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学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武汉小学三年级期中考试真题卷)

武汉小学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武汉小学三年级期中考试真题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12 09:50:07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I 阅 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 分)

“军大衣”热潮

①今年冬季,随着一群大学生裹着军大衣说笑着走进教室的视频刷屏网络,军大衣再次走进大众视野。“不是羽绒服买不起,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此类“玩梗”的表达方式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冬衣市场的现实境况,也传递出当下年轻群体“反向消费”的观念转变。很长一段时间内,饱受质疑的“攀比”“超前消费”成为公众视域中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刻板印象。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当下年轻人的消费态度逐渐以“返璞归真”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抠”“精打细算”成为年轻人的重要“人设”。

②通过服饰、时尚彰显身份地位差异的现代社会,大学生选择军大衣,在心理上象征着普遍平等、没有身份地位差异。这表明,年轻人开始用“性价比”与长期存在的“炫耀式消费”展开对冲,向市场的品牌符号溢价做出具有青年话语特质的软性抵抗。经营者单靠品牌溢价、宣传营销就能让年轻消费者甘愿买单的时代已然褪色。

③在羽绒服绝对占领冬衣市场的现实境况下,“军大衣”作为一种个性、独立的载体满足了青年标新立异的面貌追求,也成为其在同龄人中完成群体互动的重要链条。有学生表示,“一个人穿出门很尴尬”,所以“全寝下单、组团出街”就成为了青年们践行这项行动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实用价值之外,“军大衣天团”串联起同伴群体中的社会支持,让想要显露个性的青年们找到了群体性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④这项行为背后不仅是青年群体之间确认归属感的身份联结,更是当代年轻人潜意识里的怀旧情绪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时尚的循环往复,年轻人对军大衣的印象嵌入在相似的回忆里——“街头卖红薯的老奶奶”“围在路边下棋的老爷爷”等形象随着军大衣的翻红被年轻人们再次想起。而军大衣本身,则作为社会变革发展中,年轻人在儿时的“视觉残留”,隔着一个迅速兴旺的时代,唤醒了久违的代际认同。

⑤学生购置军大衣在网络走红后,多个官方媒体加入了这场网络热潮并展开话语互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账号将军大衣包装为一个经典款时尚单品,以宣传营销的文风详细呈现了军大衣的细节设计,介绍了 21式作训大衣和07式军大衣的“顶流设计,功能强大”,同时附上“领取链接”——全国征兵网。初看意料之外,细思却是情理之中,让网民忍俊不禁。河南武警新媒体更借着话题热度,征集战友们的“军大衣”上身实拍,邀请其讲述“我与军大衣的故事”,将军大衣英勇、刚毅、朴实的气质,连同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情怀,以温情动容的方式一并呈现在公众视野中。

⑥主流媒体关注到本次网络热潮中带有特殊性的要素,并藉此将人民子弟兵的正面宣传毫无违和地融入年轻人的“玩梗”热潮,以年轻态的方式进行价值引导,发挥社会效用。相比于纯粹的宣传引领,此类实践不仅更加贴合时下热点和青年关注趋势,也更能在共同语境下拉近与青年的距离,以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提升话语亲和力,提高相关传播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接受度,还可作为官方传递价值理念、有效正面宣传的借鉴。

1、下列关于军大衣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军大衣的价格相对于羽绒服往往更加低廉。

B.军大衣如今不被用于彰显优越的身份地位。

C.军大衣是现在冬天街头比较有个性的服装。

D.军大衣能唤醒人们对当前兴旺时代的认同。

2、下列关于当今大学生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当今大学生在消费上比以前的年轻人更加注重性价比。

B.当今大学生对市场的品牌符号溢价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C.当今大学生渴望通过彰显个性来获得同伴群体的认同。

D.当今大学生潜意识中对于小时候的传统时尚感到怀念。

3、为什么当今的主流媒体愿意借助网络热潮展开年轻态的宣传?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 分)

父亲其实很爱哭

①第一次见到父亲哭是二十多年前了。

②那时候,父母亲住在乡下,我们兄妹都没在身边,说实话,虽然我住的地方离他们不远,但在我心里却从没有过担心他们的念头,毕竟,那时候的他们还属壮年;毕竟,他们两人之间还可以相互照顾。

③我一周回去一次,给他们买点可口的食品,陪他们说说话,帮着干点家务活,简单地照料。那天我回去,却是铁将军把门,问了邻居才知道,父亲住院了。我当时就蒙了,身体那么结实的父亲,怎么就住院了呢?急忙赶到医院,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憔悴得让人心疼。看到我进去,他眼圈就红了,虽极力忍着,但浑浊的泪还是顺着脸颊淌下来, 我安慰着他,替他擦泪,也忍不住想流泪。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父亲的脆弱。

④第二次看到父亲哭,是我老公的外婆去世,老公外婆家和我父亲是一个村子,那时候,我儿子还小,我不想带他去那种场合,就把他放在父亲家了,哪知道从没离开我的儿子那么磨人,一直哼哼唧唧地不安生,父亲没办法就带着他去找我。当听到父亲来了的消息时,我赶紧去迎接,在院门口却看到父亲在抹泪。我吓一跳,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问他,他却摇头,说没事,只是孩子闹,给我送孩子来了。

⑤可是,你怎么哭了呢?

⑥我这么一问,他眼眶一红又开始流泪了,嘴里却一直说没事。我再三问,他才说是因为看到我老公外婆家门上挂的白纸,看到我们穿的白色孝衣,他说想到多病的自己,心里突然很酸,想哭。我的心突然也酸了,很想紧紧地拥抱他,我的老父亲一向坚强若铁,心却柔软至此,怎不让我心疼?后来与母亲聊天,说到这些,母亲说:“他其实很爱哭。只是没当你们的面哭。你们兄妹多,个个都要吃,个个都要喝,养活养大你们真难啊,他半夜哭过多少次,数都数不清了!” 我怔住,心里五味杂陈,泪水泛滥。

⑦最近一次见到父亲哭是他要动大手术——心脏搭桥。我当时有事没法去,但我的五个兄妹都在,父亲已经很虚弱了,做,风险太大;不做,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⑧最后这手术还是做了,老天保佑,恢复得还很好,一家人欢欣鼓舞。感谢上天怜悯。 十几天后父亲出院回家,我去侍候。父亲给我讲在医院的点点滴滴,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那些细节的,给我讲的时候他的泪又开始流下来。这次我清楚那是委屈的泪,因为他觉得他的儿女们连救不救他都要斟酌,这实在让他难过。

⑨我安慰他,给他陈述利害,我请他理解我的兄妹们的担心,我说:“你是我们的父亲,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但凡有一丝希望都不会放弃救你,只是当时你身体状况太差,有顾虑也可以理解,请你多多谅解吧!”父亲乖乖地点头,说我知道我知道,道理我都懂,我就是……说到这儿,他难为情地笑了,泪在沟壑不平的脸上一弹一弹,很可爱的样子,像个老小孩。

爱哭的父亲真真正正地老了,也更愿意让我亲近了,可我却日益担忧起来,毕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4、请根据原文内容,仿照示例分析父亲每次哭的原因。(6分)

示例:第③段父亲“浑浊的泪还是顺着脸颊淌下来”是因为:父亲因生病住院而感到害怕、悲伤、担忧。

A第④段父亲“在院门口父亲在抹泪”是因为:    

B第⑥段父亲“半夜哭过多少次”是因为:    

C第⑧段父亲“泪又开始流下来”是因为:    

5、根据文章推断第⑥段划线句子“我怔住,心里五味杂陈”反映人物的哪些心理?(6 分)

6、根据文章内容推断,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父亲为什么“难为情地笑了”?(4 分)

7、请理解文章第⑩段句子的含义。(4 分)

三、阅读《水浒传》节选部分,完成8、9题。(7分)

这大圣整衣上前,深深的唱个大喏道:“长兄,还认得小弟么?”牛王答礼道:“你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么?”大圣道:“正是,正是,一向久别未拜。适才到此问一女子,方得见兄。丰采果胜常,真可贺也!”

(选自《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版)

8、“大圣”为何称“牛王”为“长兄”?请联系书中前面的情节分析。(3分)

9、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英雄,但他也有不足之处。请各举一例分别说明孙悟空的优点和缺点。(4 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0题。(3分)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①。

注释①:征鞍,征马,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12、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天气的寒冷。

B.颔联中的“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颔联中的“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写出了边塞的“气候寒”。

D.本诗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誉,也有壮志难酬的愤懑。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1-14题。(15分)

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①。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

奴乘间②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③ 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吾也?”因泣下不止。

齐贤悯然曰:“予欲不言,尔则怨我。尔忆当年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吾为宰相,进退④百官,志在激浊扬清⑤,安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吾门下,自择所安。”奴震骇,泣拜而去。 (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称,主管水陆运输。②乘间:乘着空闲。③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④进退:任免。⑤激浊扬清:揭露丑恶,发扬正气。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奴乘间再拜而告曰 间:空闲

B.因泣下不止 因:因此

C.去吾门下 去:离开

D.奴震骇 骇:害怕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

B.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

C.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

D.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张齐贤任江南转运使时,家中的仆人盗窃了银器。

B.张齐贤升任宰相后,绝大多数仆人都得到了升迁。

C.张齐贤任宰相时,有志于揭露官场丑恶现象、发扬正气。

D.张齐贤考虑仆人偷窃事件过去了很久,因而不再追究了。

1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①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

②奴震骇,泣拜而去。

II 表 达(共65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题。(15分)

①直播改变了文物的数字表达方式,“赏文物”“逛文创”“听解说”成了用户足不出户的个人文化活动。文物直播 个体性文化参与, 对历史的诠释从宏大叙事 个体叙事, 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化历史故事”。

②从“描绘物”到“关注人”, 直播叙事视角的转换, 将文物承载的文化价值具象化为劳动人民的生活故事与实践智慧。这种探寻文物背后“由下及上”的个体化生活元素的叙事方式,以普通人的叙事视角,提高了人们对历史的亲近感。徐州出土的汉代彩绘陶俑形色各异[A]直播中主持人抓住男性陶俑色彩艳丽这一特点[B]以汉代男子也爱置妆[C]涂红唇的历史故事道出陶俑特点的由来[D]不仅巧妙地展现了文物厚重的历史价值,还找到联通古今的话题点。

③游客打卡式、快闪表演式和合作寻宝式等直播叙事结构的设计,围绕人的行动轨迹勾勒博物馆文物的全貌,通过移步换景、设置悬念、任务驱动,直播故事情节也变得“因人而异”。吐鲁番博物馆采用“讲解员 学生参观”的搭配方式,讲解员在带领学生“寻宝”的过程中完成整个直播叙事,改变了以往仅由讲解员或主持人讲故事的单一模式。青年学子等人物元素的嵌入,将个体化视角融入公共文化议题中,既丰富了文物故事的内涵,也让直播变得更加生动与“接地气”。

④节点化、模块化和主题化的直播情景叙事结构,顺应数字传播生态,契合当下用户的文化消费特点,深度刻画细节,以简洁却不失完整的微故事吸引用户的关注。2023年处暑时节,故宫博物院推出以“故宫处暑时”为主题的专题直播,分别对茶器、宫廷夏季服饰、钟表等文物进行专题片段式的解说,再现古代皇宫在夏季穿衣饮食、教育学习和工作休闲等各个场景,吸引1.4亿人次观看。

文物借助直播走进千家万户,但文物直播仍存在数据资源有限、数字内容创意匮乏、数字技术建设不足等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将来,文物直播还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让文物在数字交互中历久弥新、深入人心。

15、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参与(yù) B.承载(zài) C.勾勒 D.溃乏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 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A.推动 融入 成为 转向 B.融入 推动 转向 成为

C.融入 推动 成为 转向 D.推动 融入 转向 成为

17、下列用在文中[A][B][C][D]四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徐州出土的汉代彩绘陶俑形色各异[A]直播中主持人抓住男性陶俑色彩艳丽这一特点[B]以汉代男子也爱置妆[C]涂红唇的历史故事道出陶俑特点的由来[D]不仅巧妙地展现了文物厚重的历史价值,还找到联通古今的话题点。

A.。 B., C.、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这种探寻文物背后“由下及上”的个体化生活元素的叙事方式,以普通人的叙事视角,提高了人们对历史的亲近感。

A.这种探寻文物背后个体化生活元素的“由下及上”的叙事方式,以普通人的叙事视角,促进了人们对历史的亲近感。

B.这种探寻文物背后“由下及上”的个体化生活元素的叙事方式,以普通人的叙事视角,提高了人们对历史的亲近感。

C.这种“由下及上”地探寻文物背后个体化生活元素的叙事方式,以普通人的叙事视角,增强了人们对历史的亲近感。

D.这种探寻文物背后个体化“由下及上”的生活元素的叙事方式,以普通人的叙事视角,激化了人们对历史的亲近感。

19、将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3 分)

文物直播常常以个体的行为活动为叙事线索,完成文物故事的表达,让文物“动起来”,实现直播的动态化叙事。

A.① B.② C.③ D.④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朋友单位有项“每月一羞”的活动,很受员工喜欢。每到月底,老板亲自带头,分享工作中犯过的错误,重点讲自己是如何出洋相又是如何改变的。朋友参与后,发现原来放下面子,敞开心扉,坦然面对所犯错误,反而能够让自己更轻松,同时能力也提升得更快了。

人无完人,错误不可避免。然而正确面对错误,可以使人不断进步。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