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松(南都繁会)
疑问:
1.教材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到底是谁?
2.中国最大的图书市场类别是什么?
3.语文和数学教材的利益区别有多大?
4.大学到底有没有学阀?
本文略长,吃瓜耗时约十五分钟。但您吃了背后迅速凉爽是大概率事件,另外赠送您冷汗若干。
说实话,咱一吃瓜群众从来不敢想名校头牌教授会请什么水军,但这两天看见原先的搜索结果渐次消失,的确怪了,刨去复读机式的吹捧,留在百度、天涯等等上面的质疑贴不少已经404了。而温大V也关闭了评论,越来越多的瓜证正在404中。
为立此存照,本文将二刷大瓜,再谈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真正大拿-语教总主编温儒敏、以及大瓜背后可能涉及到的庞大的童书和教辅市场,这个由咱中国家长买单的市场究竟多大?借由AI财经社的数据,五年前的2018年仅仅二百多亿而已。
2021年中国少儿图书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
一,随意捡钱的市场
先说结论,中国目前最大的图书市场分类是儿童图书,而少儿文学又是少儿图书的第一大细分市场,你可能不信,但咱吃瓜人有没有发现,近些年,虽然成人买书数量在下降,但家庭书籍总消费却不降反升,靠的是什么,就是少儿书籍,即使拮据之家,也会觉得给孩子买书比香烟、面粉还要重要。因为再怎么贵都贵不过校外辅导是不?显然,这个生意的规模是相当的哇塞。据中商情报网的数据,2020上半年,少儿图书销售码洋占比30.84%(见上图),
也就是说,2020年市场每卖出十块钱书,其中有三块钱是少儿书籍,更哇塞的是,少儿文学为少儿图书的第一大细分市场,2019年市场占有率为26.60%。而少儿文学的购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走向。所以,论钱的味道,吴勇数学版算毛啊。其实吴勇版很多地方根本不用,但曹文轩、温儒敏的统编语文教材,没有一个中国学校可以躲得过,加上猛人郑渊洁的冲锋陷阵,您品 您仔细品,咱们慢慢揭盖子,开个大瓜不好吗?
再看客单价,中商情报网的数据是:2020上半年少年儿童读物平均单册码洋达到37.05元。正如郑渊洁所说,相当数量的走学校推荐途径的童书是绕过了打折环节的,直接正价销售。按照书籍三-四折的成本算下溢价率,这门生意的利润率简直了。而少儿文学这个暴利市场和本文主角语教大拿温儒敏以及”中国童书领军人物“曹文轩圈层有没有关联?咱继续吃童话大王切了几年的瓜:
中商情报网数据
二,制造焦虑的嫌疑:
2016年9月,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国家将中小学三科教材(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从”一纲多本“变成“一纲一本”,,也就是说全国将统一语文教材,此时,巨大的商机就出现了,之前,各个省可以自行采用语文教材,据网友咱们事实有力量统计,2016年9月前,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到初三)多达22个学科167种教材。
图像采自,咱们事实有力量
面对统编教材,看看温大教授是如何做的,首先是加码内容,大量增加语文课业负担,塑造了个大语文概念,思来想去,似有制造焦虑嫌疑。
语文总编温儒敏自述和曹文轩莫逆之交---知乎上ID“咱们事实有力量”2022-06-03
高大上的“大语文”藏着的私货是最难察觉的,显然,加强国学,多背古文似乎永远没什么错。一线语文教师着实兴奋了几秒,毕竟,语文课可能比原先受到重视,但很快,她们发现了问题,这样的负担让学生根本无法承受。
2017年,“部编本”语文教材出炉,一线教师一片哗然,小学阶段背诵一共增加了55篇,增幅高达80%,最终数量达到了129篇。高中必背古文从14篇变成了72篇,网友直呼成立语文“老八股”,更有人称,如此多的背诵量,就算你曹文轩,温儒敏也背不下来了吧。温的焦虑名言”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也是此时说的。
温儒敏:总的来说,古诗文是适度增加了,但并非大幅度增加。具体而言,小学增幅较大,一至六年级作为课文的古诗文有78篇,但也就平均每学年13篇。小学适度增加古诗文教学,是考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处于黄金时期,多读多背可以打好底子。而初、高中课本中古诗文篇目占比与此前的教材持平或略有增加。
----新闻《语文变难、高考要让15%的人做不完?专家回应考生关切》
虽然温大V多次辩解。但如同游戏过关一样,2017年的秋天,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开启了极难模式(Difficult Models)。张捷认为:更要命的是答案权也在编写者手中,这和数学在哪里1 1永远等于2有本质的不同,数学是个客观存在,谁写都一样。
张捷财经观察,问题教材之六
但语文不一样,即使找作者来做,都不一定做对,比如在作家阿来的采访中,撒贝宁说江苏考卷常用阿来的文章做考题,但阿来自爆”这个很恐怖,自己也不会做自己文章的题”,这样的后果显而易见,大家都在寻找编者的话语权,那是唯一的捷径,而这个捷径就可能、似乎和教辅的阅读理解关联。于是学校里的开书单(征订单)就开始了,之后的发展你能猜得到的。别忘了,这些书单的备注“需要学生正价购买”,这里且省略咱吃瓜群众的脏话一万字。
曹文轩进学校卖书--郑渊洁提供照片
网友根据郑渊洁微博统计曹文轩卖书记录
郑渊洁微博
《学小霸漫游语文世界》 曹文轩 编 温儒敏 做序推荐
曹文轩卖书大赚特赚,不仅有进入教材的作品版税,还主编有一大套《学小霸漫游语文世界》,而此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做序推荐”一行大字。2020年,温大教授也直接为《语文课超有趣》站台,当了广告形象代言人,说实话,两套书编得比正规教材还好看,但这难道不是一个“阳谋”吗?身为语文统编教材组主总编,直接为一众语文商业教辅代言合适吗?这是不是可能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利益输送,吃瓜的自会判断。
易胜华律师已经公开指出,曹文轩作为主编违背了作品回避原则,这就是私货,但易胜华还是小看了曹教授圈层,背后的温儒敏操作更是赤果果,赤果果、赤果果。重要的事情说三千遍。
三:打造品牌:
面对市场,强有力的、年轻态的品牌打造是必须的,毕竟温儒敏已年届七旬(1946-2016),需要一个具体的执行者。此时,曹文轩刚过六十岁(1954-2016)。这是个文学界的次黄金年龄。温儒敏虽然总是想和招牌曹撇清关系,但早年的采访还是被扒了出来。两个人的莫逆之交已经超过四十年了,堪比“睡在上铺的兄弟”。
以上文字摘自《温儒敏和他的朋友们》以下杂志
2015年1月,《Mangazine 精英》杂志
几天前,知乎上ID“咱们事实有力量”详细分析了2015年后的整个过程后认为:曹文轩担任教育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即目前在用的统编教材)主编,并非教育部和有关部门从全国遴选,而是温儒敏推荐。
而这个时期的曹文轩但凡经手的书都有个特点,就是自己的名字相当的大,网友说,比原作者名字都大,感觉这些书都是他写的,而原作者名字找了半天都找不到。光看见曹文轩这个名字了,好一个品牌LOGO塑造。在很多家长的第一印象中,曹文轩是个无时不刻都绕不过去的巨型LOGO。
接着,中国的童书诺贝尔奖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金字招牌被制造出来了,请注意这个时间点也是2016年,即全国语文教材统一的时间点,这番神操作在商业上堪称完美。任何营销大师也会跪下的。
实际情况是什么?捂嘴笑的内行人其实不少。2016年的“花纳税人400万,运作安徒生奖”这桩疑案在童书出版界几乎无人不知,郑渊洁根据2016年4月7日《北京日报》的文章《曹文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直接开怼。质疑这个奖项是“在某部门用纳税人的钱出资400.2万元的运作下拿到的”。
巅峰中的曹文轩
文章赫然写道,截至2016年初,广电总局共计资助曹文轩《草房子》《青铜葵花》《细米》《羽毛》《红瓦》等近20部作品的多语种翻译出版,累计资助总金额达到400.2万元。
而曹文轩作为主编裁判员进入赛道做运动员大赚特赚证据似乎很确凿,这个证据铁到曹本人至今不敢正面回应,至于温儒敏替曹文轩叫屈的法宝就是那二三十道审查程序,而对于二三十道关卡具体怎么回事,却没见丝毫回应。
温儒敏微博
按我的愚见,在这件事情上,不具体就是耍流氓。其逻辑很简单,你温大教授说一切都以有正规程序做背书,做退路、那吃瓜群众问你具体什么人审的,走的什么正规程序,你却说不能讲,这不是耍流氓吗?那么,更大的瓜还有吗:
老罗怼王自如现场
三:神奇考题、名利双收:
一个人对名利的追踪如果陷入一种自嗨,那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我们知道,高中时期的每一分钟都在牵扯着家长们脆弱的神经,此时,不容许孩子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浪费,但温大教授的自我标榜却被大范围的写入了高中语文试卷。、“学习温儒敏的成长历程”成为中国NN万高中生的考试内容,这件事是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我不知道。但作为家长,似乎会有被冒犯的感觉,二天前,咱吃瓜的公布的搜索内容迅速的404,所以赶紧截图,留着附录之中,好歹,试卷这种东西为纸质,搞干净太难。
详情请,本人头条文章《问题教材背后的私货和圈层争议——张颐武、温儒敏》
在补充细节之前。我们看下您的孩子,咱中国NN万高中生(2016-2021年)将面对一道魔幻语文试题的标准答案。再次提醒,时间也是从2016年统编语文教材开始的。仔细看完你的惊诧会如涛涛江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温儒敏热爱读书。无论是在肚子都难以填饱的艰苦年代,还是在动荡的大学求学期间,他都能投入到读书中去。
B. 温儒敏肯下笨功。他亲手抄写,做卡片,储存文献精华。能够这样做学问与他老师曾经严格的要求分不开。
C. 温儒敏内心沉静。他剔去了浮躁,拒绝应酬,不理嘈杂。每天上网不超过一个小时的研究生才能选他做导师。
D. 温儒敏上进有为。在人大学习时受到批评不气馁,不断揣摩优秀作品,成为班上第一个在大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温儒敏先生的敬仰之情。
B. 温儒敏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后就开始助力基础教育。他做了很多工作,如承担国培计划,培训全国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使许多人从中获益。
C. 温儒敏远离喧嚣和浮华,沉下心来读书、教书、写作,因而能够有精力身兼数职,取得丰硕成果,著作等身。
D. 如何阅读,温儒敏给我们以启迪:要亲自读原著去感受品悟,别人的转述代替不了自己的阅读,不能满足于浅易的讲解。
让中国NN万高中生用宝贵的考试时间搞“温儒敏崇拜”吗?以上试题分别出现在:
2016-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八校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8年广西百色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19年山西省忻州市合索联合学校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黄湾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B卷
2021年度江西省赣州市江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简单统计下,涉及到省级、直辖市、一线城市的就有,2020年安徽省全省的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2018-2019湖北孝感八市、广州、杭州等等等,说遍布大江南北并不过分,因此,在和温儒敏的讨论留言中,时常能看到”学阀“二字并不奇怪。
2021/04/16“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现状及前瞻”学术研读会
这则考题的确是温大V的巅峰,研读会的主题虽然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现状及前瞻”,但实际上集体为温大V唱赞歌,即围绕温儒敏《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展开。十二处语病微博的非著名博导张颐武为恩师温儒敏捧上鲁迅接续者的高度,此时的温大大大V(此处我开始结巴了)左右分别是钱理群和陈平原。看来,温儒敏成长考题可能是各地语文机构向温大V致敬也不一定啊。
温大V巅峰时,一旁的钱先生、陈平原尬不尬我并不清楚,但学生的家长看到您的巅峰时刻新闻变成孩子试题的尬,您知道吗?
难道,教书育人的真正使命需要咱升斗小民提醒吗?咱国家严查K12课外教辅乱象的决心是硬杠杠,一定比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的水泥还要硬太多。
(全文完)
姜松 2020年6月6日 于南京
原创不易,洗稿退散,图片来自网络,
附录1:
2019-2021全国多个城市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参考题原文节选:
1978年,温儒敏已在广东韶关地委工作了8年,生活温饱有余,前途也颇明朗。然而,研究生招生恢复正常的消息,重新唤醒了他心底对书桌与笔墨的眷恋。
那一年,北大中文系八百多人报考。温儒敏不怯于竞争之烈,只带着一份“考得中便读,考不中便罢”的宽舒心态,北上赴考。投考人数虽众,最终只录取了7人。与他一同上榜的,是钱理群、凌宇、赵园……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响当当的名字。
北大的准入证,散发着滚烫的温度,捧在手里不免颤抖。但温儒敏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喜悦不形于色,就像一池吹不皱的湖水,沉静悠然。
远观一池静水,不免觉得疏冷。但若走近轻触,会从指尖传来一阵暖意。
镜春园82号,是温儒敏曾经的居所。小院静卧燕园之北,往南数步便可见未名湖光。那曾是嘉庆四女庄静公主的宅邸,孙楷第、唐辟黄、吴组缃等名士皆曾栖身于此。
时至暮春,院墙外,几朵玉兰正吐纳着幽香。30多年前,温儒敏搬至此地时,院里还有著名学者陈贻焮先生亲手栽培的几株翠竹。枝叶掩映着书房,幽静而不失雅趣。唯独不足的是,小院没有暖气,一入寒冬,便要全家总动员,将各处买来的蜂窝煤摞到屋檐下。整个冬天的温度,全来自那一丛摇曳的炉火。
当夜灯照透窗柩,他便守着那一丛炉火的温度,走进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苛责与反思,感悟周作人对“为人生”与“为艺术”之争的超离,揣摩成仿吾被社会功利所牵缚的“表现说”,一点点磨出了那本《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小院离学生公寓不远,学生若想登门拜访,无须走“电话预约”之程序,直接叩响门环便是。年轻身影的频繁造访,他丝毫不觉得厌烦,倒常倾上香茗招待。师生围坐在东厢房,青砖屋顶上飘荡着热切的谈议。茶叶在沸水中翻腾、舒张、沉底,如同师生间流淌的温情。
学生若是生着病来的,总能在这里吃到一碗热汤面。那时,温儒敏的月薪不过五六百元,除去日常开支并不宽裕。一碗面条,已是最好的招待。虽然简单,却热气腾腾。吞一口热汤,暖意直抵心窝。
1999年起,温儒敏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但他生怕别人喊他“温主任”,生怕官场那一套话语习惯扰了宽松的氛围。仿佛一声主任,便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栽进了杏坛,便给融融暖意中塞进了权力的冰川,令人敬而疏远、尊却畏惧。
他总带着一丝人情的温度,去揣度人才。不愿让刻板僵硬的选拔机制,埋没了饱怀学识却不合规矩的才俊。
张颐武、戴锦华等年轻教师,才华横溢,发表的作品甚多。但在正统严肃的老前辈看来,过高的产量会影响学术质量,每逢职称提升必受阻。温儒敏如同老父亲替孩子求情般,挨个叩响评审委员的门:“这些孩子是作家型的学者,能活跃中文系的文气,咱们是得要厚重的底蕴,可也得有活跃的思维不是?他们不是书斋里的老学究,骨子里还是关注社会的。郁达夫当年还被许多大人物视为下流堕落,但咱们依然能从他笔底咀嚼出人性真味呀!”
苦口婆心的解释不知说了几箩筐,评委们才算松了口。人们只知,不拘一格的名师让北大中文系永远洋溢着才情。却鲜知,他们的安身,是一位老人无数次叩门、求情的结果。
与其说,是北大的自由风气让才子们如鱼得水,不如说,他们的才情是被温情呵护着的。自由之风气,实在是个太空泛的概念。释放这温度的,不是水波潋滟的未名湖,不是阅尽世相的博雅塔,而是一个充满暖意的人。
百度截图
百度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