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8周周末试卷
班级: 姓名: 任课老师: 家长签名: 得分:__________
第一部分: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宁静优美的山中美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终南山水尽云生、变化无穷的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写出了边关大漠雄奇的自然风光。
(2)《龟虽寿》中表现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3)数千年来,有文人遍览山川,感叹自然阔大神奇:“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有墨客游览江水,抒发情随境变的凄凉:“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有人直抒触景思乡的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有人描摹春意盎然的早春花草:“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答案】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山随平野尽 猿鸣三声泪沾裳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乱花渐入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向运动员表达yóu zhōng( )的赞赏。
(2)每每想起小时候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chàng wǎng( )。
(3)他的皮肤cáng wū nà gòu( ),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社外墙那样粗糙。
(4)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
【答案】由衷 怅惘 藏污纳垢 销声匿迹
3.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下面是文学社社长打电话邀请张老师时说的话。画线部分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B)(3分)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3分)
A.灯一悬起,任何人可以都进到铺中参观。
B.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因为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所以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C.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D.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
【答案】A.语序不当,将“可以”与“都”互换位置;
B.用词错误,“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与“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之间是转折关系,将“一般”前面的“因为”改为“但是”; C.语意错误,将“!”与“?”互换位置;
5.根据下面四段文字,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下个定义。(不超过60字)(4分)
①我们国家很早就非常重视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并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实施的计划。即先建造有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再建造无源与有源相结合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建造无源与有源相结合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②实际上,GNSS系统都是由空间段、地面段以及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的。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不例外,北斗系统是复杂完备的软硬件体系,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
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中圆轨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导航星座。
④三球定位的原理是:卫星发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以及位置信息,用户接收机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三颗以上卫星信号,测量出用户接收机至三颗卫星的距离,通过星历解算出的卫星的空间坐标,再利用距离交会法就解算出用户接收机的位置。
【答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三部分组成,三种轨道卫星混合导航,运用三球定位原理,最终建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第二部分:阅读(55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17分)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④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⑤被⑥径。风雨如晦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⑧。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①故郭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绝壁干天:形容山峰直插云霄。③汉:银河。④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⑤春罗:绿萝,一种爬蔓植物。⑥被:同“披”,覆盖。⑦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昏的像夜晚一样。语出《诗经·郑风·风雨》。晦,昏暗。⑧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互相轩邈(________) ②窥谷忘反(________)
③清川万转(________) ④千翼竞来(________)
6. 向高处远处伸展 同“返”,返回 河流 飞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3分)
A.经纶世务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猿则百叫无绝/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与朱元思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春冬之时/山川之美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①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②笔直的峭壁直插云霄,陡立的山峰进入了银河。
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青山,请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4分)
①都抓住山高峻,植被茂密的特点;②都采用了多感官的写法,有视觉,有听觉;③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山的动感与生机;④都使用了夸张等修辞手法;⑤都写了观赏山水产生的感受,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厌倦。
10.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不愿为世俗所累,暂时忘怀的欣慰之情。
译文:(乙)故郭具往东三十五里,有座青山,笔直的峭壁直插云霄,陡立的山峰进入了银河;绿色的屏障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口渴了来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手臂相接。秋露变为霜,绿萝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现代技术正在破坏我们的记忆力吗
①你是否有过这样抓狂的经历:(翻开书)马冬梅。(合上书)马什么梅?(翻开书)马冬梅。(合上书)什么冬梅?(翻开书)马冬梅。(合上书)马冬什么?(翻开书)马冬梅。(合上书)马冬梅!(合上书)马冬梅!(合上书)马冬梅!(一周后考试)孙红雷!
②有人说,现代技术正在抹杀我们的记忆力,可是多年不曾背诵的“床前明月光”,为什么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呢?
③要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必须熟悉记忆的结构。记忆的过程包含三个步骤:首先,我们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编码;其次,我们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大脑中;最后,我们从大脑中检索信息。
④关于记忆编码,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在一个多世纪前已经证实:我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对形成记忆的方式有很大影响。艾宾浩斯认识到,当我们努力一次性吸收大量信息时,我们最终记住的信息较少,比不上在若干较短的时间段里去吸收同样的信息,最好是各时段之间还穿插着睡眠时间。
⑤关于记忆存储,研究人员发现,大脑能认识到容易获取的信息没有太大必要都存储起来,也就是人们能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获取的信息,大脑常常会自动选择遗忘。例如,我们会经常不记得电话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但是,我们能记住该信息位于何处,怎样才能访问到这些信息,如何对其进行筛选等。因此,技术并没有抹杀我们记忆的能力,而是正在改变我们想要记住的信息。
⑥一些研究人员猜测,形成深层持久记忆的秘密在初级编码阶段。如果在编码过程中一个想法或事件引起强烈的情感,那么人们将会形成深层次的记忆。然而,若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都能记得小时候完全没有情感的电视广告旋律呢?
⑦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形成深层持久记忆的秘密在于存储阶段。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种体验反复多次,存储机会将会更多,从而促进深层记忆的形成。若真是如此,将会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记忆绘制出苹果电脑的精确徽标。可惜并不能,不信,你自己试试看。
⑧事实证明,形成深层持久记忆的秘密在于最终的检索阶段。简而言之,记忆是有建设性的:检索记忆就是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从深处将记忆挖掘出来,你对记忆中的某个信息检索得越多次,将来就越容易想起来。可能这就是我们记得这么多电视广告旋律的原因。遗憾的是,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除了用户名、密码、网址等,我们在检索信息方面表现平平。
⑨总体而言,技术可能正在改变我们编码、存储和检索的信息,但是技术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存储机制。即使不记得特定文档的内容,你也能记住保存该文档的文件夹的名称,这表明记忆能力仍在不断地发展,只不过我们利用记忆的方式跟前几代人有所不同罢了。
⑩或许,现代技术工具并没有抹杀记忆力,但不意味着它们没有危害。
11.选出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B)(3分)
A.记忆含编码、存储、检索三个步骤,编码最为重要。
B.研究表明,大脑常会选择遗忘一些易获取的信息。
C.只有能引起强烈情感的电视广告旋律才能被记住。
D.现代技术工具无损我们的记忆力,因此毫无危害。
12.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大脑会自动遗忘一些容易获取的信息,进而说明技术并没有抹杀我们记忆的能力,而是正在改变我们想要记住的信息。
13. 第8段加点词语“可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2分)
“可能”指也许,表猜,起修饰限制作用,文中指我们能记住广告旋律的原因是对信息检索的次数多只是一种猜测,并不确定。“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14.为了应对考试,小明熬夜背诵《桃花源记》,一周后却发现忘得差不多了,内心十分恼。请根据文章内容帮助他分析原因,并告诉他如何形成深层持久的记忆。(4分)
原因:接触信息的方式对形成记忆的方式有关,熬夜背诵《桃花源记》,这种一次性吸收大量信息的方式会导致最终记住的信息较少;形成深层持久记忆的秘密在检索阶段。
方法:你需要在若干较短的时间段里去吸收同样的信息(或定期回顾,反复记忆或检索);最好在各时段之间还穿插着睡眠时间(或间隔反复),能记得更持久。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遥远的椿树
(陈奕纯)
①我已经9岁多了,仍然长得像六七岁的小孩子那么矮小,头发又黄又细又稀疏,和同龄人比起来很不起眼。
②我好想好想让自己长高,便问母亲怎样才能长高,母亲说,这样吧,到今年的大年三十,人家都熬年儿,你早早睡下,等到大年初一天未明,你就快点儿起来,别说话,悄悄地到咱家那棵大椿树下,绕着椿树转三圈儿。
③我说,娘,咱家的大椿树长在晒谷场东头,四边儿空荡荡,我害怕,我不敢去。
④母亲说,你想长个子,就不能害怕,你绕着椿树转圈儿的时候要念:“椿树椿树你姓王,你发粗来我长长……你要正转,念一遍儿转一圈儿,转三圈儿念三遍儿,就行了。”
⑤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我无法面对黑暗,我最怕黎明前的黑暗。大年初一早上过了四更,五更前是最黑暗也是最奇幻的时候,我想也不是只有我们人类才过春节,神都会从天上或者什么地方下来了,来到了一家家供桌上,祖宗们也回来了,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像揣个小兔子一样“咚咚咚”跳个不停。
⑥但现实是,转不转三圈儿是你的事,你可以不转。长不长个子,不仅是你的事,也是大家的事,因为你长不高,外人会取笑你。
⑦年三十那天晚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把我从梦中惊醒,我赶紧爬起来穿衣服。只见母亲已经起床,父亲把柏枝拿到院子中间,正在点亮小小的红蜡烛,哥哥早跑出去拾鞭炮了。我非常想出去拾鞭炮,那是一年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可是我不能去,我要去转椿树。
⑧因为大椿树在院子的前面,我必须赶紧往院子前面跑。这时候,院子里空无一人,只见供奉“天地全神”的小石桌上点着一根红烛,烛光一明一暗。这个时候天还是黑沉沉的,星星还在高远的天空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整座大院子里静穆神秘。院子里越静,我越恐惧,天又冷,我两手捂着耳朵,只往天上瞅了瞅,不敢再看别处,几乎是闭着眼睛摸到椿树下。
⑨我抱着大椿树,浑身发抖,我在心里告诉它说我来了。其实我心里什么也没想,想也想不到,大脑一片空白,然后开始转圈,边转边念:“椿树椿树你姓王,你发粗来我长长……”
⑩我忐忑惊慌地转了三圈儿后,拔腿就往屋子里跑,我的脚趾头碰到了脚后跟,觉得有什么东西,如细软的藤在搂抱我的腰,又觉得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摸我的头,捏我的肩膀,我吓得头皮发炸,嘴唇直哆嗦。
⑪这个时候,村里鞭炮齐鸣,公鸡也一个劲儿地啼叫,此起彼伏,整个村庄都沸腾起来了。我想,我的哥哥在村子里已经跑了好多家了吧,他的上衣口袋里已经装满小鞭炮了吧,我心里好急。我多么渴望踩着厚厚的炮屑,闻着炮花香和柏枝香,拾到那带着长长的灰色小炮捻儿的红红的鞭炮啊。
⑫想到这里,我像箭一般冲出家门,冲进黑暗里,向着村里鞭炮声最集中的地方跑去,几乎奔跑了半个村子,直至看到兴奋的男孩女孩弯腰捡着“哑巴”的小鞭炮,沉浸在收获的喜悦里。我跟着我的哥哥和村里一群小伙伴,风风火火跑到每一家家里门外拾鞭炮,早已忘记了转椿树的苦恼。
⑬转眼,转椿树的日子,已经过去得相当久远了。
⑭那椿树,它就在我那时的日子里,在母亲的日子里,在一家人的日子里。它目睹着我们的欢乐与忧伤,它祈祷着我们的平安与吉祥,就如大年夜给爷爷磕头,给个红包,预示压住岁、包住福一样,我转椿树,是向椿树讨个福乐!
⑮椿树,什么时候想到它,就想到葳蕤的绿绿的湿润润的村庄,就想到那一庄子的人,就想到老家那小院子,就想到那一家子人。椿树,它就是故乡,它在心间,故乡就永远在那里……
15.文章以“转椿树”为核心事件展开叙述,结合原文按要求填空。(4分)
事件发展 | 起因:①___________ | 经过:“我”克服困难与诱惑,按照母亲教的方法转椿树 | 结果:③________ |
“我”的心理 | 害怕 | ②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 |
15. “我”苦于不能长高,母亲告诉“我”年初一转椿树可以帮助长高 恐惧 “我”转椿树后拾鞭炮,忘了转椿树前的苦恼 喜悦
16.品味下列句子,按要求进行赏析。(4分)
(1)我已经9岁多了,仍然长得像六七岁的小孩子那么矮小,头发又黄又细又稀疏,和同龄人比起来很不起眼。(从用词角度)
(1)“又”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三个“又”字连用,写出了“我”头发兼有黄、细、稀的特点,写出了“我”的营养不良,暗示作者的自卑心理,为后文作者急切寻找长高的方法作铺垫。
(2)我两手捂着耳朵,只往天上瞅了瞅,不敢再看别处,几乎是闭着眼睛摸到椿树下。(从描写角度)
(2)动作描写,“捂”“瞅”“闭”“摸”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小心翼翼地在黑暗中寻找椿树的情景,写出了“我”在黑暗中寻找椿树的恐慌。
17.文章用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何好处?(5分)
17.①只有小孩子才想长高,才相信“转椿树长高”,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并顺利推进;②用儿童的感觉来写,可将对黑暗的恐惧、拾鞭炮的喜悦等情感表现得更丰富,更引人共鸣;③用儿童的眼光来叙述,让文章充满天真童趣,更充满纯真、纯美、纯爱,营造了美好温暖的氛围。(5分,答对1点1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5分)
18.简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4分)
18.①这两段收束全文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结)(1分);②赋予了椿树更多的内涵(0.5分):椿树见证着“我”的成长(0.5分),目睹着我们一家人的欢乐与忧伤(0.5分),也预示着一家人平安吉祥(0.5分);③将情感从思念母亲升华到思念亲人、思念故乡,言简意赅,令人回味(1分)。
附加題(10分)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内容,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战争时期的大学尤为可贵,有这么一所大学,它有着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它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成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它有一个班的学员平均年龄二十七岁,平均每人有八年的作战经验。学员们保持闲时看书的习惯。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像中国人地进行战斗。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他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流传他有不死之身,因为国民党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他死亡,还详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他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半百,而且他很爱护自己的部下。他一生的经历与中国民众的命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三 我走过这所大学的时候,大学的全体学员都露天坐在一棵大树下听洛浦做报告,他们都走了过来,向我握手,我嘴里喃喃地说了几句话。然后转身蹚过溪流,向他们挥手告别……我当时心里想,也许我是看到他们活着的最后一个外国人了。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四 《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部分)。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在长沙的日子 苏维埃运动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击战术 红军战士的生活
19.材料一种大学的名字是________,这所大学有着怎样的特点?(2分)
19.红军大学 简陋却独一无二,学生们勤奋努力。
20.材料二介绍的是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介绍一下他的品质。(4分)
20.朱德 ①能和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②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勘察地形,精密计划一切;③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④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清楚的了解。
21.怎么理解材料三中斯诺说的“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2分)
21.斯诺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与边区军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西北革命区对于他简直就像家一样,表达了他对边区恋恋不舍的感情。
22.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材料四部分目录及相关内容,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2分)
22.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与体验,客观的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