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历朝历代无不强调以农立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推动。跟前代相比,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宋代农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
唐代农书不到30部,包括唐代在内的前此历代农书总计也只有70余种。有宋一代农书,总计九大类255种。这一数量不仅雄视前代,与后代相比亦不逊色:是元代农书的5.9倍,与明、清农书大体相若。
此外,宋代农学的成就还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涌现出多个“世界第一”,如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第一部柑橘分类学专著《橘录》、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等。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前所论主要是北方旱地农业技术,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因此,到了宋代,传统农学始可称全面总结、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宋代代表性著作,陈勇的《农书》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如其所叙述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两大类别,以及种、管、收三大环节,复杂的技术程序及精耕细作程度已臻古代社会之极,故直到明清而不能易。所叙土壤改良方法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工程改良、生物改良、耕作改良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把施肥以改良土壤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书中对火粪、沤粪、堆粪、草粪四类肥料的制法和用途详加论述,把传统肥料科学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由此,宋代绝大部分地区农田再也无须像汉唐时期那样休耕了。
先秦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天、地、人)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吕氏春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农业“三才”学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传统农学奠定了哲学基础。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基本普及,形成了以区种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农业传统,“三才”理论进一步深化,强调“凡耕之本,在于趣(通‘趋’)时,和土,务粪泽”。这一思想后为《齐民要术》继承吸收,并提炼为“顺天时,量地利”的新表述,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
宋代传统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天时、地利因素中更加重视地利,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农业生产中主动改变自然条件的重要性。陈旉在《农书》中一反传统,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加以论述——越是远古,农业越是“靠天吃饭”,当然重天时甚于地利。宋人则多有与山争地(修筑梯田等)、与水争田(围湖、围海造田等)之举,“天时不如地利”自为理之必然。二是认识到天时、地利因素是通过构成一个统一体即自然环境条件而影响农业发展的,故陈妻《农书》虽承前代分论“地势之宜”“天时之宜”,但全书更常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天地时利之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由先秦秦汉“趣时”“适地”、南北朝“顺天时,量地利”进入“盗天地之时利”的新阶段,赋予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是“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因。总之,宋代农学强调由消极适应、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变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这是中国农学发展史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之一。
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朝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北宋真宗皇帝“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勖民务”,南宋高宗皇帝“颁诸农书于郡邑”。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容,他们自然积极劝农,这正是宋朝劝农文勃兴的原因。宋代劝农文并非只是劝勉鼓励民众努力耕种,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更是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许多读书人不能进入官僚队伍,就成为且耕且读的乡居知识分子。普通农家子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群众在劳作中能够更好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其中有些人还将实践中的所思所得撰写成书,推动了宋代农学发展。宋代士人敢于言事、任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屡有变法之举。要变法以富国强兵,自不能因循守旧,秉此心而为学术,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从哲学看,宋代创立新儒学,学派林立而各具创见;从文学看,宋词堪称一座巍巍丰碑,宋诗以文为诗、以俗为雅,是唐诗之外的璀璨明珠;从科学看,宋代在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宋人在研究农学时能够以创新为应有之义,如曾安止撰写《禾谱》是因为“未有能集之者”,韩彦直撰写《橘谱》是因为“独未有谱橘者”,很多农学成果都是作者有意识创新的产物。
综上所述,宋代农学是中国农学集大成、开新统的重要发展阶段,它所阐述的思想、技术、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生态农业仍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以前的农学著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面的,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
B.宋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系统、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法,能够恢复、保持地力,因而很多农田没有必要执行休耕制度。
.C.我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并且意识到了天、地、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自的重要作用。
D.宋代农学是我国农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与前代相比,它在农书数量、技术创新、农业思想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时,水稻栽培技术程序和精耕细作程度已经到达我国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时期依然沿用了宋代的这些做法。
B.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宋代时“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
C.在宋代,哲学、文学、科学的发展成就斐然、交相辉映,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
D.文章首先总写宋代农学的成就,然后从多个方面进行分写,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宋代农学的现实价值,思路清晰。
3.下列做法,符合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开始增设“劝农使”,负责劝课农桑、帮助农业发展,一般由州府长官兼任。
B.宋神宗熙宁三年到熙宁九年的七年时间里,全国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受益田地多达三十万顷。
C.宋朝政府重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各地官员和热心农业的士人编纂农业科技书籍。
D.宋朝政府通过颁布减税政策、保护耕牛等相关法令来鼓励和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性。
4.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多个数据,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5.中央领导人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文章第六段阐述了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请据此谈谈应该如何建设农业强国。(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河古渡
和谷
莽原上艳阳朗照,幽谷里秋风萧瑟。山壑沟峁之势,渐渐趋于叶脉的形状。临近叶柄处,显得峻峭起来。雄浑的沉积岩,在粗朴的纹饰里,形成众多姿态迥异的巨大雕像。巉崖与蜂紫色霭岚下的山地之间,便是深居于晋陕峡谷中的黄河古渡。
站在高崖之巅而鸟瞰脚底,大河呈一个弯弓的模样儿,深深地湍流着。古渡的村落,拥簇成船的轮廓,静静地泊在岸边。临谷底还有三里之遥,“嚯嚯”的水声已浮上我们头顶的云天。
向导是一位老人,船夫出身。他身材瘦削,花白头发,紫褐色的脸庞,眉宇下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眸。尤其是那线条分明而深邃的额头,像藏着几条默然流动着的黄河。
踏入村来,正值午饭时分。沙滩上,是花生枝蔓的浅黄。石缝里,是菜蔬叶瓣的油绿。石板街卷,石板篱笆,石垒的院墙,石垒的窑舍,石头碾磙,石头磨盘,全都掩映在苍虬的枣树下。向导老人领我们径直到了他的窑院里。石窑里,一条铺了毛毡的石板炕,占去了近一半的地面。家具不多,却古色古香。瓷瓮瓷盆瓷罐瓷坛儿,都抹拭得乌黑发亮。
黄河,对于她身边的子孙是爱怜的。这古渡口的延水关,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码头,关里人家,原是靠扳船过光景的。向导老人从小就闯荡于黄河上,随父兄扳船拉纤。船夫们常从上游买山西的瓷器、铁器,塞上的皮毛、咸盐一类货物,顺流而下。途经家门口,系船停泊一宿,天不亮与父老妻女在岸边拭泪告辞,三五天就抵达了潼关。然后背纤而上,在奇险的鬼路上要攀许多日子。也常有船翻人亡的祸事发生,船家寡母孤儿被暴戾的黄河遗留在这僻苦的古渡口。摆渡于河口的木船,则是每日数趟,摆渡着晋陕之间的贸易货物,摆渡着旅人的希冀。
尔后,河道堵塞,河水流量也小了,水上交通逐渐被公路取而代之,延水关的人就只指望于摆渡了。码头萧条了,船夫们不得不把生活的希望寄予身后的远山莽原,爬坡去耕耘播种,不是在水上而是在土地上点播收获,渐渐成为庄稼人了。
苦焦的生活,逼使延水关人奋起。自一九二七年陕北闹红的日子,船夫们就组织起农会,闹开翻身了。战争年月里,奔赴延安的青年从这里渡黄河而走向光明。小小的延水关,是红色的驿站,是母亲延安伸出的手掌。古渡的船夫之子,曾有七十多人参加了革命。
向导老人兄弟两个,哥哥到了晋绥参加革命,家里他撑着,一直在地方上干事。胡宗南进犯边区,他领着乡亲们过河去,背上婆姨,一手挽一个猴娃娃,踩在风浪里。那阵年轻,血气方刚,水性又极好。划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可以平躺在筏子上,任激流送飘数十里。后来,他做过公社书记,再后因故又回到黄河上扳船背纤,前两年才恢复工作做公社一般干部。二十年间,虽饱经沧桑,但如今公社的事,他还是敢说敢管,一股黄河所给予他的船夫的倔性子。
吃罢午饭,我们便去乘船渡河。河湾的岭崖下,泊着一只木船,浪花在“啪啪”地拍打着石岸。稍时,四个年轻船夫吆喝着赶来了。秋里的黄河滩,在这午后时分,闷热得像是伏天。无怪,年轻船夫还是赤脚片子,光着黝黑发亮的背脊。船夫中间,唯有一个戴眼镜的后生着件短衫,戴着手表,文气得很。久已等候在渡口的几位旅人,背着沉重的麻包,表情坦然。他们每人付过一元钱,爬入船中了。
扳船的后生们,操起了木桨。向导老人这才在船沿上敲了几下烟锅,解开缆绳,跳入水中。他背靠着船帮,弓下瘦削的身子,似乎是毫不费劲地一扛,船动了。只见他忽地纵身一跃,跳上船来,操起了大舵。船临入河心,扳船水手的号子像由远而近传来似的,愈来愈响愈有力了。呐喊声直扑彼岸的石壁,被猛地弹了回来,回寰于河谷之间。
船到河面正中,是一排一排几丈高的大浪。船缓缓地被托上波峰,又呼地跌入波谷。狰狞的漩涡,奇诡的弧圈,挑逗着每一个企望彼岸的人。这吞噬过无数生命的巨浪,使得我们这些来领略黄河气度的旅人丢魂失魄了。但涛声里时隐时现的号子声,又使得我们安静镇定。扳船水手大醉酩酊似的仰合着身子。时而伏倒在桨柄上,时而直立起来,又用脚蹬住船沿,得以与船身形成平面。划呀,划呀,一种与命运死死咬住而奋力拼搏的气概。黝黑背脊的后生,呐喊里有深沉的冲击力。戴眼镜的后生却是沙哑的嘶鸣,一种挣扎着向前冲刺的嗥叫。掌舵的向导老人则神态自若,用鹰一样的眼眸注视着水的流势。
号子声低了,船靠岸了。原来只是三分钟光景,却似乎是漫长一生的旅程。此刻,秋阳又这般艳丽。
向导老人问道:“这该认得黄河了吧?”是的,这下算懂得了。我以前虽观瞻过吴堡佳县的黄河气势,也领略过壶口禹门的黄河雄姿,可心脉与黄河的旋律合拍,有感情大波的冲动,这还是第一遭呢!是的,黄河失掉了如此狂暴的性格,就不是黄河了。
入夜,我们在向导老人家拉话,那位戴眼镜的后生来了,说一起去河滩上散散步。这后生,还真有点书生的浪漫气。我们拿着手电筒,向沙滩徜徉而去。
叙谈起来,知道他年方二十,高中毕业后未考取大学,当了两年民办教师。如今兄弟几个,种着后山几道岭的山地,收成还可以,弄了这只船,抽空摆渡来往行人。日子是苦些,但挺有意思。他喜欢诗,常给县文化馆的《山花》投稿。想他那扳船的神态,是有一种生活毅力的。
好宽的沙滩哟,泛着亮白的雾一样的清光,一弯小船似的新月正划桨在夜天云海。黄河在幽暗的崖下湍流,黑色里有千万种吟咏的声音,汇结成一河巨响。秋的黄河,夜的沙滩,给人神秘的向往、多情的遐思和激情的探求!超然客公众号
步回灯火点点的村中,年轻后生带我们到隔壁去休息。敲门声中,见新月已划过崖巅,河谷黯淡下来。开门的是位老人。他是向导老人的那位哥哥,古渡口的革命元老。早年在晋绥当过县委书记,做过党的理论工作,后来回到故乡,已有几十个年头了。他谈起古文化与生命学,使我们折服。在这僻远的角落,竟有如此博学而久历世故的布衣老人,确是令人惊叹。
枕着黄河的涛声,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父亲们,我们一代一代的船夫们,经历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在韧性地、拼力地划着桨,划呀,划呀,向着一个伟大的彼岸。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有关黄河的诗文啊!
这一夜我失眠了。耳边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一更更,直到雄鸡啼唱,窗户发白。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二日记于陕北延水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抓住“石多”来写村落,如石板街巷、石板篱笆、石垒的院墙、石垒的窑舍等,以此凸显了村落的鲜明特点。
B.延水关码头长盛不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人们通过这个码头上山西,走潼关,运送货物,维特生计。
C.向导老人兄弟两个,哥哥参加了革命,而他却在家里撑着。不同的道路选择,体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思想觉悟。
D.船到河中,大浪汹涌,惊险万分,“我们”胆战心惊地坐船过了河,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但是却有漫长一生的感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两处以“鹰一样的眼眸”描写向导老人,和《祝福》中多次对祥林嫂的眼睛进行描写一样,都做到了以形写神。
B.文章通过“仰合着身子”“时而伏倒”“时而直立”“用脚蹬住船沿”等动作描写,展现了年轻船夫的力量之美。
C.“见新月已划过崖巅,河谷黯淡下来”的景物描写,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又烘托了人物从兴奋到平静的心情。
D.文章题目为“黄河古渡”,但是描写的重点却是生活于黄河古渡的人,描写黄河古渡旨在对写人起到衬托作用。
8.文章末尾说“这一夜我失眠了”,请联系全文,分析“我”失眠的原因。(4分)
9.文章描写了戴眼镜的年轻船夫,请概述他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他对塑造黄河船夫群体形象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也,若可离,则非善也。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足不蹑履,是夷民也。今处显而循善,在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裸跣也。
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操?是以戒慎所不睹,恐惧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故颜渊不以夜浴改容;勾践拘于石室,君臣之礼不替:缺耕于坰野,夫如之敬不亏。斯皆慎子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
谓天盖高而听甚卑,谓日盖远而照甚近,谓神盖幽而察甚明。暗昧之事,未有幽而不显;昏惑之行,无有隐而不彰。修操于明,行悖于幽,以人不知。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鬼神不知,则己知之。而云不知,是盗钟掩耳之智也。
孔徒晨起,为善孜孜;东平居室,以善为乐。故身恒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愧于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
(节选自《刘子·卷二》)
材料二: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惰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公反之,以戏夫人曰:“非也。”夫人酌觞,再拜贺公。公曰:“子何以贺寡人?”夫人曰:“始妾独以卫为有蘧伯玉尔,今卫复有与之齐者,是君有二贤臣也。国多贤臣,国之福也。妾是以贺。”公惊曰:“善哉!”遂语夫人其实焉君子谓卫夫人明于知人道夫可欺而不可罔者其明智乎!《诗》云:“我闻其声,不见其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卷三》)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遂语A夫人其实焉B君子C谓卫夫人明D于知人道E夫可欺而不可F罔者G其明智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亏,减少,欠缺,和《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意思不相同。
B.隐,隐蔽,和《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中的“隐”意思不相同。
C.何以,凭借什么,宾语前置,和《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谁与”结构相同。
D.“不为冥冥惰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中的“为”用法和意义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渊不因为在晚上洗澡而改变仪容,勾践被拘于石室而没有废弃君臣之礼,冀缺耕于郊野却依然夫妇相敬,这些人都是遵礼的典范。
B.在暗处行悖谬之事,还以为无人知道,这是自欺欺人之举。因为即使别人不知道,鬼神也知道;即使鬼神不知道,自己也知道。
C.坚守善行可以让人们内无忧虑、外无畏惧,如孔门弟子、东平王等等;而越人、夷人却没有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不能坚守善行。
D.卫灵夫人听了卫灵公的话后,郑重地向卫灵公表示祝贺,认为贤良大臣多是国家之福。卫灵夫人的见解使得卫灵公惊叹称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戒慎所不睹,恐惧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4分)
(2)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公反之,以戏夫人曰:“非也。”(4分)
14.蘧伯玉能否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请根据材料阐述理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王以宁①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②,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③,遗恨满芳州。
【注】①王以宁: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与汉阳使君在大别山重逢,创作了这首词。②鲒碕狂客:代指汉阳使君。③鹦鹉更谁赋: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为黄祖所杀。祢衡曾写《鹦鹉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突兀”来形容大别山,写出了大别山的巍然耸立,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B.本是眼中的大别山依然秀丽,作者却道是大别山清秀的景色照映眼眸,写法新奇。
C.唐朝诗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作者称朋友为“狂客”,暗用典故,寓赞美之情。
D.阔别十年又和老友重逢,眼前的情景令作者恍如置身于黄粱梦境,不敢相信是真的。
16.作者在词中写了两次和朋友游览大别山的情景,但心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以景托情”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开头“ ”一句,以秋景烘托了送别友人的悲凉之情;而“ ”一句,借秋江夜景侧面表现出乐曲令人陶醉。
(2)中秋佳节,月明之夜,王刚远在异国他乡,孤独一人,正如李密在《陈情表》中所描写的那样,“ , ”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古典诗词中,诗人常以“万里”极写距离之遥,以“百年”极写时间之长,两者对举,抒发情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A 的一部分,不少人笑称手机已“焊接”在手上。然而,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干眼症。
干眼症又叫“干眼”,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或眼表组织病变的慢性眼表疾病。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眼泪,每次眨眼的时候,眼睑就发挥作用,使泪液均匀地分布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泪膜,起到保湿润滑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眨眼频率为15次每分钟,以此保持泪膜的不间断覆盖。而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屏幕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你,你往往就会不自觉地降低眨眼频率。眨眼次数一少,泪膜本身得不到补充,原本的还会被蒸发减少,结果就是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造成眼部不适,逐渐发展成干眼症。( 甲 ),包括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痒、眼痛、眼红、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症状会随着干眼程度的加重而更明显。大多数患者的干眼情况并不会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只要经过综合治疗,是可以缓解、消失的,虽然有时在用眼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但也不需要 B ,过于忧虑反而会加重症状。只要平常注意健康的用眼习惯、保持愉悦的心情、保障充足的睡眠,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干眼症状就可以缓解甚至消除。当然,叶黄素可以适当补充;①眼药水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②因而有些眼药水会对眼睛产生副作用;③有的人会使用蒸汽眼罩,④但切忌温度不能过高,⑤以免烫伤眼睛。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护眼模式都不能替代健康用眼习惯。
( 乙 )?干眼在各个群体都可能出现,其中女性是干眼的多发群体。此外,长时间近距离操作视频终端的群体,户外活动少、睡眠不足及需要长时间驾驶等群体患干眼症比例较高。对于易发干眼症的群体而言,更应该注意健康用眼。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把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比喻句。要求:比喻贴切,上下文连贯,表达流畅。(3分)
20.下列句子中的“较”与文中加点的“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场较量似乎没有胜利者。 B.用较少的时间,办较多的事。
C.粮食产量较去年有显著增加。 D.他总是锱铢必较。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文章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网球选手郑钦文先后战胜多位世界名将,勇夺网球女单冠军,创造了中国网球的历史。谈及成功的原因,郑钦文多次说到榜样——李娜对自己的影响:2011年李娜夺得大满贯女单冠军,成为第一位赢得大满贯的亚洲人,这对还是孩子的我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她在我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我立志要以李娜为榜样,成为像她那样的人。
郑钦文的成功对当今青年学子有什么启示?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1.A 【解析】“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错误,原文第三段只是说“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并没有说宋代农学著作的内容主要和这方面相关。
2.C 【解析】“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论述宋代在哲学、文学、科学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目的是说明宋人具有创新意识。
3.B 【解析】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是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B项兴修水利即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A、C、D三项均不符合这一思想。
4.①将宋代农书数量与前后朝代进行比较,这些数字突出了宋代农书数量之多,体现了宋代农学的巨大成就;②这些数字具体明确,使语言严谨准确,增强了说服力。(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5.①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颁发相关文献以勉励民众致力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②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③鼓励创新,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6.A 【解析】B项,“长盛不衰”错误,原文是说“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码头”“尔后····码头萧条了”;C项,“体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思想觉悟”错误,向导老人留在家里,也“一直在地方上干事”“做过公社书记”,因此不能说两人思想觉悟截然不同;D项,“‘我们’胆战心惊地坐船过了河”错误,虽然“我们”也曾“丢魂失魄”,但是“涛声里时隐时现的号子声,又使得我们安静镇定”。
7.C 【解析】“烘托了人物从兴奋到平静的心情”错误,这句景物描写没有对人物的心情起到烘托作用;另外,“从兴奋到平静”错误,从后文来看,“我”的心情一直以平静。
8.①领略到黄河的狂暴,感情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②感受到黄河子孙个性各异的形象的冲击,被黄河子孙乃至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感动。(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9.形象特点:①坚韧,有毅力。他和其他船夫一样种地、摆渡,不向艰难的生活低头。②有文气,有文人的浪漫。和其他船夫不同,他穿短衫,戴手表;喜欢诗,常常投稿。
作用:①和其他黄河船夫的形象相互映衬,使黄河船夫的群体形象更加丰富。②戴眼镜的年轻船夫体现了黄河船夫群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影响下的传承与变迁,展现了这一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③作为年轻一代的船夫,戴眼镜的年轻船夫象征着黄河船夫群体的希望和未来,这一群体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其精神依然能够延续下去。(形象特点每点2分,共4分;作用2分,写到其中一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10.BEG(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遂语夫人其实焉。君子谓卫夫人明于知人道。夫可欺而不可罔者,其明智乎!
11.D
【解析】D“意义相同”错误。第一个“为”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为”是介词,表示被动,“被”。A 第二个“亏”译为“使···受损失”;B 第二个“隐”译为“痛惜”“哀怜”;C“谁与”是“与谁”的倒装,宾语前置。
12.C
【解析】“越人、夷人却没有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不能坚守善行”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论证的是善行的重要性:善行如同帽子、鞋子,人们如果不戴帽子,就如同越人;如果不穿鞋子,就如同夷民。并不是说越人、夷人没有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不能坚守善行。
13.(1)因此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心存畏惧。身处室内如同接见宾客一样,进入空屋如同屋里有人一样。(“是以”1分,译为“因此”“所以”等;“居室”1分,译为“身处室内”“闲居在家”等;“虚”1分,译为“空屋”“没有人的房子”等;句意1分,落实在“戒慎所不睹,恐惧所不闻”)
(2)卫灵公派人查看情况,果然是蘧伯玉。卫灵公回到夫人身边,和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使”1分,译为“派使者”“让人”“命令使者”等;“反”1分,译为“返回”“回来”等;“戏”1分,译为“开玩笑”“戏耍”“戏弄”等;句意1分,落实在“非也”,译为“不是蘧伯玉”“夫人错了”等)
14.能。理由: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是人们在任何环境、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德操,不废礼仪。蘧伯玉夜间驾车经过宫门,不因为无人看见而废弃君臣之礼。(作出“能”的判断1分;对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概括正确2分,观点也可概括为“人们身处隐秘无人的地方也要坚守德操,不废礼仪”;对蘧伯玉的行为分析正确2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善,是一切行为的主宰,不可片刻背离,如果可以背离,就不能称之为善了。人需要善,就如同头上需要戴帽,脚上需要穿鞋。头上不戴帽,这是越人;脚上不穿鞋,这是夷人。如果人们处在公开的地方就行善,处在无人的地方就作恶,这就如同清晨戴帽穿鞋而夜晚露身赤脚。
荃荪独自生长,不因岩石遮蔽而不散发芳香;石间泉水暗暗流淌,不因山涧幽深而变得不清澈;人在暗室,怎么能因隐蔽昏暗就改变节操?因此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心存畏惧。身处室内如同接见宾客一样,进入空屋如同屋里有人一样。所以颜渊不因晚上洗澡而改变仪容;勾践被拘禁在石室,但君臣之礼没有废弃;冀缺在郊野耕种,但夫妇相敬之礼没有减少。这些人都能够在昏暗无人的地方谨慎遵礼,守善而居,不因为没有人看见而改变善心,没有人听见而改变性情。
我认为,天高高在上却能听见很低下的地方所发出的声音,太阳很远却能照到很近的地方,神灵隐秘却能明察一切。不光明磊落之事,不会因为隐藏而不显明;昏乱的行为,不会因为隐蔽而不明显。在公开的地方修养德行,在暗处却做悖乱之事,以为人们不知道。如果人们不知道,那么鬼神知道;即使鬼神不知道,自己也知道。却还要说没人知道,这种人只有掩耳盗钟者的智力啊。
孔子的弟子清早起来,勤勉行善;东平王闲居在家,以行善为乐。因此常常行善,就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自站立时不会愧对影子,独自就寝时不会愧对被子,对上可以沟通神明,对下可以安定人伦关系。德行能够遍及幽暗和公开的地方,幸福吉祥就会来到。
材料二:
卫灵公与夫人夜里坐着说话,听见辚辚的车声,到宫门前却消失了,过了宫门,又有了声音。卫灵公问夫人:“知道这是谁吗?”夫人说:“这个人是蘧伯玉啊。”卫灵公说:“怎么知道是他?”夫人说:“妾听说按照礼制,士大夫经过国君的宫门要下车,以手抚轼,这是用来充分表达敬意的方式。忠臣和孝子不因为在公开场合而坚守节操,不因为别人看不见而放松品行要求。蘧伯玉,是卫国贤良的大夫,仁爱并有智慧,恭敬地侍奉国君,这样的人一定不会因为天色昏暗就废弃君臣礼节。根据这个知道是他。”卫灵公派人查看情况,果然是蘧伯玉。卫灵公回到夫人身边,和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倒酒,拜了两拜,祝贺卫灵公。卫灵公说:“你为什么要祝贺寡人?”夫人说:“起初妾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罢了,现在卫国又有了和他一样的人,这样看来君王有了两个贤臣啊。国家贤臣多,是国家之福。妾因此祝贺。”卫灵公惊叹说:“好啊!”于是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夫人。君子认为卫灵夫人懂得了解人的方法。可以欺骗而不能蒙蔽她,她是个聪明、有智慧的人啊!《诗》说:“我听见那个人的声音,却没看见那个人。”说的就是她啊。
15.D
【解析】“眼前的情景令作者恍如置身于黄粱梦境,不敢相信是真的”错误,词中“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的意思是,十年的岁月、人生的理想仿佛一枕黄粱梦,还未察觉,岁月已匆匆而过。“黄粱梦”是作者对过去的回顾,并非对眼前情景的感慨;另外,“黄粱梦”常用来比喻虚幻的梦境或欲望的破灭,并非“置身于梦境”的意思。
16.第一次:豪迈狂放,壮志满怀。千仞群山,巍峨耸立,一轮明月似乎被群山吐出一般,气势万千;夜已深,但月光照着清澈的水面,明亮澄澈。雄伟开阔的景物描写中寓含着作者豪迈的心境。第二次:悲凉无奈,壮志未酬。古今英雄,壮志难酬,作者为他们洒下清泪;祢衡怀才不遇,留下满腔遗恨,祢衡之恨也是诗人之恨。(对两次心境的概括,各1分;分析,各2分。对心境的概括只要能够写到“豪迈”和“悲凉”等词语即可;分析要求紧扣相关内容。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17.(1)枫叶荻花秋瑟瑟 唯见江心秋月白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3)示例: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万里伤心严谴日 百年垂死中兴时/百年旅梦行将觉 万里家园犹未舍(每空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18.A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必不可少B忧心忡忡/忧心如焚(每空2分,符合语境即可。所填的不是成语、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解析】A处,语境是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B处,由后一句“过于忧虑反而会加重症状”可知,语境是人们不需要过于忧虑,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
19.示例:眼睑就像一把刷子,将泪液均匀地涂抹在眼球表面。(3分。不是比喻不给分;上下文不连贯、表达不够流畅,酌情扣分)
20.B
【解析】B项和文中加点的“较”都表示具有一定程度。A项,表示比较(高低大小等);C项,用于比较性状、程度;D项,表示计较。
21.甲:干眼症的常见症状很多乙:哪些群体易患干眼症呢(每处2分;每处超过一个字扣1分,超过两个字扣2分)
22.②,修改为:因为有些眼药水会对眼睛产生副作用。④,修改为:但切忌温度过高/但温度不能过高。(每处2分。只指出序号但没有修改或修改不正确,不给分)
【解析】②处关联词使用不当,“眼药水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是结果,“有些眼药水会对眼睛产生副作用”是原因,应把“因而”改为“因为”;④处“切忌····不能”否定不当,应删去“切忌”或“不能”。
23.【写作指导】
材料共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概述中国网球选手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得网球女单冠军的辉煌成绩。第二部分分析郑钦文成功的原因:深受李娜的影响。李娜夺得大满贯女单冠军,对她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于是她有了远大的志向——要以李娜为榜样,成为像李娜那样的人。青年学子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又该如何追“星”?本题旨在引导青年学子向榜样学习,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导写语中,“郑钦文的成功对当今青年学子有什么启示”对写作内容、考生身份进行了限定。“郑钦文的成功····有什么启示”,要求写作内容必须是从郑钦文的成功中所得到的启示,即不能围绕材料第一部分的内容,如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等进行写作,而应以材料第二部分的内容为立足点,写从郑钦文成功的原因中得到的诸多启示:在人生旅途中,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青年学子应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学榜样,立大志,迈向成功。“当今青年学子”则是对考生身份的限定,写作时身份特征要鲜明,要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这也是进行评分的三个抓手:
一是文章要紧扣“成功”“榜样”这两个关键词,重点写榜样对自己的激励作用;
二是文章所写的榜样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普通人,但所论及榜样的事迹及榜样对自己的激励作用应该具体,不宜泛泛而谈;
三是考生的身份特征要鲜明,时代气息要浓厚。
【参考立意】①学榜样,立大志,铸成功;②汲取榜样力量,走向成功之道;③近“榜样”者赤;等等。
作文评分细则
一、基本评分细则
(一)一类卷:54~60分
完全符合题意。
1.文章能够紧扣“成功”“榜样”这两个关键词,重点写榜样对自己获得成功的激励作用,观点鲜明、集中,内容明确。
2.文章所写的榜样的事迹丰富,具有感染力;榜样对自己的激励作用具体深刻。
3.文章体现了考生鲜明的身份特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4.论证严谨、逻辑严密;论据翔实具体,富有新意,且能有力证明论点。
5.结构完整、精巧;语言流畅,句式灵活,富有文采。
(二)二类卷:48~53分
较好符合题意。
1.文章能够围绕“成功”“榜样”这两个关键词,重点写榜样对自己获得成功的激励作用,观点清晰,内容明确。2.文章虽然写了榜样的事迹,但不够丰富,缺乏感染力;榜样对自己的激励作用虽然有所阐述、论证,但不够具体。
3.文章体现了考生的身份特征,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4.论证严谨;论据丰富,大部分论据能有力证明论点。
5.结构完整、清晰;语句通顺,有一定文采。
(三)三类卷:42~47分
基本符合题意。
1.文章基本能够围绕“成功”“榜样”这两个关键词,写榜样对自己获得成功的激励作用,观点较为清晰、内容较为明确。
2.文章所写的榜样的事迹较为含糊,如只列举一系列人名而无事迹等;所写的激励作用较为空泛,如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缺乏相关阐述、论证等。
3.考生的身份特征较为模糊,没有体现“当今”的时代背景。
4.论据较为空洞,有的论据和论点的联系较为牵强,不能论证论点。
5.结构完整,语言表达不够通顺,部分句子有语病。
(四)四类卷:36~41分
基本偏离题意。
1.文章没有围绕“成功”“榜样”这两个关键词来写,如脱离材料中心写奋勇拼搏、追逐梦想等。
2.文章基本没有写榜样的事迹和榜样对自己获得成功的激励作用。
3.文章没有体现考生的身份特点,没有体现出时代气息。
4.论据空洞,论证没有逻辑,层次比较混乱。
5.结构有残缺,文体特征不明显;语句不通,有很多语病。
(五)五类卷:0~35分
完全偏离题意。
1.文章所写内容完全偏离写作要求,如只写奥运会、爱国精神、创造历史等。
2.文章没有中心。
3.结构严重残缺,层次混乱,语句严重不通。
二、其他扣分说明
1.缺标题,扣2分。
2.字数600字以上但不足800字的,分两种情况:如果结构完整,则每少50字扣1分;结构不完整,每少100字扣10分。600字以下的作文,无论结构是否完整,30分以下给分。400字以下的作文,20分以下给分。
3.错别字每个扣1分,相同错别字不重复扣分,最多扣5分。
4.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酌情扣分。
5.可写书信、演讲稿等应用文体,格式不符合要求相应扣分,最多扣2分。
6.抄袭试卷材料一律给5分。要注意“抄袭材料”与“使用论据”的区别。如果是合理使用试卷材料来作为文章的论据,则不视为抄袭材料。
其他未尽之处参考高考作文评分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