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中国诗歌史上,对于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
那么盛唐时代与建安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朗爽的形象,就构成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从佛教的虚无倾向中,从软弱的偏安与长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学从华靡的倾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
建安是解放的时代,但也是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荒凉高亢的歌声,这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的发展经验的进展得较为顺利的时代,自然流露出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然而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唐代的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上,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边防上,也就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盛唐气象潜移默化,无往而不存在,因此只能说是一片气象,而非素朴的风骨所能尽了,它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这就是“盛唐气象”所以在“建安风骨”之后成为古代诗人们普遍向往的造诣。
论“盛唐气象”最集中的,莫过于严羽的《沧浪诗话》。这一部批评名著,其中心命题就是高倡“盛唐气象”。严羽说汉魏是“气象混沌”“不假悟也”,盛唐是“气象浑厚”“透彻之悟”。如果“悟”是对于形象的捕逐,那么,汉魏就是还不曾有意去捕逐,而是听其自来的,所以说“不假悟也”;盛唐则是认识到捕逐而且达于深入浅出的造诣,所以是“透彻之悟”。汉魏既然还没有致力去捕逐形象,所以形象是淳朴的,又是完整的,因此“难以句摘”;如同还没有开采的矿山,这也就是“气象混沌”。而盛唐则由于致力捕逐而获得最直接鲜明的形象,它好像是已经展开来的真金美玉的矿藏,这就不能说是混沌,只能说是浑厚了。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盛唐气象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盛唐气象”是唐诗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自从舒芜、林庚在五十年代提出并探讨这一概念后,“盛唐气象”就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并引发了热烈持久的争论。
关于“盛唐气象”的研究,其基本着眼点应该是历史事实和文学事实,所以有几个基本点是不能不特别注意的:
一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的社会、文化呈现出了不同于前代的种种特点。“盛唐气象”虽然是用来说明诗歌的,但也有社会的、文化的内容,“盛唐气象”通过诗歌体现的是一个辉煌时代的精神风貌。
二是盛唐人的价值追求、主体精神,如用世精神与高度自信、高度社会责任感,英雄主义情怀等,也是对“盛唐气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盛唐气象”应该是盛唐人的价值追求、主体精神在诗歌中的感性显现。
三是盛唐人崇尚刚健骨气的审美取向。体现在诗歌中,就是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所以“盛唐气象”就整体而言,应该是一种壮美的气象,当然也包涵自然清新的优美风格,虽然优美在其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关于“盛唐气象”的研究视野应该更为开阔,所涉及的问题也应该更多,如:南北方文化的空前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有何影响?盛唐以后的诗人诗作是如何接受“盛唐气象”的影响的?还有,“盛唐气象”反映的是一个时代艺术与美学的风貌,对“盛唐气象”的研究,综合考察、立体考察更有益于获得科学的结论。
总之,有关“盛唐气象”的研究虽然历经五十余年,尚待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以认真科学的态度逐一解决。
(摘编自高建新《五十年来“盛唐气象”研究述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气象和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充满解放的力量,但前者更坚决更彻底更有力。
B.建安风骨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中的,建安风骨中荒凉高亢的风格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严羽提出并高倡“盛唐气象”,是基于他的审美品位与趣味,也是他的文学批评成就。
D.对于“盛唐气象”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盛唐这个单一历史时期,也不应局限于文学领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安史之乱后的诗歌无法体现出“盛唐气象”。
B.盛唐是比建安更加理想的诗歌盛世,因为盛唐气象比建安风骨更为丰富、宏大、豪迈。
C.严羽分析了汉魏和盛唐诗歌在“悟”和“气象”上的不同之处,体现了他高倡“盛唐气象”而轻汉魏诗歌的态度。
D.“盛唐气象”本是用来说明诗歌的,但也有社会、文化的内容,进入了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视野。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诗句中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我们在研究“盛唐气象”时应该注意哪些基本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道静仰脸看着江华没有回答。不知道她是接受了呢,还是没有接受他的这种劝告,当晚他们就这样分散了。
江华在定县小学暂时住下来了。道静上课的时候他就出去,晚上掌灯以后才回来。回来后,他还继续向道静提出各样问题叫她解答,同时也和她一同分析各种问题。有时,他们正在低声谈着话,会有好奇的同事突然推门进来。这时,江华就含着微笑,默默地站起身来;道静就安静地立在他身边,也不掩饰脸上的幸福和欢乐。
“热恋中的情人……”同事们满足地出去了,他们依旧又严肃地谈起问题来。
有一次,道静忍不住插嘴问江华:“老江,你过去的生活,你到定县来的原因,我问了你多少次,你怎么老是不谈呀?”
江华说:“我到定县找你,就是为的找点工作,没别的。至于我过去的生活,有什么可说的呢?平常得很。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道静无可奈何地笑了。她看出了江华是一个踏实、有魄力、坚毅、果决的人,而且她暗暗看出他也是一个负有重要革命任务的人。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呢?她忍不住好奇心总想问。可是她问了多少次也没问出一点名堂来。虽然江华对她是那样亲切而和善。
每天江华都是早出晚归。这晚,江华没回来,道静等到半夜了,还不见他回来,心里焦虑不安,睡也睡不着。江华虽然不讲,道静是知道他出去做什么的。因此,她总担着心。一直挨到后半夜过了,才听见窗纸轻轻响了几下,接着一个沙哑的低声在窗外喊着:”道静,道静……”
道静迅速跳起来,把灯捻亮,开了屋门。
这是江华。他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浑身沾满了泥水,闪身走进屋来。
微弱的灯光下,只见他的脸色惨白,高大的身躯沉重地站在屋地上有几秒钟不动也不说话,仿佛一棵矗立的老树干。
道静惊悸地望着他,心里禁不住怦怦乱跳。
“道静,发生了一点麻烦事,我就要离开你这儿。”江华的脸孔忽然抽搐起来,好像每吐一个字都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轻轻坐在椅子上,喘息了一阵又说:“我原打算我们在一起多待些天,可惜我的打算落空了……请把灯捻小点——越小越好。”
道静屏住呼吸捻小了灯。随后轻轻走到江华身边,仔细地向他望着。就着窗外透进来的薄明的月光一看——她惊呆了。只见江华的右肩膀和右臂上有湿漉漉的红红的一大片——这不是鲜血吗?
“你,你受伤啦?”道静的声音又低又慌悚,“怎么啦?叫谁打的?”
“你想,还有什么人!”江华斜着身子靠着一把椅子休息了一会儿,渐渐地他又恢复了从容的常态说,“请你给我一块布,捆一下。”
道静急忙找了一块布要替他捆扎,但他没要她包扎,而用自己的牙齿和左手几下子就包上了右臂的伤口。当他包扎完了,这才叫道静找条布条替他扎紧。立时鲜血又浸湿出来了。
“道静,我很遗憾,没有来得及多和你谈谈工作。”他的声音很低,很弱,“这几天都是谈些闲话,没想到事情变化得这么快。怎么样,你愿做些实际工作吗?”
“当然,可是老江,请你告诉我……”想到一个久已压在心头的问题,道静的心跳得更快了,她抑制住自己,低声地问“请你告诉我——你是共产党员吗?”
“怎么样?”
“我,我——你可以介绍我参加党吗?”
江华坐在椅子上,头紧紧靠在墙上。他闭着眼睛忍过一阵剧烈的痛楚,然后睁开眼盯着道静,苍白的脸上露着微微的笑容:”你会懂得考验这两个字的意思。你从生活里考验了党,考验了革命;可是,革命也要考验你……道静,你要经得起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他轻轻地咳嗽两声,头无力地垂在桌边上。过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看着愣在身边的道静,声音里忽然充满了关切和兄长般的慈爱,“别难过!以后你会有机会参加的。现在,要做点实际的工作。你在学生和同事当中还没有进行过工作,学生家长的工作也还没做,我走后要开始做……现在咱们就来讨论一下怎么做吧。”
黎明前,江华和道静的谈话结束了。他扶着桌沿站起身来望了望窗户纸——东方已经发白。他最后一次低声嘱咐着她:“要大胆,又要细心,要尽量团结教职员。我相信你会做出成绩来的。好,趁着天不亮,我要走了。你把我的提包拿过来,我换件衣裳。”
看见他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看见他镇静地用一只手洗了脸,从容不迫地收拾着东西;道静的心却又慌又乱像滚开的水。
“你真要走?伤口还在流血。”
“不要紧。”江华微笑的嘴唇白得没有血色,“昨夜我们正开着会被县里派来的保卫团包围了。我冲出来时挨了一枪……不过不要紧。现在情况很严重,我要赶快到别处去。”
“你还回来吗?”道静的嘴角浮上希望的苦笑。
“不一定。不过以后我们会有办法联系上的。”
江华又装扮成一个职员模样,拿起帽子。道静替他提着小提包就往外走。
拂晓,寂寥的晨星还在西方的天边闪着最后的微弱的光,城外是一片静寂。他们踏着沾满露珠的青草,在晨曦中走着。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华带着革命任务来到定县,以林道静恋人的身份做掩饰,从事着地下革命工作。
B.林道静对江华的过去和他现在的神秘出没充满好奇,同时也为他的安危深切担忧。
C.事情的变化之快出乎江华的意料,在临别前,江华有意引导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
D.“心里焦虑不安,睡也睡不着”“你还回来吗”,这些话表明林道静竟然爱上了江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情节紧凑又一波三折,将江华的地下革命工作写得惊心动魄,引人人胜。
B.小说善于抓住神态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情,如“惊悸”“惊呆”写出了林道静的震惊。
C.小说通过“我,我——你可以介绍我参加党吗”暗示林道静也将走上革命道路。
D.小说的语言流畅,人物的对话既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又有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8.小说中的江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徒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题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B.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C.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D.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纵横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所使用的谋术都统称为纵横术。
C.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D.翰林,隋朝创立的官名,专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等。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时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喜好喝酒,想当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端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大赦后又受到牵连入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4分)
(2)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4分)
14.李白虽然受到玄宗赏识,但一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前两句生动地表现出词人纵情豪饮的情状,“复”“仿佛”二词表现力强。
B.家童雷鸣似的打鼾声和江流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烘托了词人的心绪。
C.“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景物描写反映了词人心灵的超越,自然地引出后文。
D.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婉约而沉郁的艺术风格。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根据全词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视听结合手法,以辽阔的意境表现诗人登到半山腰时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14年,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们还在讨论4G如何普及;而如今走进乌镇,随时能邂逅5G体验车,看到令人______________的“黑科技”……互联网的发展,可谓________,网络时代,世界保持着“加速度”向前。更快的不仅是网速,而是技术的更新速度、信息的传递速度,乃至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一个电脑病毒,可以迅速感染全世界范围内的电脑;而虚拟货币等,也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经济运行。在这个数字世界,人类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于中国来说,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想象的过程。网民数量全球第一,电子商务总量全球第一,电子支付总额全球第一……中国的“网事”,让世界__________。反过来看,中国可以也应该在世界互联网治理中________,让互联网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更安全、更美丽。
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需求相同。让数字世界真正造福人类,互信、共治可以说是一个根本原则。只有互信,才能让虚拟的网络空间聚合成奔向美好生活的长河;只有共治,才能让互联网有原则,有规则,网络空间才能更清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应接不暇 一泻千里 另眼相看 首当其冲
B.眼花缭乱 一日千里 另眼相看 当仁不让
C.应接不暇 一日千里 侧目而视 当仁不让
D.眼花缭乱 一泻千里 侧目而视 首当其冲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更快的不仅是网速,反而是信息的传递速度,技术的更新速度,乃至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
B.更快的不仅是网速,而且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乃至信息的传递速度,技术的更新速度。
C.更快的不仅是网速,反而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乃至信息的传递速度,技术的更新速度。
D.更快的不仅是网速,而且是信息的传递速度,技术的更新速度,乃至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春秋时代,“优”的职业已经形成,善调笑是其重要特征。“优”大多为侏儒或有其他先天不足之人,王国维就提出“古之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 ① 。大名鼎鼎的优孟身高八尺,在楚王面前扮演孙叔敖而能乱真,不会是身材矮小的侏儒。可见,优人以滑稽善谑为业,( ),像优孟这样身材正常,机智多辩、长于笑谑的人亦可为优。 ② 。优孟在楚庄王面前以“贪吏”“廉吏”对比作歌,表达对孙叔敖所受待遇的不平,产生了很强的讽喻效果。但是, ③ ,虽有不少观众喜闻乐见,却为持正统观念,崇尚高雅的士大夫所不齿。优人活动范围在宫廷之内,与主君关系亲密,在玩弄权谋时得心应手,因此往往作为贤臣的对立面,被看作国政崩坏的原因。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侏儒形象古怪动作滑稽,先天具有调笑优势
B.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侏儒先天具有调笑优势,形象古怪动作滑稽
C.侏儒先天具有调笑优势,形象古怪动作滑稽,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
D.侏儒形象古怪动作滑稽,先天具有调笑优势,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个15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特朗普政府曾将中国华为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应美国当局要求逮捕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并扣押至今。后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2021年9月24日,孟晚舟女士已经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即将回到祖国,并与家人团聚。孟晚舟在发布题为《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长文中写道:“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
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A项“更坚决更彻底更有力”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可见,只是更为丰富,并没有更坚决彻底有力。B项“建安风骨中荒凉高亢的风格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建安风骨的基调是荒凉高亢,这是因为建安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而盛唐并不是。C项“严羽提出并高倡‘盛唐气象’”错误,原文说的是“论‘盛唐气象’最集中的,莫过于严羽的《沧浪诗话》。这一部批评名著,其中心命题就是高倡‘盛唐气象’”可见“盛唐气象”这一概念并不是严羽提出的,只是论述最集中并大力倡导。
2.B(A项“因此安史之乱后的诗歌无法体现出‘盛唐气象’”错误,盛唐气象并不是一天就消失的,说安史之乱后就没有盛唐气象不符合客观实际,另外盛唐之后的诗歌也可以反映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C项“体现了他高倡‘盛唐气象’而轻汉魏诗歌的态度”错误,严羽是通过分析汉魏与盛唐诗歌在“悟”“气象”上的不同之处,来比较汉魏与盛唐诗歌,并没有轻汉魏诗歌。D项“盛唐气象”“进入了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视野”,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盛唐气象’就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并引发了热烈持久的争论”。)
3.D(这是一首宫怨诗,这两句写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感情纤弱卑细,不能体现盛唐气象。)
4.①首先,开篇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并指出盛唐气象是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②其次,比较了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异同。③再次,介绍了《沧浪诗话》中对汉魏与盛唐诗歌的比较,论证了盛唐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④最后,总结了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来收束全文。
5.①研究“盛唐气象”应关注盛唐的时代特征及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②注意盛唐的社会、文化与前代的种种不同特点;③注意盛唐人的价值追求、主体精神、审美取向;④在研究“盛唐气象”时应采用更开阔的研究视野,用认真科学的态度去解决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6.D(这些话不能说明林道静爱上了江华,这是对同志的正常担忧。)
7.A(小说的情节平缓,对江华的地下革命工作也没有写得“惊心动魄”。)
8.①意志坚定,受伤后自己包扎伤口,不哼一声,更不动摇革命信念。②果决勇敢,身份暴露后,说走就走,不拖泥带水。③深沉稳重,处理事情沉着冷静,从容不迫。
9.①为林道静送别江华营造了安静的气氛,也写出了两人临别前内心的平静。②“微弱的光”具有象征意义,寓意未来是光明的。③“城外是一片静寂”,他们在“在晨曦中走着”,这样的留白含蓄隽永,留有想象的空间。
10.D(正确的断句为: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11.D(“隋朝创立的官名”错,翰林是唐朝创立的官名。)
12.C(“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错。原文是“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13.(1)(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李白奏上一篇赋颂。(2)(李白)曾经乘着月色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舟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14.①李白喝醉酒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得罪高力士。②高力士自觉受到侮辱,挑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
③杨贵妃阻止唐玄宗给李白官职。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迫迁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选回来,客居在巴西。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用来给他命名。李白十岁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不应举。苏颋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对他感到奇异,说:“这人天才英特,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就可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他喜欢纵横家那一套术数,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后来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装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每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友好。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文章,感慨惊叹道:“你,是天上谪居世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李白于是奏上一篇赋颂。玄宗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饮酒之徒醉于市上。玄宗坐在沈香子亭里,突然之间心内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的人用水洒他脸,酒稍醒,他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款待他。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李白自知不为皇上亲近的人所容忍,更加傲慢并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他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赐给金帛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乘月色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他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人一样。安禄山造反,李白辗转往来于宿松、匡庐之间,永王李璘征用他为幕府僚佐。永王李璘起兵,李白逃回彭泽;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到郭子仪,认为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犯法,李白出面解救郭子仪使其免受处罚。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前往河南,路过寻阳,释放他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李白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而李白已去世,终年六十多岁。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爱谢家青山,想在这里终老。到他死后,就埋葬在山的东麓。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装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15.D(“婉约而沉郁的艺术风格”错,反映了他豪放而飘逸的艺术风格。
16.①历尽宦海浮沉的迷茫和孤寂。②无法解脱而又力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③对世俗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潇洒如仙的旷达胸襟。
17.(1)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2)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3)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18.B[“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一日千里”比喻进展极快。“一泻千里”形容文笔奔放、流畅。“侧目而视”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另眼相看”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19.D(第一考虑关联词的搭配“不仅……而且……”;第二考虑三个分句之间的递进关系。
20.①将聚合起来的虚拟网络空间比作是奔向美好生活的长河;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坚守互信这一原则给网络空间带来的好处,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1.D(后文要与“像优孟这样身材正常,机智多辩,长于笑谑的人亦可为优”连贯,显然要把“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放在最后,“并非只有”与“像……的人亦可”形成呼应,排除A、B两项。同时,为了与上文“以滑稽善谑为业”相衔接,应该把“侏儒形象古怪动作滑稽”放在前面,语意衔接更为紧密:从逻辑上讲,侏儒的“调笑优势”也与其形象有关,因此应先说形象特点,排除C项。
22.①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②歌舞是优人的必要技能③优人的滑稽表演往往庸俗粗陋
23.【写作指导】“中国政府不懈努力”“中国红”体现了国家的强大力量,正因为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家力量日益强大,才有了孟晚舟决不妥协的勇气,并有了孟晚舟最终回国的结果。国家强大或许会招来更多麻烦,但只有国家强大才能让个人更有尊严地面对这些麻烦。考生应围绕“国家力量”“个人与国家的联系”
展开立意。
【参考立意】①国家有力量,青年有希望,用志气,骨气迎接挑战;②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尊严,树高千尺不忘根本:③珍惜荣耀,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