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测试卷)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测试卷)

首页地理更新时间:2024-09-08 04:04:11

时间: 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5小题,30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字音都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上阕(què) 浪遏(è)飞舟 长篙(gāo) 凄惋(wǎn)

B.怅寥廓(kuò) 百舸(gě)争流 斑斓(lán) 颓圮(pí)

C.目炫(xuàn) 切齿拊(fú)心 忤视(wǔ) 箕(jī)踞

D.忸怩(ní) 揕(zhèn)其胸 以药淬(cuì)之 被八创(chuā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一匹脚踏飞燕、身姿矫健的骏马气宇轩昂,凌空奔腾,骏马矫健的身影与基石上镌刻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几个金色大字交相辉映。

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③艾青从一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就以一种清新、质朴、纯净的语言,让诗坛为之耳目一新。

④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⑤九月十八日,学校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战士、老党员来到学校,带领高一学生一起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⑥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徐志摩的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诗富于想象,意境清新,风格柔美飘逸。

A.①②④ B.②③⑤ C. ①②⑥ D.①⑤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

A.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B.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C.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D.诗人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

4.下列语句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足下:敬辞,对对方的尊称,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国别体著作,是为《春秋》作注解的。我们所说的“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贰(从属二主)于楚  愿大王少假借(借给)之  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B.今行而无信(凭信之物)  秦之遇(对待)将军  比(并,列)诸侯之列

C.郑既(既然)知亡矣  既(已经)至秦  终已不顾(回头)

D.而听细说(小人的谗言)  籍(登记)吏民  何厌(讨厌)之有

6.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敢以烦执事 ⑥大王来何操

A.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⑤/③⑥/②/④ D.①④/③/⑥/②/⑤

7.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矣

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而乃以手共搏之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倚柱而笑 夜缒而出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谨斩樊於期头 谨:谨慎小心 B.比诸侯之列 比:并,列

C.秦王还柱而走 走:逃跑 D.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

A.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B.箕踞以骂曰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1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2.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

②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③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④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⑤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⑥南宋朱熹、张栻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⑦她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②①⑥④⑤③⑦ B.③②⑦⑥⑤④①

C.①②④⑤③⑥⑦ D.②⑦⑥①⑤④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 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 ,“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 ,令参观者心情放松,对搜查人体奥秘不仅充满了兴趣,更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相辅相成 熏陶 水火不容 精巧

B.相得益彰 陶冶 水火不容 精美

C.相得益彰 熏陶 格格不入 精美

D.相辅相成 陶冶 格格不入 精巧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技术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

B.技术不应是坚硬的存在,而应是一种艺术

C.技术和艺术二者相结合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D.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B.不仅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更解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

C.解脱了不仅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搜查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D.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搜查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的,如建筑、器物、物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象是客观的,意象是主观的,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不依赖人存在。

B.意象是带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意趣就是意的内容。

C.由于反复地运用,有些意象已经固定的带上了某种意趣,不可创造新的意趣。

D.物象可分为五类,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也有人自身的,还有人创造和虚构的。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主要从物象与意象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证,指出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B.文章主体部分按意象的定义、分类和构成的顺序展开论证,说理清楚,条理分明。

C.文章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某种固定意趣这一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举例论证是这篇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意象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模仿。

B.同一个物象,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C.抓住物象特点,运用夸张或转移的方法,创造出的意象会更独特。

D.“康桥”是典型意象,金柳、青荇等意象带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灞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三个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

“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

“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灞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

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

“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瞬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我的眼睛模糊了。

19.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夹以简洁的叙事,对话语言不仅极富个性,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那位硬熊呢”等。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对女儿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女人是一个通情达理而又乐观的人,而那个自认为“硬”的男人却被打垮了。

C.“我”之所以反复劝男人“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是因为他是个高中生,也因为“我”和他谈得很投机,更因为“我”有能力帮他。

D.小说开头详细描述劳作的场景并且突出描写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意在表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20.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1.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5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缧绁,“缧”是捆人的绳子,“绁”是捆着或系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C.太史,古代把家臣或小官的职位加一个“太”字表示国家的大臣,西汉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撰史。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左丘明撰《左传》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婴 “节俭力行”“危言危行”,在齐国受到尊重,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显于诸侯。

B.越石父是个贤才,晏子在沼泽中解救出他,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谢,反而要求绝交,晏子感到很惊讶。

C.文章选取晏子以囚犯为知己和以车夫为贤能两件事,写其知人和谦逊,表现齐国名相晏婴的风范和品质。

D.结尾为论赞,作者赞美了晏子成礼而去、犯颜直谏的品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2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26.越石父认为晏子虽了解自己但很无礼,请求与晏子绝交,请简要说明晏子无礼的具体表现。(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7~28题。

江头五咏·丁香①

杜甫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②中,休怀粉身念。

注:①该诗或作于公元762年,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此前他曾上疏为宰相房琯开脱,触怒肃宗,将其诏付三司问罪,宰相张镐力救得免。 ②兰麝:shè,指兰与麝香,是名贵的香料。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写丁香外形,体形纤小柔弱,参差错落,倚靠枝头,惹人喜爱。

B.颔联细笔描绘丁香花叶,叶带浮毛,花朵扶疏,色泽淡雅,圣洁美丽。

C.颈联写丁香处境,深栽在书房背后,靠近幽居之士,显得寂寞而凄清。

D.本诗描写细腻,让人对《雨巷》中提到的丁香之美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

28.“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借指信使)同样写丁香,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每空1分,共6分)

2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 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 ”,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 ”,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荆轲刺秦王》中,“ ”这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

(3)《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四、写作(60分)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告别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

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

或者是……

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有你。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

请以“我和你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