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城,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条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5.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项是( )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答案:A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答案:C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答案:B
探索研究高考题中所说的中条山,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境内,又名条山。《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史记正义》:“雷首在蒲坂县南”。《禹贡》“注”引《地志》云:“雷首,……,在河东郡蒲坂县南,今河中府河东县也。” 北周置蒲坂县,隋开皇六年(596)改置河东县,即今永济市。雷首,即指中条山。《括地志》:“雷首山,一名中条,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薄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渠潴山,亦名独头山,亦名吴山。”两汉及晋魏,多言首山或雷首,不及中条。中条之名盖起后世,始见于《北魏书·释老志》。隋唐之后,才逐渐取代于其它名称,名曰中条山,且沿袭至今。《大清一统志》“解州”条云:中条山,“狭而长,西华岳,东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条。”
中条山,绵延起伏,西起永济市的首阳,向东北延伸,经永济、芮城、盐湖区、平陆、夏县、闻喜、绛县、垣曲,至垣曲、阳城和沁水交界处的舜王坪,在阳城县下川与河南济源境的王屋山相接。南枕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北临富饶肥美、我国著名的粮棉产地运城盆地。除永济、盐湖区、夏县、闻喜、绛县等县(市、区)境域,只有一部分属于中条山体和腹地外、芮城、平陆、垣曲三县境域几乎全部属于中条山体和中条山腹地。
中条山东西长约140余公里,南北宽约10至20公里,海拔高度1200-1300米,实为山西南部的一巨大天然屏障,一座关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名山。
中条山上尧王台真武庙大门 傅晋宏/摄
中条山的地质形成历史相当古老。它的全程几乎全部横卧今运城市的南部和东部地域,南枕黄河,北临运城盆地,西连西岳华山,东接余支脉王屋.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变迁作用,中条山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沉积了相当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文物胜景、古文化遗址几乎遍布了整个中条山体和南北麓之腹地。中条山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即根祖文化),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中条山体矿藏资源丰富,植物茂盛,动物种类繁多。特别是中条山北麓山脚下,又有一条飘似银带的古老盐池。从古到今,中条山在国家经济运行的历史长河中,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绵延数百里的中条山,群峰沉枭,气势雄伟,西段、中段和东段都有自然形成的隘口,又有南枕黄河之险,因而历为兵家战略要地。历史上发生在中条山体及其南北两麓的军事冲突很多,因而中条山又是一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大山。(作者:贠创生 李军 王逸群;单位:古中国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