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七上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1分)
(2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1分)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2分)
(4)《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名句是:□□□□□□,□□□□□□。(2分)
(5)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分)
□□□□□□□,□□□□□□□。□□□□□□□,□□□□□□□。
2.按拼音写词语。(4分)
(1)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lín( )人间。(《雨的四季》)
(2)后来发生了fēn qí(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散步》)
(3)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g dǐng fèi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 guài dàn bù jīng( )。(《动物笑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B.秦晓东和秦晓刚是双胞胎兄弟,连他们的妈妈都很难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他们长得大相径庭。
C.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D.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些网站平台对于出售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全没有起到应该承担的监管。(在“监管”后加上“作用”)
B.在勤建学校初一年级举办的教师节征文大赛中,张磊同学以优美的文笔、真挚的情感、清秀的字体荣获大奖得主。(把“荣获”改为“评为”)。
C.特朗普政府常常派军舰在南海挑衅,不仅影响东南亚国家的安全,而且影响中国的安全。(将“影响东南亚国家的安全”与“影响中国的安全”互换位置)
D.他把自己的创意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分享,虽有受到“攻击”的心理准备,但他更渴望赢得大家的赞赏。(将“高高兴兴地”调至“把”前)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
材料一:传统节日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各地的龙舟竞赛五花八门,各有特色。湖南汨罗江:参赛者点着蜡烛,抬着龙舟,先到“屈原祠”去祭祀,然后“挂红”下水,一声炮响,纵舟竞飞;四川万县:龙舟赛都在长江进行,竞赛终点以夺旗或抢鸭子告捷;广西:除分男子、女子两种外,还有手划和脚划之别……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
(2)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普宁人在练江举办龙舟大赛。请仿照下面的例句,拟写出对联的下句。(2分)
喜看端午龙舟赛,□□□□□□□。
二、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 选出词语解释意义相同的一组( ) (3分)
A.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非志无以成学/匹夫不可夺志也
C.意与日去/谢太傅寒雪日内 D.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8.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9分)
牧竖戏狼
两牧竖(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令嗥(故意) B.意甚仓皇(神情)
C.相去数十步(离开) D.气已绝矣(断)
10.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口 无 停 声 足 无 停 趾 数 十 往 复 奔 渐 迟 声 渐 弱。
11.文中的母狼是怎么死的?它是一只什么样的母狼?(3分)
(三)议论文阅读 (10分)在阅读中走向人生开阔处 (原创)
□ 张 贺
①“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南宋诗人翁森曾写过诗歌《四时读书乐》,认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读书各有独特的乐趣。但事实证明,在平淡的四季转换中读书,或许不如某些特殊时期更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无论是读书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平时。据一家社交媒体发布的《2020网民阅读报告》显示,疫情防控期间,56.2%的受访者表示读书量有所增加,三成多网民的读书量甚至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总和。而另一家主营电子书的网站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有超过七成读者反馈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阅读量较平日有所增加。
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疫情迫使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以往匆匆流逝不知去往何方的时间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人们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抚卷细思。虽然病毒阻挡了外出的脚步,但阅读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最能代表这种阅读主张的,莫过于那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在武汉一所方舱医院里,一位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的年轻人仍然手捧书籍、专注阅读,将喧嚣与不安隔在了书籍之外。有人说,“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枯萎”。的确,在困境中寻找方向,在逆境中寻找支撑,还有什么比书籍更能抚慰心灵、鼓舞斗志呢?
③生活在今天的读者无疑足够幸运。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为了买到一本新书而在书店门口排起长队,为了留住一本心爱的名著而连续几夜不眠不休地抄书。今天,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多达几十万种,纸质书、电子书等任人选择,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畅享好书。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但随着方寸屏开始占据更多人的阅读时间,人们似乎又离书越来越远了。我们在朋友圈里点赞,在微博上查看热搜,在兴趣小组里寻找影评,手机跳出的弹窗将我们带往新奇丰富的网络世界。数据显示,近十余年来,我国人均年阅读量一直徘徊在5本以下。有人担忧,在数字化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浅,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稍微厚一点的图书。
④看到这样的倾向,有些人通过深度阅读,改变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也带动更多的人回归书本。在疫情防控期间,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特意精选了《四书章句集注》《乡土中国》《梦的解析》等电子书,通过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推送给读者。这些严肃的经典著作再次引起读者的兴趣,目前已收到师生们的上百篇书评。类似的阅读不断叠加,就能引领更多的人游向书海的深处。
⑤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是承载知识和记忆的宝库,探索这座宝库里的珍藏,需要耐心、沉静和时间。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也让我们暂别了匆忙、浮躁,为我们创造了亲近经典的机缘。很多人利用这段特殊时期,拿起了曾经想读而没有时间读、读过还想重读的书,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与知识的提升。而在更长远的人生之路上,我们需要涵养更多的沉静与耐心,让一本本好书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让书籍成为一块块铺路石,引领我们稳稳地走向人生的开阔处。 (《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10日05版)
12. 第①自然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问题?(3分)
13.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疫情期间读书多,又分析了读书多的原因和读书的作用,接下来分析了目前读书让人担忧的状况和改变的措施,最后照应开头疫情中读书,并鼓舞人们多读好书,走向人生的开阔处。
B.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也让我们告别了匆忙、浮躁,为我们创造了亲近经典的机缘。
C.我们需要涵养更多的沉静与耐心,让一本本书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让书籍成为一块块铺路石,引领我们稳稳地走向人生的开阔处。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疫情期间读书多。
1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写出你的发现,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链接材料: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上引起热议。还有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韩国人均年阅读量约为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8.4-8.5本,美国8.7本。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人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连1本都不到。北欧国家人均年阅读量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
(四)文学类阅读 (17分)
没能燃放的鞭炮
□ 吕善景
正月初八开学,初六早上就要动身。从老家到县城的汽车站,再到菏泽火车站,再到广东我任教的勤建学校。为了生活,一路上上车、下车、等车,再上车,再下车,背着行囊,大包小包,全身疲惫。
说是放寒假回老家过年,阴历24日下午到家,初六就要赶汽车、赶火车,在老家满打满算不足两周的时间。自从父亲十多年前得癌症去世后,母亲都是一个人生活。总想多陪陪母亲,但也只能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了。
初五晚上,我在收拾衣服,装在箱子里。
母亲说:“有现成的馍馍,你带几个,在路上吃。”
“不用了。来时还剩一包火腿肠和两包泡面。在路上再买点就够吃了。”我一边叠着衣服,一边回答着。
“不用担心我,我是老毛病了,我会注意的。你好好工作,对学生好一些。电视上说因为老师,一个学生跳楼了。”
“我从来不打骂学生。”
“口罩,我洗过了,干了。”
“包里还有个新的。”
“明天早上,让二稳子用三轮车送你到汽车站,我给他说好了。”
“嗯。”
“每年都要体检一次。咱村的举子,和你一般大,心机梗塞,还没送到医院就不行了。”
……
离别的晚上,母亲就这样唠叨着。
“娘,我们睡吧,明天还要早起。”
“嗯。明天走的时候,我们家也放鞭炮吧。”母亲有点欣喜地说。
“放什么鞭炮?我又不是去当官,是去打工!”我不知道哪来的气愤,硬生生地把母亲的话怼了过去。母亲立马不再说话。
躺在床上,听得见冷风吹动窗户纸的沙沙声。我没有睡,想必母亲也没有睡。我很吃惊,我竟然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又说话像吃了枪药一样那么冲,母亲一定很难受!我立时感到自己竟是这样的不孝。但我想不明白,离别时为什么要放鞭炮?是想让鞭炮的声响告诉邻居我要去打工吗?是想让鞭炮之声为我壮行吗?是想让鞭炮的爆炸声替我驱邪、希望我一路平安吗?还是想在噼里啪啦的火星闪耀中寄予我来年的生活、工作全都红红火火吗?我想不明白,但总有一个原因令我感动!
天还黑着,能听到远处零星的鞭炮声、犬吠声和公鸡的鸣叫声,风声也似乎大了。
我起床。母亲也起床了。母亲要给我做一碗鸡蛋面,我说不用了,要赶车。我敲开邻居二稳子的家门。二稳子启动三轮车,来到我家大门口。我往车上拎箱子,就要上车走了。
母亲急忙说:“把那挂鞭炮放了吧?”借着堂屋里射出来的微弱的灯光,我看到院子里压水井旁的那颗枯树上,挂着一挂长长的红红的鞭炮!一定是我招呼二稳子时,母亲挂上去的。
我没有想到母亲这样( )!看来,我昨晚反对的话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我不再生气,而是平静地安慰母亲:“街坊邻居还在睡觉,把人家惊醒,不好。”母亲虽然没再说话,但我看到她一脸失落的表情……
三轮车在黑暗的小巷里穿行,冷风吹在我的脸上,我不敢回头。三轮车要拐上大路了,我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母亲模糊的身影,还立在大门口的风中!我的热泪立时流下来了,母亲是否也在用棉袄袖子抹泪?我,看不清了……
挂在枯树上的那挂鞭炮,是我心中的痛!
15.根据故事情节,填写关于“我”心情的表格。(4分)
情节 : 母亲唠叨半天 母亲要放鞭炮 母亲仍要放鞭炮 母亲立在风中
“我”的心情: (1) (2) (3) (4)
16. 结合文章,分析母亲的形象。(4分)
17.按照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嗯。明天走的时候,我们家也放鞭炮吧。”母亲有点欣喜地说。(赏析加点词)
(1)我没有想到母亲这样( )!(在括号里填上一个恰当的词,并说明填这个词的原因)
18.题目“没能燃放的鞭炮”有什么含义和作用?(5分)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们,勤建学校的初一生活已经过去半个多学期了。新学期,新面孔,新希望,新变化。相信你也一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懂事了,变得好学了,变得勤奋了,变得认真写作业了,变得有追求了,变得知道感恩了,变得宽宏大度了,变得为自己而自豪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的体验,以“我的变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生动的记叙文。要求卷面整洁,不得出现真实班级、真实姓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节选,完成1—3题。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真君赶至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知之,见旗杆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杆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扑地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1.本段节选自《西游记》,作者是: ;概括此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2分)
2.孙悟空神通广大,可在变为土地庙时却因尾巴“不好收拾”,只得竖在后面作一旗杆。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3.《西游记》生动地塑造了取经路上师徒四人的典型形象,其中你最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为什么喜欢(至少答出三点原因)。(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