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骄(jiāo) 着落(zháo) 顷刻(qǐng) 自出心载(cái)
B.铭记(míng) 创意(yì) 束缚(shù) 大相径庭(jìng)
C.浊流(zhuó) 架驭(jià) 敦实(dūn) 抽丝剥茧(bē)
D.喷簿(bó) 修润(yùn) 倔强(jiàng) 漫不经心(màn)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月光皎洁,白雪皑皑,皎月与白雪,相得益彰, 着沉寂的冬夜。有月,有雪,已是十足的美景,倘若梅花开了,那就更加 。月光、雪色与梅花交相辉映, 出一种万籁俱寂的清宁之美。这种美,就像一幅简洁的小画,寥寥几笔,简简单单,却 。
A.装点 惊艳 营建 意味无穷 B.装扮 冷艳 营建 意犹未尽
C.装点 惊艳 营造 意味无穷 D.装扮 冷艳 营造 意犹未尽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幽默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有时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时又如同一把开心锁,具有四两拨千斤。②幽默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用机敏和睿智给人们带来快乐。③如果你会幽默,那你是一个幸运的人;若你不会幽默,那么你至少要学会去欣赏幽默。
A.“人际关系”“一把开心锁”“幸运的人”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不相同。
B.第①句中有语病,应该在“四两拨千斤”后面添加“的作用”。
C.第②句中“它用机敏和睿智给人们带来快乐”中的“它”指代的是“生活态度”。
D.第③句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学以致用,知识才有生命力。下列小语在学习、生活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暑假的一天,小语想买几本小说,于是他来到书店的“小说”类书架前,寻找汪曾祺的《受戒》、老舍的《四世同堂》。
B.小语想给老师邮寄一本自己新出版的诗集,他在书的扉页上写道:“有此拙作,得益于先生的多年教诲。特此奉上,请先生惠存。”
C.为在课本剧中更好地塑造武松这一形象,小语决定重读《水浒传》中景阳冈打虎、火烧瓦罐寺、醉打蒋门神等与武松相关的故事情节。
D.小语在《艾青诗选》读书交流会上说:“《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诗歌咏唱不尽的主题。”
(2)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史铁生的母亲曾叮嘱他“好好儿活”,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内藏深意。请从下列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并结合原著中相关内容说说这个人物是怎样“好好儿活”的。(3分)
备选人物:①简·爱(《简·爱》) ②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默写填空。(6分)
(1)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反映了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的诗句是: ,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6题。(3分)
[甲]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浣溪沙 南唐·李璟①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容光②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③远,小楼吹彻④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阑干。
[注释]①李璟;南唐第二位皇帝,在位时国家内忧外患。②容光:美好的时光。③鸡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④吹彻:吹到最后一曲。
6、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词画线句中,“转”“低”描绘了月光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明作者难以入睡。本句既写月也写人。
B.乙词画线句中,“销”“残”写出荷的衰败凋零,与萧瑟的“西风”一起,渲染出“愁”的气氛,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C.甲乙两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甲词实写作者望月归去,虚写天上宫阙;乙词实写作者小楼吹笙,虚写梦回鸡塞。
D.甲乙两词都写到“恨”,但内涵有所不同。甲词的“恨”是作者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乙词的“恨”是作者对国运难撑的叹恨。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有马,其圉人①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注释]①圉(yǔ)人:养马的人。
(节选自《说苑》,有删减)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由此观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B.门庭若市 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C.援戈将自击之 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
D.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 故虽有名马(《马说》)
8、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分)
(2)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3分)
9、用“/”给文中加粗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10、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析邹忌和晏子劝谏方式的不同之处。(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
[材料一]
连环画,又叫“小人书”,是一种以连续画幅讲述故事、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具有图文并茂、故事性强、易于阅读的特点。连环画的题材十分广泛,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革命先烈故事、英雄模范事迹等,都是连环画的题材内容。连环画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以线描为主,又有素描、水墨、水彩、木刻、剪纸等。
上世纪10至20年代,上海出版了一套连环画册,这套画册的题名上第一次使用了“连环图画”字样,自此,连环画被定名为“连环图画”,50年代后改称“连环画”。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得到了长足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中期前后和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连环画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连环画作品,不但为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留下了珍贵的记忆,而且极大地满足了普通大众的思想启蒙与文化需求。1985年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国外漫画的进入,娱乐方式日渐多样化,仍停留于黑白色调、样式老旧的连环画开始受到冲击,逐渐走向低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多年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培养了一大批连环画画家。年轻一代的连环画创作者不仅保留了连环画的传统魅力,还融入了许多新元素,让它更年轻、更潮流。他们的躬身求索,为连环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
新时代连环画之“新”,在于新内容、新画风,新表现。为此,人民美术出版社不断探索。内容上,主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革命题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材,生产更多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连环画精品。画风上,不断创新作品的叙事节奏、人物造型,让连环画更加“面目可亲”。表现形式上,202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以“高清电子版+互联网平台阅读”的形式,上线了电子版经典连环画。接下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将继续探索连环画的创新路径,在展现中国美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望梅川河整理)
[材料三]
上海是中国连环画的发源地。为了推动连环画在新时代的复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两年一度举办“上海连环画作品展”,真实反映连环画创作的新情况、新发展。
(选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材料四]
北京市教委在全市1000多所小学开展“连环画进校园”活动,配发连环画累计500余万册。在北京、江苏无锡等地,用连环画作品涂装的地铁列车,则为乘客带来新的艺术体验。
(整理者:四望梅川河)
11、对上述材料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连环画是一种以连续画幅讲述故事、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其题材广泛、艺术形式多样。
B.上海是中国连环画的发源地,“连环图画”这一定名缘于上海出版的一套连环画册的题名。
C.连环画创作的两次高峰期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前后和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D.电视机的普及、国外漫画的进入,娱乐方式日渐多样化是导致连环画走向低谷的根本原因。
1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说连环画有哪些作用。(3分)
13、班级将开展“爱上连环画”综合实践活动。在“建言献策”环节,小语列出了一个发言提纲。请你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帮小语补全提纲内容。(3分)
复兴连环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 ;(2) ;(3) 。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7分)
雪山灵马
①三十多年前,看了一个画家写生的油画:冰和雪,洁白晶莹,闪耀在四姑娘山金字塔状铁青色的岩石尖峰上。十月的一天,我们骑马从镇上出发,往四姑娘雪山进发。
②一天行程结束,在蓊郁的冷杉林旁扎营,钻进睡袋时我故意把帐篷门敞开,为的是能看见满天星斗和崖顶上冰川的幽冽冷光。起风了,林涛澎湃,幽深的峡谷如大洋鼓荡。半夜被冻醒,原来是一场大雪不期而至,雪飘进帐篷,一些雪花落在了我的颈部和脸上。起身关帐篷门时,忽见面前立着一个黑影。不是林妖,不是山神,是一匹马。它伸长颈项,用鼻子来碰我。不晓得它是不是故意站在敞开的帐篷门前,替我挡风遮雪。它在这大雪飘飞的深夜,用湿乎乎的鼻子碰我冰凉的手,呼出粗重温热的鼻息。
③刚过去的那个白天,我在早晨才与它相会。作为初次相见的礼节,我抚摸了它的额头。它就用鼻子嗅我,熟悉我的气息。如此这般以后,我才跨上它的背,穿过大片收割后的青稞地,进入长坪沟峡口,进入沙棘、红桦和方枝柏构成的密林﹐听着忽远忽近的溪声,向四姑娘山深处进发。
④路上休息时,我在手心里摊上一点盐,任它用舌头轻轻舔舐。路上好多扁刺蔷薇结了红果,我摘来,去籽,去刺毛,把果肉给它品尝。我还找到了一只硕大的红色浆果,皮厚肉多,里面包裹浓稠的汁液,味道和颜色都如番茄汁一般。我把柔软的浆果塞进了马嘴里,它错动牙槽咀嚼,浆果的汁液在齿间溢出,触动味蕾时,这匹马就摇晃着脑袋,同时掀动厚厚的嘴唇,露出了粉红的牙床。我明白,这是它对果子奇异的味道表示惊诧。马把这只浆果全部咽了下去,眼睛里闪出欣喜的神情,惹得半躺在草地上的一行人放声大笑。
⑤再上路时,这匹马就更知道我的心意了。每当穿过秋天的风与霜染成一片艳红的槭树与花楸树丛时,它都会放慢脚步,也许是为了选择更加平整的道路,也许是为了给我多一点观赏的时间。马的主人对我说,这牲口灵性得很。
⑥我说它不是牲口,是马。
⑦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抵达了目的地。四姑娘山主峰脚下的峡谷深处,郁闭的冷杉林颜色沉郁。风在树冠上拂过,林下却很安静,我们靠着森林扎营。晚餐时,马从溪边饮水回来,我分了半张饼给它。人和马,就这样建立起了友谊。
⑧我拉上帐篷门重新钻进睡袋,感觉到它还站在帐篷前,没有离开。雪片降落,落在树上和地上时簌簌有声,其间还听到马粗重的鼻息。都是令人心安的声音,催人入眠。
⑨早上,雪停了,空气清新冷冽,让人瞬间清醒。
⑩我的马不在了。其他的马也不在了。只有几行被雪掩去大半的足迹显示它们往峡谷更深处去了。同伴们扫雪生火,我去寻马。半小时后,我看见了它们,几匹马立在一面湖边,一动不动,鬃毛上纷披着雪,睫毛上凝结着雪。它们每呼吸一次,鼻孔中就喷出一团白色的雾气。虽然常在山中行走,我还是被眼前这美景震撼了。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和那几匹马一样,变成了一尊只用口鼻呼出团团白雾的雕塑。我们站在峡谷的底部,积雪连绵不尽,山势就从脚下升起。依次是谷底的乔木林带,高山草甸带,然后才是晴朗蓝空下峭拔的悬崖,起伏的山脊线和错落耸峙的雄伟山峰。瀑布也冻住了,在崖上悬垂着,轰然的声音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光芒。
⑪这一切,同时倒映在那面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中。雄伟大野的长空,雪峰,冰瀑,连绵群山,还有湖边的几匹马和我,都倒映在湖中。湖如一面镜子,把雄浑宽广的世界重构成一个缩微的镜像。湖中倒映的那个世界水晶般纯净,湖泊四周的浩莽山野阒①寂无声。我的生命中有过不少这样的时刻,任自然大美把内心充满。我的内心,也像那面湖一样,无声无息,正把荒野之美全数摄入。
⑫这个世界动了。一只鸟飞起,从野樱桃树上摇落了一枝积雪。
⑬我的那匹马动了,它晃动脑袋,摇落了鬃毛上的积雪,缓步向我走来。依然是用温热的鼻子碰我,我用手拂去它额头上凝结成冰的雪。
⑭太阳升起来了,四野银光闪烁,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气温升高,不时听见哗然一声,那是高树上的积雪受热坠落。积雪坠地有声,抖落重负的树枝回弹有声。满山的高树都在抖落枝上的积雪,满耳都是积雪坠落的声音。
⑮雪在阳光下迅速融化,我就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融雪水在四周流动,打湿了我的鞋子,才和几匹马一起离开了那个小湖……
[注释]①阒(qù):形容没有声音。
(文/阿来,摘自《收获》,有删减)
14、梳理文中人和马“建立起友谊”的过程,补全下图。(4分)
15、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16、赏析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语。(4分)
17、结合上下文,揣摩第⑫ 段的精妙之处。(3分)
18、结合第⑥段中对马的不同称谓,简析作者的情感与态度。(3分)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9-22题。(11分)
荆条
①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曹植在《归思赋》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那么,问题来了,“荆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长满了“荆榛”的地方就是荒凉之地呢?
②所谓的“荆”,其实并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包含了整个马鞭草科牡荆属的所有植物。这是一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大约有250种,分布区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等主要大洲,其中产于我国的有十余种,常见的品种有黄荆、牡荆、荆条等。
③黄荆,又名五指枫,是绝大部分牡荆属植物的原变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牡荆、荆条都是黄荆的变种,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的植物形态特征非常接近,仅植株高度、花果期的早晚等有细微差别,野外辨识难度较大。在我国民间,这些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的牡荆属植物常被统称为“荆条”,简称“荆”。
④在野外,荆条通常跟其他同样耐贫瘠的植物混生在一起。如前面提到的“榛”——一种落叶小乔木,就是其中的一种,此外,荆条还常与酸枣、枸杞、飞蓬、艾蒿等耐寒、耐旱、耐贫瘠的草木植物杂生,这些植物生长的地方,呈现于世人眼前的是荒僻凄凉的景象。“荆棘”一词中的“棘”,就是指枝干上长满了硬刺的酸枣树,它们与枝干光滑无刺的荆条混生在一起,就构成了经常阻塞荒僻山间小道的荆棘丛,所以,人们常用“荆棘”一词形容前进道路上充满坎坷和阻碍。
⑤不过,你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些生长于贫瘠荒地的杂树,对人类来说,它们都是极有价值的植物。
⑥荆条在古代常常被当作刑杖使用,带给大家的是一种铁面无私的惩戒者形象。民谚有云:“黄荆条下出人才。”据说,年少的苏轼、苏辙顽皮好动,他们的母亲就用黄荆条来责罚兄弟二人。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年少的苏家兄弟奋发学习,最终成为才高八斗的大学士。于是,黄荆就成为了“三苏”家规、家训的代表物件。
⑦在我国古代,家境贫寒的女子还常用荆条当头钗用,因此便有了“荆钗布裙”之说。“荆钗布裙”不仅是装束简陋的女子形象代表,而且是朴素、美好品德的象征。由“荆钗”进而衍生出古人用“荆”字作为自己妻子的谦称,如古装剧中经常听到的“拙荆”,便是此意。
⑧晒干的荆条当柴烧成灰后,可以成为制作美食的材料。每年端午节前,人们会将荆条灰浸泡在水中,过一段时间,再将荆条灰水过滤,用来浸泡糯米。用这种糯米包成的粽子,色泽金黄鲜亮,散发着独特清香。荆条的果实、叶子和嫩茎还可以拿来泡水,制作成风味独特的消暑饮品。荆条还是一种优良的蜜源植物,尤其是黄荆蜂蜜,堪称蜂蜜中的佳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养生功效。
⑨除了食用价值,荆条的药用价值也不容忽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黄荆有“祛风涤痰镇咳”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荆条的药用价值主要集中在抗炎镇痛、镇咳平喘、抗氧化,抗菌等方面。
⑩此外,荆条植株低矮,形态多姿,不仅是较快实现边坡生态恢复和保持水土的绿化植物,还很适合用来制作盆景,创造出更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