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里,一位家长发了张图片,是她儿子的半张试卷。然后问老师:“这些用红色笔打了圈圈的题,是做错了还是做对了呢?”
果然,试卷上,有红色的对勾、红色的叉叉,也有红色的圈圈。叉叉表示做错,对勾表示正确,这是常识。那么,画圈圈,到底是什么意思?
家长陷入了迷思。
定睛细看,不禁哑然失笑。
原来,这张试卷上,5个判断题、5个选择题,竟然全部做错。
很快,老师回了信息:“难为这孩子了。”
老师的回复比较隐晦,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听懂。说实话,5个单项选择题全做错可以理解,概率并不是特别小。但要把5个判断题全做错,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我把这事儿当成笑话讲给同事听,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说这孩子踩坑踩得这么准,要是去买彩票,指不定能中个头奖。
有位同事却正色道:“其实这孩子,在用心做题呢。只不过,他确实不是块学习的料。
“你们看,这5道判断题,都是针对学生常犯错误设计的。他之所以全部做错,是他对所学内容,只有表层的认知,没有从意义上理解。
“如果这个孩子是在敷衍考试,就会全部打叉叉或者全部打对勾。那样,反而能蒙对几个。”
同事的话,引起了大家更深入的讨论。大班制教学现状下,如何因材施教,对不同智识水平的孩子,适用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检测方式,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的智力水平都不相同,家庭背景更是迥异。放在同一个班级,用同一把尺子度量,就很容易把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评价为不合格“产品”。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拥有怎样的智慧,他们没有选择权。
让所有孩子接受同等的教育,貌似很公平,却忽视了基础条件的差异 。而一个温暖的社会,理应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我们的教育,也应秉持这样的理念。
但是,要求老师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的作业是不现实的。笔者所在县城,小学基本都是超大班额。六十人算少的,最多的近百人。站在讲台望下去,黑压压的一片,全是小脑袋。每天光是改作业,就要耗去老师两三个小时。哪有时间和精力因材施教呢?
有些学校在尝试“智慧课堂”,用平板电脑进行课堂互动,系统自动布置作业,自动批改(仅限于客观题)。这是有益的探索。如果将来引入人工智能,AI教师通过机器学习,也许能彻底解决个性化教学的问题。
不过,到那时,教师队伍可能又要重新洗牌了。我是该向往还是担忧那个时代的到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