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很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考试试卷,惋惜的抱怨着“这个题怎么这么粗心?”“那个题也粗心做错了!”
其实孩子做错的原因多种多样,家长把自己眼中题目简单但不该错的❌,统一归因为孩子“粗心”,而不去分析这“粗心”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错误?好像这个“粗心”就像鞋里的沙子,觉得问题不大,但又觉得“硌得慌”,并且最为关键的是,不好找到解决的办法,下面我就这次我们班同学数学考试中出现的“粗心”现象进行分类,看看在老师眼里这样的“粗心”是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一、计算粗心 ~计算不熟练
以上面的题为例,如果让孩子再去改错,不用教孩子自己都会改对,家长们就把孩子自己就能改对的题目,笼统的归因于“粗心”,其实不然,这代表着思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就是还是对正确的计算不熟练。比如上图中,第一位同学8 27=34,说明8 7=?思维存在着模糊,可能是对7的分解,也可能是对8的分解不熟练。以至于习惯性做错,认真思考下可以做对。而第二位同学,17 8其实也有对7 8的不熟练,同时也存在着进位的问题,包括第一道题也是计算的思路不够清晰的问题。
针对上述口算计算的“粗心”问题,做多了你会发现孩子每次做错的就那么几个,并且会反复出错。所以建议家长协助孩子建立一个口算错题本,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复印去做(电子错题本也可以,反复打印),针对错题,回归计算本质的算理去研究,多说多练。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比盲目“海练”要有效的多。
二、看错粗心~审题习惯的养成
上面两位同学错的❌题目,谁看了谁惋惜,都会觉得太粗心了。是啊,太可惜了,可问题出在哪里呢?重要的一点在于审题习惯没有养成。看清楚了要求再去做题非常关键,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先读题,看清了要求再去做题的习惯。出声读题,小手指着,以及圈⭕关键词,都是非常好的审题习惯培养方法。家长在一二年级陪孩子完成作业时,要特别关注。
三、空题粗心~检查习惯的养成
老师和家长老师都会吃惊于,这么重要的考试为什么还会出现空题?就是不会,乱编也要写上呀!更何况是会而没写上呢?
所以通过这样的题目最能看出孩子有没有检查或者会不会检查。用你小手指着,从头到尾重新读一遍(防止漏题,或者理解错),重新数一遍(防止数错),重新核对一遍(防止抄错),重新算一遍(防止算错)。而这都离不开家长和老师平时悉心的指导。如果把平时的习惯训练当考试一样的规格,那么考试时习惯输出就会像平时那样轻松。
最后,希望考试没有粗心,所有的“粗心”都有“对症下药”,更有坚持服药后的“药到病除”。希望这个暑假大家都努力打败粗心,做更优秀的自己!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