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常州八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常州语文试卷2024八年级)

2024年常州八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常州语文试卷2024八年级)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6 08:45:20

作业06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题型分类

一、主要人物性格题

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不仅要了解人物的个性,而且要根据外号写出人物的姓名。有时答案均具有开放性,可自行选取;有时会有附加说明,要学生注意避开课文。

二、人物情节关联题

此类题要求围绕一个主要人物,弄清相关的主要情节,着重考查考生对名著的情节的把握能力和人物性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能力。

三、故事情节评点题

此类题要求对作品或部分章节描写的故事用简要语言概括之,有的借人物对话,要求指出这是讲什么故事;或借一段评述,要求指出所评的是什么人。这种题属于故事情节评点题。

四、感悟品味创新题

此类题或要求就作品感兴趣的情节、人物谈点感受,或要求就全书所表现的思想倾向谈点认识。

1.名著阅读。

(1)艾青的很多诗歌充满了“土地的忧郁”,多写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下列属于这类风格的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C.《刈草的孩子》 D.《鱼化石》

(2)下面的诗句选自《 》(诗名)。这首诗写于1938年春天,追求光明是艾青毕生的奋斗目标,正如我们所知“ ”和“ ”是他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

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它以难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答案】(1)B

(2)向太阳 土地 太阳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风格。

A.《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通过描写大雪纷飞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C.《刈草的孩子》讲了刈草孩子令人同情,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劳动的重负,意在抒发对那个时代民不聊生人民的同情;

D.《鱼化石》一诗,诗人从鱼化石中获得了特殊体验和惨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象征手法,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朴素平凡的语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生命的珍视之情,表达作者爱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一空,结合“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它以难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可知,该诗出自艾青的《向太阳》。

《向太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4月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丰富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再现了抗战时期民族觉醒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热烈而广泛的抗敌御侮、誓死为国之情的动人情景。

二三空,《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描写太阳、土地等意象,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这也是艾青诗歌中最主要的主题,因此“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

2.名著阅读。

是夜月色微明,星光满天。行不到十里,望见一簇车子,旗上明写“水浒寨忠义粮”。A看了,见B担着禅杖,皂直裰拽扎起,当头先走。A道:“这秃驴脑袋上着我一下石子。”B担着禅杖,此时自望见了,只做不知,大踏步只顾走,却忘了提防他石子。正走之间,A在马上喝声:“着!”一石子正飞在B头上,打得鲜血迸流,望后便倒。A军马一齐呐喊,都抢将来。武松急挺两口戒刀,死去救回B,撇了粮车便走。

(《水浒传》选段)

(1)本文段中A是 ,B是 (A、B填人名)。

(2)请再写出与B相关的一个情节。

【答案】(1)张清 鲁智深

(2)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

选段选自《水浒传》第七十回“没羽箭飞石打英雄,宋公明弃粮擒壮士”。根据“这秃驴脑袋上着我一下石子”可知,A是张清,他善于使用飞石。根据“担着禅杖”可知,B是鲁智深,鲁智深的武器是禅杖。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

鲁智深的主要事迹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任选一个即可。

3.鲁迅指出:“《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音或隐语寓其姓名。”“卜信”隐语实则质朴有信,“牛浦”隐语实则欺世盗名,坑蒙拐骗。这两处都运用了反语,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意味。请你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人,说说他姓名的隐语,并分析其讽刺义。

周进 范进 王德 王仁 匡超人

【答案】示例一:昏朽的“二进”竟然取名“进学”的“进”:一位姓“周”,“周”有“方正”之意;另一位姓“范”,“范”为“范式”之意。形成反差,有力地讽刺了汲汲于名利富贵的读书人,批判了科举制度。

示例二:王仁、王德是“忘仁”“忘德”的谐音,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来看,有着强烈的讽刺效果。王仁、王德的妹妹王氏患上重病,气息奄奄,他们却并不关心,反为了逐利要帮外人赵氏上位。自己说的“纲常上做功夫”,有利可图时,满嘴荒唐言,“一身正气”地“代孔子说话”,在自己的胞妹死亡之际,也没看到他们伤心痛哭,“忘仁”“忘德”,是封建仁义道德的讽刺者。

示例三:匡超人姓匡名迥。“迥”是“卓越”的意思,与他的字“超人”意思一致。匡二本是乡下穷苦之人,却一路逆袭,最终成了内廷教习。集中反映了知识阶层不以道德沦丧为耻,竟然肆无忌惮地追名逐利,畅行无阻的现象,这是整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吴敬梓对于这一“卓越”人生,暗含了很多讽刺。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①周进和范进,他们都是出身贫寒,暮年及第,除了八股之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他们都是利用八股这块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终于从社会的底层挤进了统治者的行列。两个扭曲灵魂的失态发疯,让人心酸。两人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为了考取功名,丑态百出,这也是一种反讽。

②王仁、王德是同胞兄弟,是严致和(即严监生)正房王氏的两个哥哥,严监生的两个舅爷。王仁、王德是“忘仁”“忘德”的谐音,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来看,有着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小说第五回,严贡生(严监生哥哥)欺压百姓、横行乡里,赖了人家一百多斤的猪,人家上门讨要,严贡生的儿子还将人家腿打断了,被告到官府。严贡生出去避风头,二弟严监生找来两个舅爷商量此事。王仁笑道:“令兄平日常说同汤公有交情,怎么这一点事就吓走了?”在是非黑白十分清楚的事实面前,王仁是没有仁义的,在他心里,官官相卫是正常的,同知县汤公有交情的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就可以为所欲为。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王仁、王德的妹妹王氏就要断气了,当时屋内一片混乱,两个舅奶奶(王仁、王德的夫人)趁着人乱,将金银首饰,一掳精空,连赵氏滚在地下的赤金冠子都拾起来藏在怀里。王仁、王德兄弟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置同胞妹妹于不顾,只为自己的口袋,这就是他们自己说的“纲常上做功夫”,有利可图时,满嘴荒唐言,“一身正气”地“代孔子说话”,在自己的胞妹被他们自编自导的强大闹剧刺激而亡之际,没看到他们伤心痛哭,看到的是两个舅舅的“忘仁”“忘德”和舅奶们趁乱捞金银的嘴脸。吴敬梓的讽刺艺术可谓高超。

③匡超人在《儒林外史》中是一个不断黑化的角色。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他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中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因为孝顺好学,不断得遇贵人相助,最终进京入了太学,并考取了教习的职位。回乡取结时,被告知妻子已死。他冷酷地拒绝了哥哥让他回去将妻子棺木下土的要求,并告诉他哥:“哥将来在家,也要叫人称呼‘老爷’,凡事立即体统来,不可自己倒了架子。”一个人可以丢掉父亲的教导,丢失往日的淳朴,丢弃了做人的原则,变成了一个自私虚伪、六亲不认、薄情寡义、冷酷至极、恩将仇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富贵功名让他迷失了心性。

名著阅读

【甲】铁牛闹了东京,在回梁山的路上听刘太公说宋江夺了他的女儿,心想:“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他怒气冲冲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乙】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径投状元桥来。

4.这两段文字选自《 》,文中“铁牛”是李逵的绰号,鲁达的绰号是“ ”。

5.以上两个片段通过对《水浒传》中两个典型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把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请说出两个人物性格上的不同点。

【答案】

4.水浒传 花和尚

5.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解析】

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人物。

第一空:根据甲中的“铁牛闹了东京,在回梁山的路上听刘太公说宋江夺了他的女儿”和乙段中的“且说鲁达寻思”可知,两段文字出自《水浒传》,《水浒传》是第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甲段出自“李逵大闹梁山泊,砍倒杏黄旗”一节。乙段出自“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节。鲁达的绰号是花和尚。他曾于五台山出家,背有纹身,故称为“花和尚”。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乙文中的“约莫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径投状元桥来”可知,鲁达估计金公去的远了,才去找郑屠的麻烦,由此看出他精中有细,豁达明理。

根据甲文中的“他怒气冲冲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可知,李逵不辨刘太公所说真假,就火上心头,砍倒了杏黄旗,还要砍了宋江。由此看出他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1.阅读语段,按要求答题。

【语段一】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艾青《北方》

(1)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从重音、语速、语调等角度进行朗读设计。

【语段二】

【甲】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周给盘缠,与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妨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杜迁、宋万、朱贵本待要向前来劝,被这几个紧紧帮着,那里敢动。王伦那时也要寻路走,却被晁盖、刘唐两个拦住。王伦见头势不好,口里叫道:“我的心腹都在那里?”虽有几个身边知心腹的人,本待要来救,见了林冲这般凶猛头势,谁敢向前。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肐察地搠倒在亭上。可怜王伦做了半世强人,今日死在林冲之手。

(2)请写出选段两个情节之间关于林冲发生的另外两件事。

(3)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林冲“熬得住”“做得彻”,结合选段内容,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示例:“悲哀”“最艰苦”要重读,突出国家民族的苦难、诗人的悲伤。(言之成理即可);语速低缓;语调深沉凝重,真挚而深情。(其他角度设计合理也可)

(2)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雪夜上梁山(梁山泊林冲落草)(符合要求即可)

(3)熬得住:在野猪林,两个公人(董超、薛霸)受陆虞候指使意图杀死林冲,鲁智深要杀两个公人时,林冲却为他们求情,表现出林冲因惧怕权势,选择委曲求全。做得彻:火并王伦时,毫不手软,手起刀落,要了王伦性命,表现林冲不念旧情,手段残酷。

【解析】(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悲哀”和“艰苦”是两个形容词,准确地展现了当时的国家和民族背负着深重的苦难的情形;“最”也可重读,它是一个程度副词,能够很好地突出“艰苦”的程度,表明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已经到达了顶点;因此将“悲哀”和“最艰苦”重读,能透出诗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由“悲哀的国土”“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可知,作者看到了国家背负的深重的苦难,也看到了民族前进道路的艰难;由“我爱”更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国家如此艰难的痛苦和他发自内心的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的爱。因此要想传递出作者的悲伤和心痛,传递出民族的苦难,语速应当低缓,语调应当沉重,读得深情真挚。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由语段二【甲】“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可知,此情节为“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乙】“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周给盘缠,与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妨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可知,此情节为“林冲火并王伦”,因此在两个情节之间还应当有: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被发配至沧州的路上,听说小旋风柴进在附近,便去投奔。柴进见是赫赫有名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心中大喜,厚礼款待。洪教头随后前来,此人极度傲慢,对林冲步步紧逼,引发了柴进的不快,再加上柴进想看下两人的本事,便安排了两人的比武。林冲迫不得已和洪教头比武,结果轻松击败了他。洪教头羞愧地离开了)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被刺配后,几经周折,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在风雪中上梁山)两个情节。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理解。

所谓“熬得住”展现的是林冲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结合【甲】“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可知,此时,两个公人受陆虞候指使,要杀害林冲,林冲却还在鲁智深要替他报仇的时候替两个公人求情,可见他的委屈求全的忍耐性格;所谓“做得彻”的意思是,做事彻底,不讲旧情,不留后患,结合【乙】“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肐察地搠倒在亭上”可见,林冲看到王伦嫉贤妒能,不肯收留晁盖等人时,火并王伦,毫不手软,可见他做事彻底。

2.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奔驰/依旧乘着热情的轮子/太阳在我的头上/用不能再比这更强烈的光芒/燃灼着我的肉体/由于它的热力的鼓舞/我用嘶哑的声音/歌唱了:/“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这时候/我对我所看见/所听见/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

(节选自《向太阳》)

材料二

太阳啊,我们最大的光源/它从亿万万里以外的高空/向我们居住的地方输送热量/使我们这里滋长了万物/万物都对它表示景仰/因为它是永不消失的光

(节选自《光的赞歌》)

材料三

“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肯去伏低做小!”入了宋家,坐在大厅张口便说:“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老妈同家人都吓了一跳,甚觉诧异,慌忙走到后边报与老爷知道。

(节选自《儒林外史》)

材料四

他便到仓巷卢家去会迟衡山。卢家留着吃饭。迟衡山闲话说起:“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雅极的了,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我本朝太祖定了天下,大功不差似汤武,却全然不曾制作礼乐。你此番征辟了去,替朝廷做些正经事,方不愧我辈所学。”他道:“这征辟的事,小弟已是辞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徒惹高人一笑,所以宁可不出去的好。”

(节选自《儒林外史》)

(1)下列关于《艾青诗选》和《儒林外史》两部名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太阳》是艾青的诗作之一,此诗语言高度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

B.艾青将太阳作为主要意象,其诗《光的赞歌》表现出国人在侵略军铁蹄下坚贞不屈、向往着光明未来的主旨。艾青也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C.《儒林外史》语言准确幽默,细节生动传神,多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来讽刺,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D.《儒林外史》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2)“框”是人生的困境,亦可指时代的困境。“破框”则是人物突破这些困境。请根据《儒林外史》整本书作品,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相关情节、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等,谈谈其人生之“框”和“破框”之举。

A.沈琼枝 B.匡超人 C.杜少卿

【答案】(1)B (2)示例一:我选择沈琼枝。

她的人生之框是:婚姻是封建礼教下的产物。她本要嫁给扬州盐商,人生将被封建礼教所框住。但是她勇于反抗,勇敢“破框”,意识到受骗后,她不为奢华生活所动,不为淫威所迫,从盐商家逃出,以卖诗文和刺绣为生,后参加殿试,位列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沈琼枝是一位敢于反抗、不慕豪奢、追求自由独立的奇女子。

吴敬梓借沈琼枝形象批判了士人醉心于科举、追求功名富贵以至于丧失独立自主精神与生存能力,变成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奴隶的社会现象,同时也痛斥了封建礼教与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示例二:我选择杜少卿。

杜少卿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这是他人生的“框”,但他蔑视科举,装病拒绝应征出仕。他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赠送银子给鲍廷玺组建戏班,赠给杨裁缝银钱以备办丧事,资助黄大、郭孝子等。他携妻游清凉山,反对纳妾。这都是他的“破框”之举。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吴敬梓塑造杜少卿这个人物,寄寓着自己安贫乐道、恬然自安、鄙弃琐屑世务、追求人格独立的人生理想,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B.其诗歌《向太阳》表现出国人在侵略军铁蹄下坚贞不屈、向往着光明未来的主旨,并非“《光的赞歌》”;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人生之“框”,指的是人生中遇到的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可能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在《儒林外史》中,人生之“框”主要体现在社会阶层的限制、道德束缚、个人认知的局限等;“破框”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打破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和束缚,从而获得自由和人生的价值。在《儒林外史》中,一些人物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打破了种种“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人物的破框之举,是对自己的超越对社会的启示。

示例:我选择匡超人。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朴实的农夫,由于社会阶层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他的人生之“框”。后来,他遇到了马二先生,通过马二先生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最终考取了进士,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这就是他的“破框”之举。

年少时的匡超人是一个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吴敬梓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匡超人年长后变得忘恩负义、冷漠无情,拥有两副面孔的蜕变过程;描写他一步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目的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造成这种悲剧的是封建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

3.根据要求答题。

(一)A愁着眉道:“先生,这也为嗣续大计,无可奈何,不然,我做这样事怎的?”季苇萧道:“才子佳人,正宜及时行乐,先生怎反如此说?”A道:“苇兄,这话可谓不知我了。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

(二)我这兄弟有个毛病: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你将来先去会了王胡子,这奴才好酒,你买些酒与他吃,叫他在主子眼前说你是太老爷极欢喜的人,他就连三的给你银子用了。他不欢喜人叫他老爷,你只叫他少爷。他又有个毛病,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像你受向太老爷的恩惠这些话,总不要在他跟前说。总说天下只有他一个人是大老官,肯照顾人。他若是问你可认得我,你也说不认得。”一番话,说得鲍廷玺满心欢喜。

(三)宋江无限感怀,忍不住流下眼泪,于是在酒楼的墙壁上写下一首《西江月》词:“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1)语段一和语段二中,A和A所说的“我这兄弟”分别指的是谁?

(2)以上三个语段讲的都是读书人,你觉得这三人谁是真名士,谁是假名士?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答案】(1)杜慎卿、杜少卿

(2)名士是指有才学却不追逐名利的人。杜慎卿举办莫愁湖诗会,其实只是选戏子,不是真名士。宋江虽是读书人,但是他内心只想着招安,想着名利,也算不上真名士。而杜少卿有才学,帮助别人不求名利,算得上真名士。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一)中杜慎卿假装愁苦,对着季苇萧说什么如果不是为了嗣续大计,是绝不可能做这种事的,因为他最讨厌女人,说“妇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但还是纳了妾,暴露了杜慎卿表里不一、虚伪做作的嘴脸。所以A是杜慎卿。

杜慎卿的堂弟杜少卿轻财好士,对钱财持超脱的潇洒态度。无论三教九流,此人都乐于结纳;亦且无论旧友新交、亲疏远近,有求则必应,施恩不望报,散尽家财而不悔。故而,在时人眼里,杜少卿或为豪杰,或为头号败家子。根据(二)中杜慎卿的描述“天下只有他一个人是大老官,肯照顾人”可知,他说的这个兄弟就是杜少卿。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中的杜慎卿,不尊重妇女,明明是个好色之徒,想要寻觅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妾,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寂寞,嘴上却又是另外一番说辞。杜慎卿假装愁苦,对着季苇萧说什么如果不是为了嗣续大计,是绝不可能做这种事的,因为他最讨厌女人。杜慎卿被誉为是才貌双全、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他要做真名士,所以处处都避开一个“俗”字,凡事都要与众不同。实际上他做的却尽是些俗不可耐的事情,将他俗人的本质暴露无遗,看来所谓的真名士,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

(二)中描述的这个人是杜少卿,杜少卿在花钱方面仗义疏财。基本是什么人到他面前都能要到银子,而且最少都是几十两的。他又每次都能给自己找到很好的理由。例如王知县被摘了官印无处可住,杜少卿之前不肯去拜访他,现在却主动借房子给他住。理由是之前去是奉承,现在是照应,“他既知道仰慕我,就是一点造化了。”再例如,鲍廷玺向他哭诉没有本钱,他此时已经开始当家里的田产了,也还是给了鲍一百两,因为“你一个梨园中人,却有思念父亲、孝敬母亲的念,这就可敬的狠了”。然而少卿既非一般意义上的豪杰,亦非一般意义上的败家子。他并不疾恶如仇,而是宽容与厚道得过分,甚至根本就懒得关注受助人的德行如何。他散尽家财,既非因吃喝嫖赌,亦非为积德行善,而只为急他人之需,是最高级的利他主义。所以他是一个真名士。

(三)宋江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有谋略,有志向,不满足于现状。宋江怒杀阎婆惜后,吃了官司,被发配江州,结识了戴宗、李逵、张顺等好汉。一次,宋江寻友不得,独自来到浔阳楼上欣赏江景,自斟自饮,触景生情,感恨伤怀,在墙壁上题下反诗两首。后来宋江做了水泊梁山的首领,但他一心投降朝廷,只想着招安做官、光宗耀祖,最后葬送了梁山的大业,许多梁山兄弟也跟着他丢了性命。所以宋江也不算是真名士。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小语同学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艾青诗选》和《儒林外史》的名著阅读分享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方

天上,

看不见太阳,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浑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画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攻着笳笛,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

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

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呀,

这国土养育了

那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节选自《艾青诗选》

【材料二】

“……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鲁迅评《儒林外史》

1.在讨论中,同学们有以下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小双:艾青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一些变化。前期他主要创作一些哲理诗,比如《鱼化石》《镜子》等等,后期诗中多反映战乱中残酷的社会现实,比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B.小语:我们在欣赏现代诗时,要关注诗歌的表现形式。比如《北方》一诗,形式上朴素、自然,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内心的深情。

C.小郡:《儒林外史》是一部由许多短篇连缀而成的长篇小说,笔墨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那个时代的人生相。

D.小园:王冕被置于《儒林外史》卷首,他的为人有着“隐括全文”的功能,他也是作者吴敬梓竭力塑造推崇的封建文人的理想楷模。

2.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两部名著,设计了“一字评书”活动,让同学们分别选择一个字来评价这两本书。小语选择“美”字评价《艾青诗选》,选择“丑”字评价《儒林外史》,请你结合你对这两本书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谈谈小语这样评价的原因。

【答案】

1.A

2.《艾青诗选》创作选材上前期多关注社会现实,描写民族的苦难,表现人民的抗争精神,后期多体现睿智哲思;画面上生动形象,呈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意象选择丰富,主要意象有“土地”和“太阳”。这些要素都丰富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主题:《艾青诗选》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革命抗争精神的赞颂,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这些都体现着作者的爱国情怀。主题上具有深沉、恢弘的美。

《儒林外史》内容:作者塑造了一系列读书人丑态:如沉迷科举近乎癫狂的范进,混迹于假名士之间最终泯灭良知的匡超人,虚伪狡诈、无恶不作的严贡生等等,刻画了一幅“儒林群丑图”。主题:“丑”代表着作者的观点态度。书中对这些士人之“丑”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识记。

A.“前期他主要创作一些哲理诗,比如《鱼化石》《镜子》等等”表述不正确。《鱼化石》《镜子》创作于1978年以后,属于艾青晚期诗歌作品,在诗歌中,诗人倾泻自己的深入思考——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生命竟被变成“鱼化石”,又或通过写镜子能照人的物理属性,联想到世态人心。选项内容与事实不符。

故选A。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理解。作答时应紧密围绕“美”“丑”进行作答,结合两本名著相关内容及主体,进行论述,表明具有“什么样的美”“什么样的丑”,以及为何“美”“丑”。

《艾青诗选》收集了艾青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作品。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敏锐的观察力,现实主义手法,描摹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同时他的诗篇也激励了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高度浓缩了作者的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艾青的诗歌具有“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三种美感,可以从这三个方向进行作答。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封建社会里把“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称为“儒林”。全书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儒林外史》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沉迷功名富贵的贪欲,人性之间的丑恶虚伪”等丑恶,可从这几个方向进行作答。

3.阅读下面几则有关《水浒传》人物的选段,回答问题。

【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

【乙】就忠义堂上与众弟兄商议立梁山泊之主,道:“向者晁天王遗言:‘但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不拣是谁,便为梁山泊之主。’今日卢员外生擒此贼,赴山祭献晁兄,报仇雪恨,正当为尊,不必多说。”

【丙】大叫道:“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让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管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火!”

(1)以上情节中,三位人物分别是:【甲】 【乙】 【丙】

(2)结合《水浒传》中的具体情节,谈一谈对人物【甲】的认识。

(3)有人说,【乙】将梁山上“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堂”时,梁山好汉的反抗之路就已经结束了。请结合名称的变化与本书主题对此说法加以评价。

我 他的说法,因为

【答案】(1)林冲 宋江 李逵

(2)示例:我认为林冲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具体表现在风雪山神庙一回中。林冲于山神庙外探得陆谦、富安的阴谋,得知自己被陷害的真相,恼怒中,他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连夜投奔梁山泊。

(3)示例一:我赞同他的看法,我觉得“聚义厅”有聚集天下义士共谋大业的意思,而“忠义堂”实际上指忠君爱国,报效朝廷,且《水浒传》本就旨在揭露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与“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宋江的投降倾向与招安行为确实让梁山好汉的反抗之旅腰折,所以我赞同他的观点。

示例二:我不赞同他的看法,“聚义厅”固然是聚集天下义士反抗权贵的意思,但“忠义堂”也有忠于义举,精忠报国的意思。《水浒传》的主题之一是歌颂农民阶级不畏权贵的反抗精神,但他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梁山招安之后,好汉们并没有与朝中奸邪同流合污,也继续与鱼肉百姓的田虎方腊之流继续斗争,反抗权贵之路并未结束,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甲】结合“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可知,“他”是林冲。

【乙】结合“向者晁天王遗言:‘但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不拣是谁,便为梁山泊之主。’今日卢员外生擒此贼,赴山祭献晁兄,报仇雪恨,正当为尊,不必多说”可知,说话人是宋江。

【丙】结合“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让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管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火!”可知,说话人是李逵。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示例:我认为林冲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由于阶级出身的影响,他虽然有正义感,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有一定的不满,对高俅对他的迫害深为不平,但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留恋着自己的小康生活,养成了软弱动摇的性格。因此,虽屡遭屈辱和陷害以至沦为“罪囚”,刺配沧州,他仍旧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希望能挣扎着重返京都,恢复旧日的安宁生活。直到草料场火起,他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得意忘形的对话,才了解到高俅指使陆谦策划的恶毒阴谋的真相,认识到高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险恶用心,看到反动统治者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是死路一条。血淋淋的事实使他真正认清了统治阶级的真面目,原来的幻想彻底破灭。直到这时,他才忍无可忍,毅然决然地杀死仇人,投奔梁山,终于走上反抗的道路,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3)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答案不唯一,注意不论采用哪种观点,都要结合名著,言之有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