,这个战斗方案一提出讨论,沙石峪象爆炸了一般地翻腾起来。好多人含着热泪,找老支书,劝他收回这个念头。
"老支书哇,咱那地,一钎一锤、一担一挑地造起来,可不容易呀!"
老支书说:"这个我清楚。"
"您为啥要主张毁掉它呢?"
老支书说:"要象大寨人那样,真正大干社会主义!"
"把好好的东西破坏了,还叫大干?"
老支书说:"破旧,是为了立新,不毁掉这条条缕缕的梯田,把它们连成更大的地块,怎么使机器?怎么实现机械化?"
"咱们是山区呀!"
老支书说:"山区,更要下更大的决心、使更大的劲头、花更大的本钱为机械化创造条件。要不然,我们就没有出路,就象汽车抛了锚,就不能多做贡献。”
“那些果树正挂货,毁掉它,你就不心疼?”
老支书说:“不舍得打碎这坛坛罐罐,怎么能开创社会主义大业!"……
(以上原文)
分析
课文对老支书的话有所缩略(改动),使其更精炼。
老支书微笑地说:“这是我们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狠抓了阶级斗争这个根本,打起的第一仗!”
改成
老支书微笑地说:“这是我们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第一仗!”
……用肩头建造起来的层层水平梯田
改成
……用肩头建造的层层水平梯田
我认为这一处改得不如浩然原作好。写文章用词要生动形象、语言要有节奏感,“建造的”不如“建造起来的”。“建造的”,很干巴。
原作“好多人含着热泪,找老支书,劝他收回这个念头。”
课文改“好多人”为“有些人”。人的数量尽管仍是模糊的,但“有些人”比“好多人”在意义上是“少数派”。在表现大多数农民的眼界和胸怀这个层面上,使用“有些人”比“好多人”佳。
后面,还有:省略“有些人”的对话,把老支书的话连贯起来。这个改动,目的是使人物语言更简洁。
(照片为原作)
“那些果树正挂货,毁掉它,你就不心疼?”教材编写者把这句话直接删除了。文气还算连贯。
但是课文的这一处改动,我认为不如原作好。教材编写者没有领会浩然原作中的“前后呼应”。
前面写到“炮声”里的梯田(地)、果树。
后只写对话中的地,删除了果树那句,也就对应不起来。
我们来看浩然原作:
前后呼应。尽显文章谋篇布局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