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一年级孩子的爸爸最近有点小烦恼:
孩子写作业倒是很积极,既不用陪着写,也不用大人督促,写得也挺快,但就是错误率比较高,大人觉得根本就不应该错的地方,他总是得出点小错。考试时也马马虎虎,能考一百分的,也就考到95、98。
他问我:您说,这种情况,我该不该批评批评孩子,让他认真点?
如果是我,我不会批评孩子,也不会说他不认真。我会告诉孩子写作业可以慢一点,不用太着急,同时帮孩子分析经常出错的地方到底在哪儿,因为“不明白”出错的,给他讲透彻,因为“不小心”出错的,帮孩子找到那个可能造成他不小心的“点”。
孩子本来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做错题再正常不过,如果做什么题目都一做就全对,那还需要去上学吗?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写作业时会存心出错,考试时会故意少考一点分数,并因此挨老师和父母的批评;会出错,肯定有更具体的原因。能在这一点上和孩子“共情”,父母对孩子就会宽容得多,自己的烦恼也会少得多。
当然,孩子容易出错,确实需要解决,但更有效的办法不是批评,而是提供有效的帮助,为这点小事批评孩子,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做起题来战战兢兢,更容易出错。
“批评”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常规方式,多得让人几乎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这件小事,让我想到一个不太好的可能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用到“批评”手段的时机,是不是有点太多?
一是,常常把“批评”当成“教育”,教育孩子时,除了批评,想不起来其他方式;
二是,使用批评时,很少区分什么样的事需要批评、什么样的事不需要批评。
教育是教育,批评是批评,它们不是一回事。
教育的目的是帮孩子把不会的学会、把不懂的弄懂,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慢慢成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讲解、示范、说服、沟通交流等等,当然,有时也需要用到批评。但批评只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既不是教育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教育的全部。
教育是建设性的工作,但在建设性上,批评显然要差得很多。
虽然有时我们必须严肃地指出孩子的一些缺点甚至错误,告诉孩子“你这样不对”“你这样不好”“需要改正”,但如果使用不当(常常是因为成人自身的局限),批评会不可避免地变成抱怨、指责,包含父母的负面情绪——愤怒、焦虑,或者至少是“不高兴”,同时也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包括沮丧、消沉、忧虑、恐惧等等,有时还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和抗拒。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批评应该能少用就少用;如果确实需要,父母也应该有意识地把它控制在不包含自己的负面情绪,也不激发孩子的负面情绪的程度。
但事实是,不少父母不但把“批评”当成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或者至少是主要手段,而且在批评孩子时,也并不控制批评的“严肃”程度,常常把本应“就事论事”的批评一路拔高,变成上纲上线的指责,变成给孩子贴各种各样标签的行动。
比方说,孩子做错了一道题,那么批评可能是“你不认真、不仔细”,孩子没有考到让人满意的分数,批评可能是“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学习态度不好”“你不求上进”。
把批评使用到这种程度,它原有的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作用就已经完全消失了,它会成为对孩子的攻击、否定,成为成人愤怒、失望情绪的宣泄,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自信。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越是经常被骂,孩子表现越差。
看到或者得知孩子哪里表现不佳时,“我去批评他”几乎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但做出这样的反应时,人们很少先想一想:
这件事需不需要用到批评?
孩子打同学、骂老师、上课故意捣乱、无故不完成作业、对父母和其他人态度粗暴无礼、惹事生非、胡作非为,要不要批评?当然应该批评。
孩子不留神做错了一道题、考试比你期待的少了几分、你认为他应该会做的题目而他不会,这样的事需不需要批评?我认为并不需要。
我家有两个孩子,这两类事情的差异之处,就是我们对“什么样的事需要批评,什么样的事不需要批评”的基本尺度,我们把这个尺度概括为:
是否伤害自己,是否伤害他人,是否伤害社会,以及这些事是否是明知故犯。
比如,他失手打碎杯盘,我们会关心他有没有划伤自己,不会批评他“怎么这么不小心”,但如果他生气砸碎杯盘,我们肯定会批评;
他不会做题,我们会帮他一起做,不会有任何批评,但如果他因为不会做题而对父母大发脾气,我们肯定会批评;
他考试没考到理想分数,我们不会批评,但他考试交白卷,或者一看到分数就气得撕了卷子,我们肯定会批评。
他在家里玩游戏,玩到兴奋之处大喊大叫几嗓子,我们不会批评;但他走在路上玩手机或者在车上开着外放玩游戏,我们肯定会批评。
所幸的是,后一类事情迄今为止都没有发生过,所以一年之中,我们会用到批评的机会,也没有那么两三次。
如果父母能够对“什么样的事需要批评,什么样的事情不需要批评”建立起一个相对宽松的尺度,你会很容易发现,严重到需要动用“批评”这种相对严厉的手段的事,其实并不多,相当多时候,父母把批评给过度使用了,或者说得不客气点,是滥用了。
一岁孩子碰电门,是因为他不知道那样做很危险,但一些父母会用到批评;两岁孩子不肯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小朋友玩,是因为那是他的玩具,他有权决定要不要跟别人分享,但一些父母会用到批评;三岁孩子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玩,可能是因为他更喜欢自己玩,但一些父母会因此批评孩子“胆小”“内向”……
经常使用批评的父母,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用“完美”的标准要求孩子,只要认为孩子做了什么让父母不满意的事情——没达到父母的要求,给父母带来了麻烦,造成了小小的损失,让父母感到不太有面子,就都需要批评,而不去区分事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孩子是因为认知、经验、能力不足才会出现那的状况,还是故意做成那样。
这样使用批评,会让孩子每一天都生活在负面评价之中,难以保持稳定的愉悦状态。
比如,我就无法想象,一年级的孩子写完了作业,兴冲冲地来跟父母汇报,却因为做错了几道题,劈头盖脸地遭遇到一顿批评,他的感受会如何?我想,不会比一个主妇精心给家人做了一桌子菜,却被挑剔这个太咸、那个太淡、那个太油时的感受更好。
如果少用批评,遇到孩子做事做得确实不太好时,父母该怎么办?
我想,我们还有很多温和且有建设性的方式可以选择:
他不会的,我们耐心地帮他学会;
他不明白的,我们一步一步地给他讲明白;
他有困难的,我们全力帮他解决困难;
他经验不足的,我们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
他能力欠缺的,我们想办法一点点帮他提升能力……
总之,少批评,多鼓励,多帮助,多支持,对孩子的成长会更有益。
不少父母都会遇到“批评孩子不管用”的情况,那不是因为你的批评孩子不肯听,而是因为批评的效力,本身就极其有限。
还有一些父母会遇到得时刻监督着、批评着,孩子才肯认真做事,父母稍一疏忽,孩子就为所欲为的情况,那不是因为监督、批评得不够多,而是因为孩子被批评得太多了,在心力和行为上都形成了一种“他律”的惯性——好好做事是因为怕批评,而不是因为“我想做得更好”。很显然,“我想做得更好”,才会帮孩子形成自觉和自律,也是父母更希望看到的状态。
所以,真心爸妈诚意劝告,批评不是什么好方法,能少用尽量少用,而且一定不能用于那些完全不值得批评的小事。
作者简介: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1)》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育儿基本(2)》,分享真心爸妈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