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阅卷经历
▓ 秦淮河
这三天学生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高考结束了,从第一天中午人们就谈论着作文题中的《红楼梦》、围棋,下午感叹数学题难的崩溃。如今考试结束,学生们彻底放飞,而阅卷即将开始,由此我想起几十年前我的阅卷经历。
1982年
1982年高考,我在县中文科第一考场监考,结束后就接到县教育局给我开的介绍信——参加省高考语文阅卷,地点,NS······
我曾被抽调参加过1977、1978年的高考阅卷。我出身农村寒门,又在农村中学教了17年书,经过文革,深知农民子弟、知识青年,还有那些被文革耽误的大龄而又有了孩子的回乡青年报考大学不易,他们不易,不易啊,他们!所以,我在阅卷前就给自己写下了八字誓言:“考生不易,我当认真”。是的,如今我还是带着这八字誓言来到了NS。
那时这里挂的牌子是南京师范学院。
报到后,我分在作文大组,并任一个三人小组的组长。我们先学习作文评分标准,思想内容15分,分四类;文字写作25分,分五类(一类卷得分最高,五类卷为不及格),然后讨论、试批。在这里,我还要特别交代一下评分标准里强调了错别字和病句。错别字要圈出来(重复的不算),六个错别字降一等级;病句要划出来,三条病句也降一等级。最后正式分小组批阅。
我组两位老师各自一本试卷,阅后各自在试卷背后打分,传到我手上,我批阅后先判类打分,再翻看那两位老师的评分,分类分数相差不大,我则折中,取平均分,我对卷面整洁而硬笔书法有体的还加了分。就这样由我把这分数正式写在作文得分栏里(高考是得分制而非减分制),并签名。这就是该生作文的正式得分!如果前面两位老师评分相差大,而我阅后打的分和哪个老师相近,就取那位老师打的分。若分类差别大,分数差也大,我能和他们协商解决的,就在小组解决;不能解决,就上交大组讨论解决。一言以蔽之,一篇作文至少要经过三位老师的评阅后才能得分。
这张高考照片也算是经典之作了。
阅卷期间,招待,服务,伙食都不错,还安排了我的住宿,因为那时我还在农村中学工作。我告诉他们,我的家就在南京,不需要住宿浪费,于是他们又特别在中午安排我和南京的老师一样到旅馆(又好像是招待所吧)休息。
1992年
1992年高考,我已调南京,在南师附中送考时接到学校教导处通知,要我去NS报到,参加省高考阅卷。于是我又一次来到我熟悉的高考地。
熟悉的NS。
报到时被告知,我是第二大组副组长,正组长是四中的许老师。那年,省语文阅卷NS点共分四个大组,也就是说,每组要完成全省四分之一的语文阅卷任务。许老师和我协商分工,他负责作文部分阅卷的审阅,我负责语文知识方面阅卷的审阅。
我从未干过这工作,就请教许老师。他告诉我,开头苦一点,就是把每个小组批阅完成的第一本试卷逐题审阅,因为是定人定题批阅,这样就基本掌握了每位老师的批阅水平,后面抽查时就重点关注水平差些的老师所批阅的试题;另外还要检查第一张试卷,评卷老师有没有签全名,因为有要求:第一张试卷要签全名,后面则可以签姓。选择题有标准答案,A就是A,B就是B,好审阅。难就难在简答题和文言翻译题,虽有标准答案,但各考生的表述不一定相同,就看阅卷老师的水平了。考生的表述和标准答案基本相同的就得分,特别是文言的意译。他要我把重点就放在这两类答题上。
我觉得许老师讲得有道理,就按他的意见办,无非就是自己辛苦点了。“考生不易,我当认真”八字誓言又响在我的耳边。副组长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领交试卷。我要提前早到,去有警察值班的考务室签名核对领试卷,在阅卷老师们按时到来后,就能把试卷分发到他们手上;下午下班时,他们走了,我还要把试卷收齐排好序交到考务室,经核实无误签名后方可离开。
高考结束!
就这样,我们四大组都按时完成了任务。什么总结那都是阅卷点几个负责人和留下来的四大组长的事。至于试卷结分,据说都由专门学财会的人来计算,每组四人,一人唱分,一人监督,两人打算盘,结果相同者即把得分写在卷头得分处;结果不同者,再重来,直到相同。而我们一般的阅卷老师都领到了劳务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我推着自行车,特地绕道那遮光避雨的长廊,欣赏长廊两边的树木花草,微风吹来,浑身舒服至极;顺着长廊推行至草坪,那青青的平整的草坪又让我生发出许多遐想,要不是夏天热,我真会去坐坐,打个滚;转到仿古的四角翘起的大楼下,又听到了那悠扬的琴声,那令人陶醉的琴声,随着那缓缓落下的夕阳飘向远方······
随园音乐厅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凤凰台上》,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