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yīn)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pāo)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B.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hé)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tān)塌了。
C. 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锢(kù)所受的精神虐(nuè)待中恢复过来。
D. 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wū)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cān cī)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花苞(pāo)——bāo;
C.禁锢(kù)——gù,虐(nuè)待——nüè;
D.突兀(wū)——wù,参差(cān cī)——cēn cī;
故选B。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B.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鼓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C. 接着一阵兴高彩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D. 晚上我们通常把它关在屋里睡觉,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急待地来找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决别——诀;
C.兴高彩烈——采;
D.迫不急待——及;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B.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C. 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
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D.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耸人听闻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A.见异思迁:见到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刨根问底:指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底细。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怪诞不经:怪异之极,违反常道。句中形容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很怪异,使用正确;
D.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后感到震惊。句中形容皇帝此时心里的害怕,使用有误,应用“骇人听闻”;
故选D。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次班会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 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不一帆风顺,谁也难免要经历挫折。
C. 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D. 五月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语序不当,可将“交换了广泛的意见”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B.否定词使用不当,将“一帆风顺”前的“不”删掉;
D.不合逻辑,将“季节”改为“城市”或原句改为“北京的五月是美丽的季节”;
故选C。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然大笑。
B.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C.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D.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答案】A
【解析】
【详解】B.“××说”放在人物所说话语的中间,“说”后不用冒号,用逗号;
C.冒号前后内容在语义上构成了递进关系,故应把冒号改为破折号;
D.“吹面不寒杨柳风”在句中属于不完整引用,故“风”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并放在括号外;
故选A。
6. 下列常识表述正确的是( )
A.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繁星》,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B.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C. 小说集《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D. 《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皇帝的新装》的作者依次是是法国的莫顿·亨特、丹麦的让·乔诺、美国的安徒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繁星》不是郭沫若的诗集代表作,是冰心的作品;
C.《朝花夕拾》为散文集,不是“小说集”;
D.《植树的牧羊人》作者为法国的让·乔诺,《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为美国的莫顿·亨特,《皇帝的新装》作者为丹麦的安徒生;
故选B。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A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2)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3)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5)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来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6)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7)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8)B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10)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11)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12)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1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C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4)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15)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16)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D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17)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8)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9)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2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7. 对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
B.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C.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D.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8. 对选文(8)-(17)段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愤怒——悔恨——难过——无奈 B. 愤怒——无奈——悔恨——难过
C. 悔恨——难过——愤怒——无奈 D. 悔恨——无奈——难过——愤怒
9.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B. 它受到冤枉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C. “我”断定鸟是两只猫咬死的,暴怒之下“我”只用木棒打第三只猫是不对的。
D. “我”认为“我”的过失是无法补教的。
10. 选文结尾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下列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既是确保以后不再出现使猫蒙冤的过失,也是自己工作繁忙。
B. 对这只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我心中永远愧对猫这类弱小的生命。
C. 再养猫会触发“我”和家人灵魂的伤痛。
D. 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完整而严谨的作用。
【答案】7. B 8. A 9. C 10. A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A句从“毛色是花白”“ 很瘦”可见是对猫的外貌描写;
B句从“叫道”可判断是对我的语言描写;
C句从“拿起”“追过去”“打了一下”可见是对我的动作描写;
D句由“想到”可判断是对我的心理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的变化过程。
结合(8)段的“我很愤怒”和(14)段的“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可概括出,愤怒;
结合(15)段的“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可概括出,悔恨;
结合(16)段的“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可概括出,难过;
结合 (17)段的“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可概括出,无奈;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结合(16)段的“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可知,我断定“鸟是两只猫咬死的”不正确;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结合(18)段的“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和(19)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可见,“我家永不养猫”是确保以后不再出现使猫蒙冤的过失,“自己工作繁忙”则是无中生有,没有体现;
故选A。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明志
B. 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
C. 淫慢(放纵懈怠)则不能励精
D. 险躁则不能治(治理)性
12. 下列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内心安静能增强体质,生活勤俭能养护一般的品德。)
B.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C.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逝,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以夹叙夹议为主,主要强调淡泊宁静对修身治学的价值。
B.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的方法是“静”与“俭”。
C.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作用。
D.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14. 对选文行文思路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始,作者就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
B. 选文的第三句,全部从正面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C. 第四句从反面阐述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D. 最后一句,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答案】11. D 12. A 13. A 14.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D.句意: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治:修养;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A项重点词有: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品德修养;俭,节俭;养德,培养品德。可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故选A。
【13题详解】
A.《诫子书》以议论为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开篇就点明观点,强调君子应该通过宁静专一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接下来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最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强调惜时的重要性;本项“《诫子书》以夹叙夹议为主”表述有误;
故选A。
【14题详解】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是: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从正面论述“静”与“学”“才”的关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从反面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全部从正面论述”表述有误;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间,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 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 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6. 与本诗尾联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答案】15. C 16. B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用“生”字将“海日”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残”字写出了“海日(新生事物)”的不可违抗之力;“入”字将“江春”拟人化,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入”字表现“江春”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表现时交替、暗示时光流转,暗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表述有误;
故选C。
【16题详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何时会送达呢?让北去的归雁将家书捎回洛阳那边吧。“雁”是传递书信的使者,诗人想通过大雁传递家书,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友人被贬龙标,诗人送别友人,将愁心寄托给月亮,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的担忧,对友人的思念;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表现了羁旅天涯的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
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意思是: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诗人与友人相约来年再见,表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诗人由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故选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