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讨论“学习”问题时,越来越多“说得都很对”但“根本做不到”的教育方法、学习方法等等就越来越多了。
涉及孩子的时候,所有的相关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学霸”或者“培养学霸”探讨的,比如学霸是如何学的、如何学才能成为学霸等等。
而涉及升学、考学的时候,非重点不讨论,非名校不关注……
这些说教、建议、经验等等肯定都是意义的,而且这些东西的背后也会有无数的例子来佐证其真实性、正确性,并且也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等理论作为观点、分析的依据。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是没问题的。
我认为宣传这些积极的东西是没错的,但不能因为那些东西更积极,就意味着其他的学习方法、教育理念就一定是错的。
消极的认识只会导致“难上加难”我始终认为除非本身就已经是学霸级的人,否则在面对“刷题”这个问题时,一定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否定认识。
因为:
1、刷题本身对大多数人来说肯定是消极、被动的。
不仅仅是“刷题”,实际上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个能让人多快乐的事情。
真正说享受学习、快乐学习的人会有,但一定是凤毛麟角,我们不能把这些人的表现、想法、认识直接拿来作为解决“一般人”问题的参考依据。
“真正的学霸会……”“只有……才能……”这种造句对“一般人”来说可以拿来作为对自己投入“过度”时的警示,但绝对不能成为自己不去做的理由、借口。
2、主观上已经认定刷题是没用、低效甚至是只有“学渣”“不会学的人”才会用的方法,这样的情况下,刷题的质量会更差。
但其实生活中除了极个别人之外,绝大多数人无论是学生阶段的学习、考试还是工作之后的各种资格证、职称考试等等,都必须去刷足够多的题才能够仅仅确保“通过”。
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如何都无法逃避的事实。
别把谁都当“学霸”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知识的掌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初期预习也好听课也罢再认真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绝对做不到“举一反三”的。
且绝大多数人的遗忘速度是非常快的。
一名普通的学生,通过预习、听讲,即便是他再认真对待,那么下了课之后、回到家之后、等过上两天之后,那些所学的内容留下的更的只是“痕迹”而已。
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你就反复去复习这些知识点,或者死记硬背或者集合例题再次理解分析等等,这都是没问题的。
但这往往不足以应付考试的需要,所以辅助题目的练习甚至是大量题目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大的问题根本就不在“刷题”的本身。
而在于很多刷题变成了“作业”“任务”,这就导致孩子在刷题过程中会出现做大量重复性、已经掌握很好题目的问题,从效率上看变差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刷题中,会对其他的事情安排带来影响,并因此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例如一个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题,天天熬夜,久而久之影响的不仅仅是其身体的健康,包括心理上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少点理论空谈,多点实际如果我们能从现实角度去看看的话,就会发现很多事情跟我们想的并不一样:
1、学习很差的学生他们根本就刷不动题。
对这部分学生来说,作业量的多少、题目的多少其实影响根本不大。他们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刷题”而在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连个皮毛都达不到,所以“刷题”对他们来说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他们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只是都没理解,怎么刷?前几道题就可以把他们彻底定在了那,后面有再多题目又有什么意义?
2、学习好的学生就算是刷题,他们的效率也会很高。
一方面他们本身做题的速度、质量是有保障的,另一方面这部分的孩子通常对学习不是机械练习、机械记忆,在做的过程中他们其实是会反复思考、串联、梳理相关知识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除了可以”温故知新“之外,还可以使得其基本功更扎实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的出现。
尤其是随着“分层作业”的推广和普及,针对这部分学生因为担心把时间浪费在都掌握的内容上的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3、成绩一般的学生刷题是其通往成绩优秀的必经之路。
一个知识点,分类名称就一个,概念就几句话,但是却可以编出来难倒90%以上学生的题目来。
摆在面前的一个是通过大量刷题来熟悉、掌握、理解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考查方式,另一个则是不刷题只是让你反反复复去理解概念、例题。
除了极个别天赋异禀的会选择后者,其他人如果也这样选的自信来自哪?
真的以为是老师讲不明白吗?
除非老师把各种变化、可能都给你学生讲一遍,否则一定会有大批学生面对某一种灵活运用的时候茫然无措。
但就像我们说“吃别人嚼过的馍馍”一样,题目不做,而只是看题目、听老师讲题目,有几个学生能真的理解掌握?
如果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本事,那么我们的学习就简单了,家长给孩子买一本带有详细解析过程的习题集给孩子看就行了, 题目都不用做,只看解析,看懂了是不难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觉得这样的“看懂”能对“会做”有积极的帮助?
要不要刷?怎么刷?搞清楚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要不要刷题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只需要两步就可以搞清楚这个问题了。
1、第一步把刷题能够带来的坏处都列出来。
先把你认为的或者是看到的所有坏处都列出来,然后就要注意了,接下来这步很关键。
2、第二步一定要结合自身去重新看这些坏处。
我们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搞研究、写论文,而是为了提高我们或者是孩子的成绩,所以分析对象必须搞清楚了——必须以我们自身为主体。
看看这些坏处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到底有多大。
例如面对“重复性练习”这个经常被提到的坏处,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自己对哪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绝对不需要多做一道题的程度;自己对哪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远没有达到多做一遍就是浪费时间的程度。
到这一步你就知道自己要不要继续刷了,而且其实如果你对自己的学情了解足够的话,具体要刷什么也应该是很清楚的才是。
“高效学习方法”不是不让你刷题,也不是告诉你做到哪些事情就一定能够学得很好。
不说一个学困生了,就算是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你让他按照学霸的学习方法去学一段时间试试,成绩不升反降甚至还会出现更多新问题是极可能的。
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但必须注意的是适合当下自己的才是最“高效”的,适合别人的尤其是那些“别人家孩子”的,真未必是适合我们的。
那些只会告诉你“别刷题”的人都是骗子,别看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能够自圆其说,但实际上他们的很多成绩、成就也同样离不开刷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去看“刷题”。
它只是一种手段、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也未必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但是在你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之前,不要轻易去排斥刷题,与其消极对待,为什么不积极去通过刷题梳理出更多积极的经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