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河南省(河南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2024)

6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河南省(河南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2024)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14 07:32:04

宁阳县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 )

A.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zhuò)笨拙(zhuò)了。

B.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fà)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huà)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C.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对宇宙来说又是沧(cāng)海一粟(shù)。

D. 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xiǎn);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qí)。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 )

A.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棵亮晶晶的星星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C.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呼啦啦地渲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D. 一天夜晚,他在幽净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 )

A.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

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B. 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丝不苟。

C. 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大同小异。

D.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陆陆续续地往南跑。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 )

A. 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行为,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B. 看着面前的毕业照,他不由得想起几年来大家一起玩耍、同窗共读。

C.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 10月8日,大约有100名左右

青年志愿者在环山路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 )

A. 在391高地上沸腾着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B.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C. 我也凑过去,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D. 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蟠桃盛会……

6.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 )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婉约派词人代表。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B.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作品有《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C.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作家。代表作有《党费》《七根火柴》《闪闪的红星》等。

D. 宗璞,原名冯钟璞,作家。代表作有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狼牙山五壮士》,完成下面小题。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的棋盘陀,那里三面都是悬崖。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7. 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说法错误的是

A. 全文线索非常清楚,记叙顺序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顶峰歼敌——引上绝路——英勇跳崖。

B. 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详写,其他略写。

C. 多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对五壮士整体群像的描摹,又有对班长马宝玉等人个体形象的刻画。

D. 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土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8. 对“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理解正确的( )

A. “眺望”和“望望”都表示“望”,但所表示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差别不大,逻辑上讲可以互换。

B. “眺望”指的是五位勇士回过头来,想到敌人已经进了包围圈,这是无比轻蔑的一望。

C. “望望”指的是向远处看,五壮士看到已经成功转移部队和群众,是满怀深情的一望。

D. 前后两“望”,构成对比,突出了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9. 下列对末段的赏析,不正确的( )

A.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痛击敌人时呼喊的豪迈的口号。

B. “这声音”充分体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

C. “这声音”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D. 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和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

10. 下列名句中,不能用来形容“狼牙山五壮士”的( )

A.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B.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书戴嵩画牛》,完成下面小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1. 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 )

A. (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 (戴嵩)尤所爱

C. (牧童)拊掌大笑 D. (这个道理)不可改也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 )

A. 作者没有一上来就阐明观点,而是先讲故事,蕴含的道理就在故事之中。

B. 牧童可能没读过什么书,但懂得书画鉴赏,又有着读书人、画家所欠缺的特定生活经验。

C. 作者借“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古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D. 全文短小精悍而意趣盎然,对人物情态刻画生动传神,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 )

A. 牧童的“笑”是因为看到《斗牛图》中牛违背了生活现实。

B. “拊掌大笑”体现了一个孩子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非常符合其身份。

C. 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有化解尴尬的意味。

D. 杜处士“笑而然之”,虽然不承认牧童的观点,但对牧童天真行为赞许。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江南春》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 )

A. 诗歌呈现了辽阔的千里江南春景图。

B. 诗歌中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C. 诗歌中有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

D. 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明丽清新的江南景色。

15.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 )

A. 诗歌中“千里”是虚指,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江南春景之盛,视野开阔。

B. 诗歌中“四百八十”则是实指,这些错落有致的寺院更增添了春景之绚丽多姿。

C. 《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 这首诗是写景抒怀之作,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16. 下列对诗歌表达的感情理解正确的( )

A. 表达了对江南景物赞美与神往。

B. 表达了回首往事时的亡国之痛。

C. 表达了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D. 表达了对亲人和对家乡的思念。

五、国学经典诵读考查(6分,每小题3分)

17. 下列与原文不一致的( )

A. 子曰:“有德者不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不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B.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C.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D.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8. 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 )

A.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B. 细雨斜风作晓寒,入淮清洛渐慢慢。淡烟疏柳媚晴滩,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C.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D.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古今如梦,何曾梦觉,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六、课外阅读考查(6分,每小题3分)

19. 下列关于《格列佛游记》说法错误的( )

A. 《格列佛游记》是法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

B. 作品以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C. 格列佛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

D. 格列佛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是一个勤劳勇敢、机智善良的人。

20. 下列关于《四世同堂》《林海雪原》说法错误的( )

A.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

B. 二号院祁天佑,文人,爱喝酒作画种花,在因日本人的侵略而家破人亡之后转变性格开始努力抗争侵略者。

C. 《林海雪原》中,经反复提审一撮毛和小炉匠,初步了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帮的情况,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

D. 少剑波则是《林海雪原》的中心人物。作为小分队的最高指挥员,少剑波深知自身所肩负的重任和所面临的严峻斗争形势,但他始终对革命事业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Ⅱ卷 表述题(共90分)

七、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4分)

2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长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其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5)日暮苍山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老舍《草原》)

(7)波光粼粼的海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曲》)

22. 阅读下面的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

下面是一则《呵护》的讽刺漫画,请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并写出寓意,共80字左右。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青春是一捧漫天飞扬的花,明媚而忧伤;青春是一抹横亘天际的虹,绚烂而辉煌;________________。美丽而无悔的青春啊,它不畏惧A________________、狂风恶浪,却经不起肆意挥霍、B________________。踏足青春之河,我举手向苍穹,并非一定要摘到星星,而是需要这个向上的、永不屈服的姿势!

(1)结合语境在文中A、B两处各填写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或成语)。

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要求结构相同。

八、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实①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②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③人不可不自勉④。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释】①陈实:东汉颖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②岁:年成。③夫:句首语气词,无实义。④勉:努力。

2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盗夜入其室 (2)实阴见之

(3)实徐谕之曰 (4)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2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2)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

26. 对于陈实处置盗贼的行为,请你作简要评价。

九、课外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

贾平凹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27. 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29. 第⑦段中划线的“往日的哀叹”具体指什么内容?(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30. 作者行文很注意前后照应,如,开头写到“窗外”,后面再有“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再后又有“长过了窗台”。文章第⑤段中“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这句话照应了第①段中的哪句话,请把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十、写作(50分)

31. 作文

如果你的内心住着太阳,就算外面风雨大作心中依然有阳光普照。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片晴天,有的人的晴天源自乐观,有的人的晴天源自信念,有的人的晴天源自热爱……那么,你呢?

请以“我有一片晴天”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抒发真情实感。

(3)书写工整规范。

(4)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