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展数字经济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作用
(1)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供给创造需求,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重要支撑。
(2)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创新消费模式、激发消费潜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基础性作用。
(3)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畅通国内大循环解决结构优化导向问题。
(4)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打通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各环节,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消除堵点、提升效率。
2. 促进农业科技振兴的理由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我国农业科技仍有明显技术短板,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4)重视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
(5)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 中国式现代化
(1)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
(2) 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密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历史性成就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必由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依靠人民群众伟大实践
推动改革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理论指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政治与法治角度: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奇迹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是党领导人民经过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
- 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 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掌舵人”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由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理论,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
-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的优势,在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探索中确立了一系列的科学制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宗旨和原则,不断逐梦现代化强国。
-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思想指导。
- 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坚持科学执政,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执政能力建设。
(4) 中国式现代化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才能顺利推进。
- 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所立之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民众的意愿、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国家发展安全;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 只有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5) 运用哲学与文化观点分析中国式现代化
一切从实际出发角度:
-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任何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按着不同的鼓点和节奏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既尊重历史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联系观角度
-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同心协力,共迎挑战。
- 联系具有客观性,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 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条件,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从而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重大问题上树立全局观念,以全局利益为重,把系统观念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
辩证法角度(总述):
-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
-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ü 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因此,面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 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容复杂,任务艰巨,我们要坚定信心,不断推进各个领域协调发展。
- 系统优化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中国式现代化涵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是民富国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全方位现代化。
矛盾观角度(分述):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 中国式现代化要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式。
- 中国式现代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国外先进经验。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其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选择和借鉴,为解决当今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 我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意义
-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有利于加强和完善监管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竟争有字的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
- 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有利于建设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 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从短期看实现碳中和要求大幅度减排,对部分高排放行业和地区经济带来一定压力。
- 从长远和整体上看,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国家能源独立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 拉动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