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
7.(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 与:同“举”,选举 |
B.讲信修睦 | 修:培养 |
C.不独子其子 | 子:以……为子 |
D.盗窃乱贼而不作 | 贼:小偷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B.天下为公 | 化而为鸟 |
C.不独亲其亲 | 其真无马邪 |
D.货恶其弃于地也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主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反映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B.“大同”社会的特征有三方面,第一个是除了矜寡孤独者之外,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
C.“使老有所终,料有所用,幼有所长”运用排比句式,造成了排辅效果,增强气势。
D.文章最后两句将现实社会与“大同”社会对比,指出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不复存在。
7.(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怒:愤怒 |
B.《齐谐》者,志怪者也 | 志:记载 |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抟:盘旋飞翔 |
D.野马也,尘埃也 |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化而为鸟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B.鹏之徙于南冥也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去以六月息者也 | 以天下之所顺 |
D.其远而无所至极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两个极度夸大的数字“三千里”“九万里”,是作者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自己的恐惧。
C.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空高飞的大鹏,也依然“有所恃”,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
D.庄子的文章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7.(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解释加点字错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 同“举”,推举 |
B.讲信修睦 | 培养 |
C.矜寡孤独 | 老而无子 |
D.不独亲其亲 | 用作动词,“以……为亲” |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 | 马之千里者 |
B.天下为公 | 中轩敞者为舱 |
C.不独子其子 | 其真无马邪 |
D.故外户而不闭 | 乃记之而去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和文章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相同的道理。
C.按照文章内容,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推行的时候,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D.文章内容表现,大同社会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共9分)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贤与能刻 与:同“举”,推荐、选举
B.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C.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
D.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做坏事的人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大道之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隶而从者
C.不独子其子 其正色邪
D.天下为公 为字共三十有四
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C.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受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D.本文运用排比、对偶的手法,节奏分明、变化有致,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共9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只”,仅 B.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马之千里者 已而之细柳军
C.策之不以其道 去以六月息者也
D.其真无马邪 其人视端容寂
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抒发“不平则鸣”之意的作品。
B.“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C.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D. 文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7.(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讲信修睦 | 修:培养 |
B.故人不独亲其亲 | 亲:以……为亲 |
C.男有分 | 分:分工 |
D.故外户而不闭 | 闭:用门闩插上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天下为公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C.选贤与能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D.不独子其子 | 其正色邪 |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礼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句总领全篇,最后得出了“外户而不闭”的结论。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为了“多得”而在劳动中尽全力工作。
D.本文多用对偶句和排比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共9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
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子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而伯乐不常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 策之不以其道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翼若垂天之云
D. 其真无马邪 故人不独亲其亲
9.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
B.本文的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每段最后一句用“也”收束,分别表达了作者无限痛惜、愤怒谴责和深刻嘲讽之意。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7.(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 与:同“举”,选举 |
B.讲信修睦 | 修:培养 |
C.不独子其子 | 子:以……为子 |
D.盗窃乱贼而不作 | 贼:小偷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B.天下为公 | 化而为鸟 |
C.不独亲其亲 | 其真无马邪 |
D.货恶其弃于地也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主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反映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B.“大同”社会的特征有三方面,第一个是除了矜寡孤独者之外,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
C.“使老有所终,料有所用,幼有所长”运用排比句式,造成了排辅效果,增强气势。
D.文章最后两句将现实社会与“大同”社会对比,指出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不复存在。
【分析】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举荐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翻译。
ABC.正确;
D.有误,贼:害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不同,是/成为;
C.不同,代词,他/难道;
D.不同,在/到。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文中认为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们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故选:B。
答案:
(1)D
(2)A
(3)B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7.(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怒:愤怒 |
B.《齐谐》者,志怪者也 | 志:记载 |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抟:盘旋飞翔 |
D.野马也,尘埃也 |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化而为鸟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B.鹏之徙于南冥也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去以六月息者也 | 以天下之所顺 |
D.其远而无所至极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本文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两个极度夸大的数字“三千里”“九万里”,是作者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自己的恐惧。
C.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空高飞的大鹏,也依然“有所恃”,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
D.庄子的文章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分析】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A.有误。本句的意思是“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判断。
A.不同,前一个“为”是“成为”的意思,后一个“为”是“被”的意思。
B.不同,前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后一个“之”为代词,“这”的意思。
C.相同,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
D.不同,前一个“其”表示选择,后一个词是代词,代千里马。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ACD.正确;
B.有误,文本中并没有表示出“恐惧”的情感。作者借这两个夸大的数字,一方面展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另一方面写出了大鹏也并不是真正的逍遥游。
故选:B。
答案:
(1)A
(2)C
(3)B
【点评】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及一词多义时,都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分析判断词义。
7.(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解释加点字错误的一项是 D
A.选贤与能 | 同“举”,推举 |
B.讲信修睦 | 培养 |
C.矜寡孤独 | 老而无子 |
D.不独亲其亲 | 用作动词,“以……为亲” |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大道之行也 | 马之千里者 |
B.天下为公 | 中轩敞者为舱 |
C.不独子其子 | 其真无马邪 |
D.故外户而不闭 | 乃记之而去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和文章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相同的道理。
C.按照文章内容,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推行的时候,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D.文章内容表现,大同社会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分析】【参考译文】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父母,不只抚养自己子女,让老年人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亲:父母。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B.为:是/为:是;
C.其:他们/其:加强反问语气;
D.而:表转折关系/而:表承接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文章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故选:D。
答案:
(1)D
(2)B
(3)D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共9分)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贤与能刻 与:同“举”,推荐、选举
B.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C.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
D.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做坏事的人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大道之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隶而从者
C.不独子其子 其正色邪
D.天下为公 为字共三十有四
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C.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受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D.本文运用排比、对偶的手法,节奏分明、变化有致,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析】【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作理想社会。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贼:动词,害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补足音节,不译;
B.者:……的人/者:……的人;
C.其:代词/其:表示选择;
D.为:是/为:雕刻。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误,《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D
(2)B
(3)A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共9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只”,仅 B.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马之千里者 已而之细柳军
C.策之不以其道 去以六月息者也
D.其真无马邪 其人视端容寂
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抒发“不平则鸣”之意的作品。
B.“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C.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D. 文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9分)
7.B 评分意见:本题3分。
8.A 评分意见:本题3分。
9.D 评分意见:本题3分。
7.(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讲信修睦 | 修:培养 |
B.故人不独亲其亲 | 亲:以……为亲 |
C.男有分 | 分:分工 |
D.故外户而不闭 | 闭:用门闩插上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天下为公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C.选贤与能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D.不独子其子 | 其正色邪 |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礼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句总领全篇,最后得出了“外户而不闭”的结论。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为了“多得”而在劳动中尽全力工作。
D.本文多用对偶句和排比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分析】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来分析、推断词义。
ABD.正确;
C.有误,本句的意思是“男子有职业”。这里的“分”是“职业、职分”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来分析、推断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A.相同,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B.不同,前一个“为”表判断,相当于“是”;后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
C.不同,前一个“与”是通假字,同“举”,选拔、推举的意思;后一个“与”是“和”的意思;
D.不同,前一个“其”是代词,指“他的”;后一个“其”是助词,表示选择。
故选:A。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劳动中尽全力工作,并不是“为己”。
故选:C。
答案:
(1)C
(2)A
(3)C
【点评】理解词语的意思,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分析、推断词语的意思。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共9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
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子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而伯乐不常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 策之不以其道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翼若垂天之云
D. 其真无马邪 故人不独亲其亲
9.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
B.本文的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每段最后一句用“也”收束,分别表达了作者无限痛惜、愤怒谴责和深刻嘲讽之意。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7.C【解析】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
8.A【解析】A.连词,表转折B.介词,按照/介词,凭借。C.音节助词/助词,的;D.加强诘问语气/代词。
9.A【解析】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