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平凉(苏州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七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平凉(苏州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9-06 23:56:56

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停滞(zhì) 麾下(huī) 矫揉造作(jiǎo)
B.瞥见(piē) 冠冕(guān) 困厄(è) 间不容发(jiàn)
C.诓骗(kuāng) 娉婷(pīng) 恪守(kè) 鸠占鹊巢(jiū)
D.玄虚(xuán) 广袤(mào) 箴言(zhēn) 孜孜不倦(zī)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腐烂 旁骛 秘诀 断章取义
B.呢南 赞誉 惊骇 富丽堂皇
C.漫游 涵养 汲取 形消骨立
D.妄想 赃物 亵读 忸怩作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的,意志坚强是成功者的不二法门。
B.在这间不容发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人利用。
C.人应该学会负责,你这样李代桃僵,不是帮他,而是害他。
D.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我们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处在金戈铁马的求学期间,我们更是相互帮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部门迅速查处了这家零售商擅自提价。
C.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切忌不要横冲直撞。
D.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栋梁之材。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真话要出自真心,合乎客观实际,对于前者,似乎并无异议;对于后者,却是众说不一。大概是因为“客观实际”这个概念,不但包括客观事实,而且包括客观规律。
C.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美好了:给他人造成损失后留言留钱,是诚信;被诚信感动而不索赔,是仁义;不仅不索赔,还给万元资助,是良善。
D.读书讲究一个“博”字,而评书讲究一个“透”字。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之透,便有一孔之得、一己之见,足以为己、为人镜鉴,也不枉了这个“评”字。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B.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C.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浓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D.1978年以后,艾青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继续歌颂光明。

7、下列对诗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B.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受阻、理想不得实现。
C.“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D.这首诗巧用用典、夸张、象征的手法以及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现实主义的诗风。

8、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会,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故事,这些故事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
A.祖逖闻鸡起舞 B.毛遂自荐
C.范仲淹断齑画粥 D.苏秦刺股苦读

二、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9、名句默写题。
(1)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3)三年谪宦此栖迟,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巧妙用典,发出了世事变迁、恍如隔世的感慨的诗句是:
(6)长期在非洲担任维和工作的战士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之夜,可以借用《水调歌头》中的两句遥祝亲人:“ 。”
(7)《醉翁亭记》中表现作者意在此言再彼的句子是: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季文子相①宣、成②,无衣帛之妾③,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④,且不华国乎⑤!”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多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国语·鲁语》)
注:①相:辅助 ②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③妾:指婢女。④爱:吝啬 ⑤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览物之情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春和景明 (4)食粗衣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无乃非相人者乎!
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2分)
13、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3分)

四、记叙文阅读(13分)
树祖
①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典,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当然是心理上的:人犹如此,树何以堪?人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②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③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
④我们特地去拜望的这位树祖,被称为“华夏古槐王”,在甘肃平凉市崇信县铜城乡关河村。已是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在开阔的山腰平地上,慕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躯杆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
⑤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
⑥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
⑦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人心险恶,我们怎么想那恶、那险都不为过,你是如何逃过无数劫难,那些险恶心思因为什么未能落实?“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
⑧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
⑨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崇信还有不少古树,五百岁以上的就有好几棵,写崇信的古诗词,有不少咏叹的是古树名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当地朋友介绍: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家都想去看看古槐王的这位兄弟。遗憾的是我乘坐的车开反了方向,天色已晚,错过了跟他见面的机会。去看了那棵树的朋友后来告诉我: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
⑩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
(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4、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3分)
15、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6、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3分)
17、 “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4分)

五、说明文阅读(9分)
用高等数学清扫马路
①城市道路一年四季都要清扫。怎样才能让市政车辆为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少走重复路线,既高效便捷又节省成本呢?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做法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②作为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加拿大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多伦多市每年的道路清洁花费不菲。从20世纪90年代起,多伦多市政部门尝试着用“中国邮递员问题”规划清洁道路的路线,结果发现一年可以节省300多万加元。
③“中国邮递员问题”是一个高等数学问题,它是1962年由中国数学家管梅谷提出来的,即一个邮递员走遍自己负责投递的每个街道去送信,最后再回到邮政局,最短的路线是哪条。
④美国数学家将这个问题命名为“中国邮递员问题”。1973年,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为研究这个问题联合提出了一个算法,这个算法受到了瑞士数学家欧拉的启发。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 “某地有两个小岛,总共有七座桥连接这两个小岛和附近的陆地,怎样走才能正好经过每座桥一次 ”?
⑤这个问题是不是和你玩过的一笔画成某种图案的游戏很相似 这种能一笔画成的图形就叫欧拉图”。在数学家的眼里, 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其中还蕴含了数学问题。
⑥欧拉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只有当图形的奇顶点(也就是边的数量是奇数的顶点)的数量等于0或2时,这个图才能被一笔画出。北美科学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奇数分叉的路线, 即遇到三岔路口或五岔路口, 必然要走回头路。
⑦这一研究有什么使用价值呢?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清洁城市道路的路线规划上。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单独计算奇数路口,找到这些路口间的最短路径; 然后找到偶数路口之间只走一次的路径;最后综合起来找到最佳路线。
⑧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比如单行线、交接班等,所以当时这个方法只能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上述种种复杂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通盘考虑,“中国邮递员问题”才真正被用于指导多伦多市政部门开展道路清洁工作, 他们发现这样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⑨有了多伦多市这个成功的先例,北美其他大城市也开始应用成熟的计算机软件规划市政道路清洁路线。这些软件将城市的路线分割成块, 依据“中国邮递员问题”的思路分别计算,然后规划出最高效、最便捷的路线。以美国波士顿市为例,2015年波士顿市降大雪,铲雪车共行驶约47万千米,铲雪费用约3500万美元。幸亏早在2010年波士顿市政部门就感到非常有必要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成立了工作团队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来合理规划铲雪路线,否则铲雪的费用还会大大增加。 (选自《思维与知普》有删改)
18、作者以“用高等数学清扫马路”为标题,好在哪里?(3分)
19、第③-⑥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20、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2分)

21、除了清扫马路, ”中国邮递员问题”还可以应用到许多方面。请结合短文,尝试设计一例。(2分)

六、议论文阅读(9分)
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会开始消极对待生活。他们就像一副慢性毒药,把潘多拉盒子打开,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在世界散播自己的黑暗与不满。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除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②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③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④事情可能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⑤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22、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3、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25、如果将下面的材料作为论据,你觉得放在第几段之后更合适。(2分)
两个行进在沙漠中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一个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另一个说:“真好,还有半瓶水。”后来,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

七、写作(50分)
26、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缝出的是母子情;

“一片丹心育桃李,亦师亦友万年长”书写的是师生情;

“同窗三载互帮助,书生意气话人生”唱出的是同学情......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情让你难以忘怀。

作文一:请以“ 情,自难忘”为题目,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居里《美丽的颜色》)
作文二: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思路清晰,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字数不少于 600 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B 6D 7D 8B
10、(1)观看 (2)如果没有 (3)日光 (4)穿
11、(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这恐怕不是辅佐国君的人(该做的事)吧!
12、“进”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指出江湖之远,即被贬到边远的地区做地方官。
13、季子文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季子文身为相国,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因为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者尤多, 自己就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这是季文子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记叙文
14、高大、粗壮,古老、健康,坚强不屈。
15、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感情强烈地写出了“树祖”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叹之情。
16、用“他”而不是“它”,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用“你”,更直接亲切地面对面交流,表达了我对“树祖”的敬仰。
17、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倚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地付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树不寂寞,与树之间心意相通,也即人与人之间要兄友弟恭,相亲相爱。
18、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说明对象,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19、“中国邮递员问题”这一高等数学问题的提出、算法的提出及研究结论。
20、举例子和列数据。举美国波士顿市的例子及有关数据, 具体说明北美其他大城市也用”中国邮递员问题”的思路规划清洁道路的路线, 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21、示例:借助“中国邮递员问题”的思路研究城市中警车的配置、负责范围及出事故以后警车的行驶路线等。
22、“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或者“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或者“快乐就是幸福,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23、比喻论证。把有些人“消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比作“慢性毒药”,生动形象的论证了悲观消极的态度给人带来的危害,进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4、文章先从反面入手,指出思想消极会让人变得更糟糕;接着从正面摆事实,讲道理,告诉我们应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都往好处想;最后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得出中心论点,并提出希望。
25、第③段后
26、作文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