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语文北京试卷完整及答案(2024年语文北京试卷及答案)

2024语文北京试卷完整及答案(2024年语文北京试卷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0 17:24:13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北京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的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出现。通过广泛观察,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撰写了“北京文化生活观察手记”。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完善。
1、在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北京文化生活观察手记”十个字。(1分)
手记一 北京坊
位于天安门西南800米处的北京坊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典型。它的整体设计延续原有建筑风格,保留了中式建筑的神韵和精髓,又融入了当代建筑美学的相关元素。北京坊“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布局,旨在恢复历史建筑风貌,保存社区原驻民的文化生态,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商业街区。北京坊既是北京核心地带文化生活的缩影,也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
2、小组成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是否有错字。你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因为表达的是“有代表性的事物或事件”的意思,所以“典型”一词中有错字。
B. 因为表达的是“最重要的、最好的部分”的意思,所以“精髓”一词中有错字。
C. 因为表达的是“世代居于此地的人”的意思,所以“原驻民”一词中有错字。
D. 因为表达的是“深入到某种氛围之中”的意思,所以“沉浸式”一词中有错字。


手记二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在这里,《新青年》吹响思想启蒙的号角,振聋发聩。此后,各地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如今,作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箭杆胡同20号一经开放就受到广泛关注,参观者车水马龙。大家重温历史,深刻认识《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3、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使用的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振聋发聩 B. 雨后春笋 C. 波澜壮阔 D. 车水马龙

手记三 建国路75号数字艺术园区
建国路75号北京第一热电厂对首都建设和发展有过历史性贡献。按照城市发展规划,老厂区被改造为数字艺术园区。①园区以数字艺术为核心,工业遗产为载体,创意产业和低碳技术为保障,新潮消费为特色,集多种功能于一体。②粗细不等的供水、蒸汽管道凌空架起,6个40多米高的储煤罐并排而立,保留了老电厂曾经的壮观景象。③不远处的现代化摩天大楼与这些巨型设施“同框”,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转型后的“热电厂” , , ,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化生活场所。
4、小组成员讨论应如何理解文段中的“冲击”。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触动 B. 冲锋 C. 干扰 D. 打击
5、根据小组意见,对应文段第①②③句,你将一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处。下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恢弘 新奇 多元 B. 多元 恢弘 新奇
C. 恢弘 多元 新奇 D. 多元 新奇 恢弘

手记四 北京城市图书馆
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设有2400个阅读坐席;建有国内藏书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可存放715万册图书,从精准定位取书到由机器人配送至阅览区只需15分钟。北京城市图书馆促进了北京的文化生活,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样本
6、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2分)
结语
①融入当代建筑美学元素的北京坊,经过整体改造,成为北京的新景点。②箭杆胡同20号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记录了光辉历史,承载着红色记忆。③北京第一热电厂曾经的壮观与辉煌让人难以忘怀。④智能化立体书库是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准配置,堪称新时代的藏书楼。
北京的文化生活场所建设,兼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推动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注重工业遗产的综合改造,重视公共文化空间的智能化升级……这些无不展现出首都北京的人文气象。
7、文段中的第①~④句是小组成员对各个文化生活场所的描述。你从修辞的角度判断,下列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共4分)
8、默写
(1)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
(3)古诗文中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句子,不断让我们获得启迪和教益,如“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二)(共5分)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9-10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① ,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②
10、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共8分)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1-13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隶而从者”中的“从”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从头至尾 B. 择善而从 C. 从长计议 D. 从天而降
12、对“其境过清”中“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溪水时隐时现,溪岸交错不齐,渺远不见源头。
B. 竹子树木丛生,枝叶茂密繁多,环绕小潭四周。
C. 地处荒僻之野,平时没有人来,环境寂静寥落。
D. 小潭清幽深邃,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
13、根据《小石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二十五,游里湖,登放鹤亭,旋泊西泠桥。登岸步入西村,隔岸望孤山后。朱阑傍水,翠幕垂窗,古楼覆屋,小艇系门。余乃悦其幽寂,呼舟对渡,果佳境也。
(取材于浦祊君《游明圣湖日记》)
“隔”,产生距离,引发好奇。柳宗元隔竹听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他“心乐之”,于是“① ”,探看小潭全貌;浦祊君隔岸观景,孤山后景色秀丽,色彩斑斓,他“悦其幽寂”,于是“② ”,得以欣赏“佳境”。

三、名著阅读(5分)
14、小说中的场景与人物形象关系密切。从《水浒传》《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中任选一部,说说场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要求:写出某一人物所处的两处场景,分别解释场景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写出场景变换中人物形象的变化。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共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7题。
材料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使用汉字写作带来了便利,却对汉字书写提出了挑战。这是因为计算机输入只要求辨识、选用汉字,而汉字书写还要求笔画正确、结构完整。近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汉字书写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材料二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几乎有了”:很多人想问题或写字的时候,问题的答案、要书写的字形出现在自己的头脑里,一闪而过,但又没有抓住。有时候,人们拿起笔写字,虽然对某个字或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就是无法正确地写出来。这种现象在汉字书写中更为明显。 。汉字系统中,很多形声字的字形相近,如“朱”字与不同的偏旁组合,可以组合成“株”“珠”“铢”等。有些指事字仅是个别笔画的位置不同,如“本”“末”,都是在“木”字的基础上添加一笔,添加的位置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把握汉字的结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几乎有了”的现象。
材料三
人类的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准确识记、正确书写汉字,需要将对汉字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根据研究,初次学习之后,间隔性地重复学习有助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时间间隔和记忆保持数量的关系如表所示。
表时间间隔和记忆保持数量的关系

时间间隔(小时)

记忆保持数量(%)

遗忘数量(%)

0.33

58.2

41.81

1

44.2

55.8

88

35.8

64.2

24

33.7

66.3

24×2

27.8

72.2

24×6

25.4

74.6

24×31

21.1

78.9

根据记忆保持的规律,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间隔,能够提高汉字识记、书写的准确度。多写、多看都是复习汉字的有效方法。但研究表明:手写汉字比注视汉字更有利于准确识记汉字;在汉字识记方面,手写笔记的学生往往比用键盘打字的学生更具优势。
1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对汉字书写提出了挑战。
B. “几乎有了”的现象表明字形相近的形声字容易被区分。
C. 表1显示,距初次学习后的时间间隔短,记忆保持数量多。
D. 相较于注视汉字或使用键盘打字,手写汉字更有利于识记。
16、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B. 这是因为汉字的笔画简单
C. 这与汉字特点有一定的关联
D. 这可以规避汉字书写问题
17、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提高全民汉字书写准确性,可以从① 、② 、③ 三方面下功夫。(3分)

(二)(共11分)
阅读《海内存知己》,完成18-21题。
海内存知己

①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一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都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要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真是非常地有意思。
②记得是1946年,在霞飞坊巴金家里,我第一次见到曹禺。他是我敬重的剧作家和前辈,他在南开中学搞演剧活动,是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六七年以前。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我得到一册签名本,顺便请他写字,他在诗笺上题写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写下这两句,也许是在哪个剧本前面的“献辞”吧,但却也能形象地写出他的为人。他是个天真的人,似乎随便和谁都能立即成为极熟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从表面得到的认识。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门口的一次经历。那是一部有名的美国西部片的首映日,片名译为《三叉口》。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我想,曹禺真是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啊!
③当时我们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也不怎么清楚他的生活情况,只从朋友们的谈话里听说他做电影导演并不如意。
④这以后就是三十年不相见。
⑤偶然听到关于他的种种消息。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
⑥我的猜测可能并没有错。
⑦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这却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寻找当年《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同时努力寻忆、收集40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很努力地继续写,有时感到非常艰难。这时巴金就总是给他“打气”。“打气”并不是他们对话的全部,让我这个旁听者受到非比寻常感动的,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撒娇的孩子,躲闪着,但也会承认自己当年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
⑧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他的《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当年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⑨这是我所看到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的东西。
1983年2月9日
(取材于黄裳同名文章)
18、文章回忆了1946年,但重点描述的是近年来“我”看到的巴金与曹禺交往的场景,赞美了跨越几十年的“人间美丽景象”。为什么这样写?(2分)
19、 “活力”在第②段和第⑤段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解释其不同的含义。(3分)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并分析“吃力”“耐心”“一点点地使劲”的表达效果。(3分)
21、巴金“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精神财富”。(3分)


(三)(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4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为我们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迅速发展、壮大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已成为我国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
②究竟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所谓“尖”,即在从事的领域,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高水平的业务素养和技能,能够占据前沿领军地位;所谓“新”,是指能够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技术。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向上发挥关键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
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还必须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要以时代、国家需要为己任,勇于担当。正如七十多年前,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以国家利益为先,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这样一批具有高尚爱国情怀、强烈担当意识的顶尖人才,勇敢地担起了强国的时代重任,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应该像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那样肩负起国家和时代使命。
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明确自主创新这一培养方向。当今世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才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我国自主开展的5G技术研究,从标准引领到应用规模化发展,从技术突破到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项研究已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基础,在国际上赢得了机遇和发展空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证实了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我国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培养机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重心,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了让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我国还积极推行“强基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这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培养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形成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才梯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22、根据全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23、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第①段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意在引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意义。
B. 第③段举钱学森、邓稼先的例子,论证了拔尖创新人才要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C. 第④段我国自主研发5G技术的例子,证明了继承前人成果对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D. 第⑤段提到的"中学生英才计划",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系列措施之一。
24、阅读文章,写出第②~⑤段的论证过程。(3分)

五、作文(40分)
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作文一: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或文化带上,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同样富有文化内涵。漫游北京,寻古访今,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感受真善美。请选择你熟悉的地方,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本试卷第一大题涉及的文化场所不在写作范围内)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作文二: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樯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请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