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40分)
1、默写。(10分)
(1)心持国家情怀,肩担时代重任,善养“浩然之气”,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何为“浩然之气”?是“ , ”(曹操《龟虽寿》)的老当益壮、锐意进取;是“ , ”(陆游《示儿》)的坚定信念和悲壮愿望;是“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为民之情。正是这种凝聚而成的热忱,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2)在“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中,安安同学发现古诗词中也不乏中国人的风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表现自己虽遇挫折,仍矢志不移的改革初心;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表达了自己抛开悲苦,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语段一】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将家与国从整体上进行关系建构,始终认为家是组成国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国是千万家的伦理组合和共同利益体,总是把爱家与爱国、齐家与治国相提并论,所谓“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种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一同建构的理念,生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逻jī( ), 出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独特精神谱系。把家国情怀放置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框架内进行价值设定,主张“先国后家、为国而家”,当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不可两得时,把倡导并践行舍小家保国家作为个体最大的“孝”和对国家的最大的“忠”,这种价值观念渗( )血融思、根深dì( )固。
【语段二】为了国家的科技进步,黄大年不分日夜地带队攻关。[乙]科研项目进展神速,但黄大年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 他毫不在意:“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甲]从邓稼先到黄大年,诸多科学家们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为科学家精神注入了丰富的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爱国是鲜明的底色。[丙]铁人王进喜和工友们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两弹元勋”郭永怀,在即将坠落的飞机上,和警卫员用身体护住了国家绝密资料……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的伟大事业之中,用行动诠释着心中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逻jī( ) 渗( )血 根深dì( )固
(2)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绘画 反而 内涵 B.绘画 对此 内在 C.勾勒 反而 内在 D.勾勒 对此 内涵
(3)【语段二】中存在一些语病,请你阅读后进行修改。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丙]处画线句中有一个标点符号用法错误,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段一】中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财富”都是偏正短语
B.【语段一】中的“生成”一词在句子中作谓语
C.【语段二】中画线的乙句是表递进关系的复句
D.【语段二】中的“伟大”和“深厚”都是形容词
3、复兴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了一次以“诗韵传承,寄情千古”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结合下面郁雯老师所搜集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从中得出的结论。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古典诗词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成为引领民众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家园。古典诗词中的名篇佳句总会在不经意间叩开我们的心扉,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古典诗词的诵读,不应仅出现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上;古典诗词的讲解,也不应加盖教师“专属”的身份标签;古典诗词的传承需要走向人间烟火,需要依靠广大群众。(3分)
(2)活动中,郁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两幅图画,让同学们分别配写古诗词。请你结合备选诗句,任选一幅图画为其配写诗句,并说明理由。(4分)
【备选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3)本班同学在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报告时,准备在其中添加一个活动作品,经同学们讨论后决定将朗诵《蒹葭》作为活动作品。请你从下面四种风格的配乐中选择一个,并写下你的观点。(4分)
悲伤绝望 惆怅伤感 慷慨激昂 热烈奔放
4、以下是徽徽同学在阅读两本名著时所做的批注,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编号 | 原文段 | 批注 |
① | 青春胜利了。伤寒没有能夺走A的生命。这已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①。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A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 | ①“第四次死里逃生”指的是 。 |
② | B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C望后一退,B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C看B脚步已乱了,被C把棒从地下一跳。B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B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 ②本书该故事的启示 。 |
(1)人物A是《 》(填书名)中人物,编号②所描绘的故事叫 (填名称)。(2分)
(2)徽徽在批注栏中仅做了开头,请你对批注①②进行补充。(4分)
二、阅读(50分)
(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地上的云朵 刘江滨
冬季来了,天冷了,自然会想到温暖的棉衣,也就想起了棉花。
棉花在我的老家冀南平原,是再平常不过的农作物。民谚云,三亩田(粮),一亩棉,多有种植。至今,一提起棉花就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秋收时节,棉花 开笑脸,溢出朵朵棉絮,远远一望,地里白茫茫一片,像下了一场大雪,又像地上漫起了云朵。
棉花看似平常,其实很奇特。棉花的花朵叫棉花,棉花的果实也叫棉花,花与果实同一名字,这在植物中恐怕独一无二。棉之花通常有乳白色和淡红色,蔫蔫的,藏在枝杈间,仿若一个羞答答的村姑,既无炫丽的容颜,又无招摇的仪态,因此常常被人忽视。以至于人们一说棉花,脑子里映现出的是棉絮,果实太强势,取代了真正花朵的名分。棉花的另一个奇特之处,它是世界上唯一由种子生产纤维的植物,换句话说,大地上植物的果实大都是用来吃的,无论是庄稼、蔬菜还是瓜果,皆如此,而棉花不能吃,是用来穿的、用的。人的主要生存要素无非吃和穿,“吃靠田,穿靠棉”,食要果腹,衣要蔽体。棉花不仅御寒,还给人以基本的体面。
我小时候是在农村度过的,对棉花留下极深刻的记忆。那时还是生产队,棉田的地块足够阔大。每到夏天,棉花棵子长势茂盛,绿蓬蓬舒展着身板,长得茁壮的齐腰深,羸细的也能到大腿根处。此时,花开得欢实,却几乎不被人理会欣赏,开得委屈。在那个年代,农人还没有赏花的闲情逸致,其实除葵花、油菜花外,与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庄稼的花相比,棉花还是颇有几分姿色。在乡间,人们称棉花为“花”,花地、花柴、摘花、拾花、纺花等,当人们只说“花”的时候,那一定是指棉花,棉花冠绝所有的花而独享尊宠。我时常光顾棉花地,自然不是赏花而是割草,因为棉花低矮,可以随时站起身来透气,不像高大稠密的玉米地那般闷热。
棉花谢了,枝丫挂满了绿色的小铃铛,叫作棉铃。棉铃长大了,膨胀了,像饱满的桃子,又叫棉桃。虽然叫桃,只是形状仿佛,不能吃。棉桃 开了嘴,一瓣一瓣 出的不是果肉,而是白色的棉絮。一朵,两朵,千万朵,好像天上的白云从空中落在地上。这是不能融化的雪花,是农人真正期盼欢喜的花朵。于是,摘花成了秋野盛大的节日。大姑娘小媳妇间或有几个老年男子云集棉田,一个个腰间系着包袱,从棉桃里把棉絮扯出来放进包袱,颇像南方的采茶,手快的女人可以两手同时采摘。大家边干活边扯着闲话,这边胖婶对二妮说,这下好了,有了新花了,絮几床暄暄腾腾的新被褥,年根把事儿过了吧。二妮脸上飞起了红云,说,我才不嫁人呢。那边白嫂对黑嫂说,俺家二羔的棉袄破得都露出老套子了,跟狗啃似的,就等着这花下来呢。黑嫂说,谁说不是哩,新花有了,纺了线织了布,给孩子他爹做件新汗褂。白嫂嘻嘻笑着说,你可真疼你家男人哦。黑嫂呸了一口说,去你的呱哒哒。棉田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惊得麻雀扑棱棱一阵乱飞。很快棉絮塞满了腰间的包袱,每个人都鼓着大肚子,像怀了身孕,彼此一望,又是一阵大笑。
秋收过后,农人还有一个拾秋的习惯,在田地里再扫荡搜索一遍,将抛撒的豆粒、隐藏的山药、洋姜等捡拾刨掘一番,拾花也在其列。摘花的时候难免摘不干净,会在棉桃的硬壳间残留一些棉絮,细细搜寻也会有不小的收获。这和麦收过后捡麦穗一样,这些活儿通常是由妇女和小孩干。正如清代乾隆年间《御题棉花图》所载:“霜后叶干,采摘所不及者,黏枝坠垄,是为剩棉。至十月朔,则任人拾取无禁。”也即拾的花可以拿回家,不用交公了。
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是过年时穿上新棉袄棉裤,漂漂亮亮,暖暖和和。那时对农事懵懵懂懂,不太清楚摘花之后还有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练染等多重工序。只记得夜晚伴着昏暗的灯光,母亲和姐姐在屋地盘腿而坐,把着纺车吱扭吱扭纺线,一手摇车,一手抻线,身子一俯一仰,手臂一送一张,仿佛节奏优美的舞蹈。是的,劳动是一种最美的舞蹈。遥想当年,当延安成千上万个纺车嗡嗡嗡响成一片的时候,和着黄河的涛声,奏响了最强劲的时代之音。
如今已经几十年不穿棉衣了,但那种温暖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深深烙在生命中。而一想起棉花,就好像眼前一片片洁白的云朵在大地上氤氲,驻留,气象万千,瑰丽无比。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5、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合适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漾 裂 绽 B.绽 裂 漾 C.漾 绽 裂 D.裂 漾 绽
6、文章主要描绘了棉花的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补充下面横线上的内容。(4分)
棉花棵子的长势→棉花开花→ →棉花挂桃→ →
→
7、按照要求赏析下列的句子。(6分)
①白嫂嘻嘻笑着说,你可真疼你家男人哦。黑嫂呸了一口说,去你的呱哒哒。(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②当延安成千上万个纺车嗡嗡嗡响成一片的时候,和着黄河的涛声,奏响了最强劲的时代之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加色画线句子“花开得欢实,却几乎不被人理会欣赏,开得委屈”中“开得委屈”四字含义的理解。(3分)
9、结合文章,请你分析选文以“地上的云朵”为标题有何作用。(4分)
(二)非连续文本阅读
【话题背景】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调查数据】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
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
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精选案例】
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
对于雍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各方声音】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打字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高、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新闻现场】
本报讯 今天,“传承兰亭——绍兴市区中小学生‘兰亭雅集42人展’”在书法圣地兰亭右军祠启幕,这成为今年兰亭书法节的一个亮点。市内许多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展览。一位带队老师说,他们学校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在征集作品和报名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他们是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摘自《绍兴晚报》,有删改)
10、下列选项中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普通高中要开设书法选修课。
B.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C.有反对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就没有必要学写毛笔字了。
D.中国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它具有审美价值,能丰富人的想象力。
11、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4分)
1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3分)
13、就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两点建议。(3分)
(三)古文阅读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迁:贬谪。③褰裳:提起衣裳。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树林阴翳 (2)太守谓谁
(3)及其既厌 (3)而姑寓焉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16、【甲】文的“太守之乐”和【乙】文的“子瞻之乐”分别指的是 、 。(4分)
17、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和子瞻两人的共同点。(4分)
三、写作(55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春生迎夏长,人来或人往,秋收送冬藏。我们每一个瞬间都在向上一个瞬间告别,告别以前的欢笑,以前的残缺。告别好以前的人,才能迎接之后的未知的人。
请以“再见,亲爱的你”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抄袭是种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辑;shèn ;蒂
(2)D
(3)①删去“诸多”或“们”。②将“帽子”后的“,”改为“;”。
(4)C
3、(1)古典诗词带着深埋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它的传承需要依靠广大群众
(2)示例1:图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图一可看到大海上波涛汹涌,一艘船正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图一与李白诗句的场景和主题完美契合。 示例2:图二:与之匹配的是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从图二中可以看到一艘船在平静的海面上缓缓前行,帆很正,江面开阔且无风浪,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符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的内容。
(3)示例:应选取惆怅伤感风格的音乐。《蒹葭》是一首抒情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所以我认为应选取惆怅伤感风格的音乐。
4、(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冲棒打洪教头
(2)①保尔在修筑铁路时,患了伤寒并引发了大叶性肺炎,但是他最终战胜了病魔。②【示例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能因为自己本领高强而目中无人。【示例二】要沉着冷静,抓住时机,准确出击,才能战胜敌人。
5B
6、棉花谢了;采摘棉絮;秋后拾花;纺织棉衣
7、①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白嫂、黑嫂棉地里一边劳动,一边欢声笑语的情景。②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延安的生产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8、这里指棉花虽然开得欢实,但是农人没有赏花的闲情逸致。
9、①点明文章主要线索;②交代文章主要内容;③运用比喻修辞,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0A
11、①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气质。②使人静心,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③发展特长,培养自信;④传承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化。
12、①书法实用性不强,许多人对学书法缺乏积极性,②学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③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书法学习时间无法保证。
13、①要求老师在书法教学中多鼓励学生;②营造有利于书法教育的环境氛围;(答“将名家书法、学生优秀作品上墙,增强文化氛围”等亦可)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4、(1)遮盖;(2)为,是;(3)已经;(4)寄托
15、①不久夕阳落到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②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16、与民同乐;自得其乐
17、遭遇贬谪后都能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18、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