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融雪处裸露(lù)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léng)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 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ǎi)途的寒冬。
C.反动派挑拨离间(jiān),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我们昆明
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hèng)下去的!
D. 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yì)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qiáng)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
B. 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倾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
C. 请想象一下,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震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D.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 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用阴奉阳违的方法。
C.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 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B. 近年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许多博物馆大胆创新,利用“云端”开设网上展厅,介绍馆藏,加快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C.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理念和方案,已经为全球合作提供强大动力,积累宝贵经验,将持续为增进全人类福祉发挥重要精神。
D. 近十年,中科院累计向社会转化了约11万多项科技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B.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C.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D. “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6.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B. 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C.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宋国人,哲学家。
D.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壶口瀑布》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a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b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c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d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③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7.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这句话要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不是描绘黄河水非常有气势、有力量的一项是( )
A.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B. 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C.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D. 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所写景物以河水为主,既写出了它的雄奇跌宕,又写出了它的多姿多态。
B. 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虽不能展现河水的真实力量,也丰富了文章画面的内容,突出了文章主旨。
C. 主体部分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D. 选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10. 下列不属于本文语言风格的一项是( )
A. 善用对偶,简洁严密。 B. 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C. 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D. 畅达自然,典雅凝练。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北冥有鱼》,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1. 下列对四个画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B. ②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C. ③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借助水力一次能飞三千里。
D. ④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2. 下列语句最能体现大鹏善借长风特点的一项是( )
A.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D.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3. 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怒而飞”三字,穷形尽相地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极愤怒时起飞突飞迅猛的样子,非常传神。
B.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表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C. 选文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的鲲鹏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D. 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14. 下列关于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想象中夸张。如通过对鲲、鹏形象的夸张描写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B. 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鹏进行对比阐述观点。
C. 文中作者对想象手法的高超运用,让文章充满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D. 文中的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5.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辛酸劳作。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以动作描写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D.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内心,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16.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其劳动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B. “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C.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
D.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直接描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
五、(17分)
17. 古诗文默写。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
(4)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6)____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论语》)
(7)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9)灭烛怜光满,________________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10)____________________,莫言迁客似沙沉。(刘禹锡《浪淘沙》)
18. 名著阅读。
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这段文字是苏联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自己的小说为何命名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说。在他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_______________(全名)几次死里逃生,正如书名所说的那样,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阅读下面文字和图片,按要求完成题目。
为做好疫情防控,各地都定期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排队时需要两米安全距离,多地社区的核酸监测点位都出现了“创意两米线”,比如在间隔线设置“晴雨伞”等,以自然贴心的方式引导居民保持安全间距,让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过程不再枯燥。市民也都愿意遵守秩序,积极配合,为战疫出一份力。
(1)请你说出监测点位设置“创意两米线”的目的是什么?
(2)在核酸检测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人觉得核酸检测和自己无关,总是不积极主动参与。请你用得体的语言劝说这些人。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注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肉食者,身居高位要职的人。
20.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3处。
洧 卒 往 客 金 陵 永 王 璘 召 之 不 见。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但称其才华而已 称 __________
(2)胡人负宠而骄 负__________
(3)即托疾去 去__________
(4)不宿而还 还__________
2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
(2)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23. 萧颖士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贵如油,多了又发愁
林之光
①“春雨贵如油”是大家熟悉的农谚,主要流行于“十年九春旱”的华北。因为春季四月冬小麦拔节起身以后,需水量急剧增加,可是华北春雨却又很少,因此老百姓称之为“掐脖子旱”。以至没有灌溉的麦田产量和降雨量几乎成正比,“下雨等于下粮食”,春雨贵重得像油一样。
②其实,华北春旱期的及时雨,不仅是“膏”,是“油”,还是“黄金”呢。明代《解学士诗话》中有如下一段:君王见三月(农历)下雨,宣解缙来问:“此雨价值多少?”解缙奏曰:“墙院玉阶湿,地下利能深。问臣多少价?遍地是黄金。”
③但是,再往北,到了东北地区,春雨便并不都是“油”了。
④原来,黑龙江西部地区春季虽也早,可是因为当地纬度偏北,春季温度较低,因此春雨过少固然会因旱减产,但春雨多了,春寒的影响会比春旱还严重。所以,影响当地粮食产量的主要矛盾已不是春旱而是春寒了。因为,如果春季阴雨天过多,气温低,地下冻土就会融化慢,种子不爱发芽;即使发了芽,生长发育也慢,秋季作物将要成熟时遭霜一打,收成便很差。所以说春雨“多了又发愁”。在农业气象学中,把这种因农作物生育期延迟而造成的灾害,叫做“延迟型冷害”。
⑤我国西北地区还有更奇的事:在那水如金子般贵重的地方,春雨竟然“下了就发愁”!原来,干旱地区中农田主要靠引高山融冰雪水灌溉。这里春季即使偶尔下雨,雨量一般也很小,湿一会儿地皮而已,对庄稼没什么作用。可是,这点儿雨却常常足以使当地富含盐碱的土壤表面结成一层硬壳,稚嫩的幼苗甚至根本顶不出土。在农业气象学中,管这叫农作物的“雨害”。所以这里下了春雨,常常反而还要马上组织人力中耕松土,有时甚至还要重新播种,这怎能叫人不发愁、不生忧呢?
⑥我国已故中科院竺可桢副院长在他的“新疆记行”文中也曾说过,干旱气候中的“新疆农民,不希望阴雨天而要火伞高张(晴天),(使高山)冰雪能(大量)融化”,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新疆是灌溉农业,天阴则高山融冰雪水反而减少。
⑦其实,仔细想想,华北地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不过使矛盾转化的春雨量“阀值”比黑龙江高许多罢。例如1964年春,华北春雨特多,冬小麦虽非因低温减产,却因过湿气候导致了小麦严重锈病,结果也大大减产。只是因为这种年份绝少,不至于在人们印象中成“忧”罢了。
⑧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和灾害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主要是看雨量的增减有没有超过一定的度,量变有没有导致质变。但是,即使同一时空下,春雨利害也可完全不同。例如据记载,唐太宗曾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中惟卿最贤,(但)人有言卿之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者恶其泥泞;天地之大尚其不能如其人愿,何况臣乎……”确如许敬宗所言,对农田如膏如油的春雨,在古代泥泞街道上便成了行人的不利条件了。例如明代解缙就曾在春雨后的街上滑了一跤,可能其状滑稽,见者哄笑,解缙一气之下便吟出一首《春雨》诗来解气。诗曰:“春雨滑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杀一群牛。”
(选自《科普时报》)
24. 标题“春雨贵如油,多了又发愁”有什么妙处?
25. 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26. 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7. 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八、作文(50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以上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XXX”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