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悬梁刺股求学问,今有视频打卡惹争议。科技是把双刃剑,教育之路如何行?
在成都双流区的一所小学里,二年级的小明和他的家长成为了这场教育争议的焦点。小明的母亲,一位忧心忡忡的家长,开始质疑起学校布置的作业方式——每周八项作业中,竟有七项要求通过手机录制视频打卡。
每天放学后,小明不再是那个迫不及待想要玩耍的孩子,而是被母亲催促着拿起手机,对着镜头开始他的“作业表演”。从语文的朗读到数学的解题,甚至是简单的日常行为,都需要一一录制成视频上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作业形式,不仅让小明的母亲感到疲惫不堪,更让她担忧孩子的身心健康。她发现,小明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视力也开始出现下降的迹象。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家庭中悄然上演,成为了家长们共同的烦恼。
随着小明母亲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声,这一问题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们纷纷晒出自己的经历,有的表示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的作业就全面转向视频打卡;有的则抱怨,即便是体育作业,也要求学生拍摄视频上传。这些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直指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弊端。
面对家长的质疑和社会的关注,成都双流区教育部门迅速介入调查。经过核实,该校二年级语文作业中确实存在视频打卡的要求,但频次并未达到家长所反映的每周七次。尽管如此,教育部门仍表示将严格监督学校遵守“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关注因作业形式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网友的评论如潮水般涌来,各自抒发着对这一教育现象的看法。
教育部门的领导真是好样的,能够及时关注并回应家长的关切,希望他们能继续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学习环境。
小学一年级也已经开始了,体育作业也要拍视频,这简直是让孩子从小就被手机绑架啊!
对啊,我家孩子也是,每天放学就是对着手机,感觉他们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表演。
这种作业形式真的能督促孩子学习吗?还是只会让他们更加依赖手机?
教育应该回归本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而不是被各种形式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场由视频打卡作业引发的风波,不仅暴露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如何在利用科技便利性的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希望教育部门能够继续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