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两天阅卷工作终于尘埃落定,回顾两天以来的阅卷工作,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现根据阅卷小组长的总结整理如下:
注:因1—12题,14、17题都属于客观题,电脑阅卷,不在总结之列,现只说主观题。
第13题,翻译句子。第(1)小题,翻译“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得分点,能准确翻译“谤讥、市朝、闻”,句意正确通顺。总体情况,平均得分将近2分。失分主要在学生不能准确翻译“谤讥、市朝”,“闻”正确率高,只有极少数学生丢分。对于文言文翻译,学生没太注意重点实词的翻译落实。其中也有小部分翻译好,得了满分。
翻译第(2)题:翻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重点字词:闻、贱、贵。考卷出现的问题:空白,只翻译前半截,贱、贵没有翻译成动词或者意动用法,抄错别字:诸候、残,不清楚词性(低贱人、贫贱人、贵重马、珍重马、宝贵马),翻译时意译漏掉得分点:大王认为马比人重要,大王的马比人贵重,大王不喜欢人喜欢马,大王讨厌人爱马,大王糟蹋人贵重马,大王轻人重马(这个给了分的)……其他搞笑答案略过无数。
思考及应对策略: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应该是积累重点实词意义和虚词用法,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应该强调字字对应的翻译,单音节翻译成双音节词,调整语序,不影响句子通顺情况下尽量不删减和调整顺序,尤其不要进行创意添加 [捂脸][捂脸][捂脸]。
第16题,默写。昨天已经做了整理,今天大同小异,此处从略。
第18题,小说阅读《儿菜》
第一问联系全文思考,“富贵的心结”是什么?此题解答有两个层面:一是富贵认定是玲儿偷拿了自己枕头下面的钱;另一层面是,碍于情面,始终没戳穿,又未曾放下,心绪难平。试卷的答案就是百分之八十多学生只答出了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没答。
第二问在文中概括两处与“心结”相照应的情节。此问答案共有四处,任意两处,就得全分,完成得较好。但试卷答案中对于题干中“概括”二字落实不够,语言冗长繁复,甚至用省略号……来表达,很不规范。
教学建议
1.加强对于文中重要信息的提炼能力培养。
2.加强语言简洁明了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3.加强语言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
阅读题19小题总结
平均得分两分,第一点动作描写,80%的学生能够答到;第二点,紧张心情大部分同学能答到,有部分同学答错了因为什么而产生的紧张心情,有的说是怕别人吃了他的东西;第三点,对菜丝的喜爱,90%的同学能够答到;第四点,相照应作铺垫,也有30%的同学能答到,但是对什么做铺垫的阐述几乎都是错的。还有70%的同学把这道题答成了母亲对我的爱。
阅读题20题总结
题目:小说围绕“儿菜”讲述我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在“儿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一)学生答题情况概述:
1.读题错误:本题要求分析情感,相当一部分考生答成“故事”。
2.答题错误:答儿菜的作用、效果的为数众多。
3.答题不全:参考答案给出了四个答案,还包含言之成理即可,答出两点就行。学生只答某一点、只答情感不分析的较多。
4.答题不准,用语不规范,要点不能条分缕析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精准读题,明确答题对象、范围、内容、方法。
2.情感类题目是最常见考点之一,教师应该做重点阅读教学。情感基本上附着在三个方面。首先情感总是与人物密切关联,此题分析方向可着眼于文中四个人物关系,从而提炼出亲情(母女、父女、子女对父母)、友情(同学情)、爱情(父母)三个方面若干情感。其次人物对具体事物的情感,如:我对儿菜的喜爱。还有人物对抽象事物的情感,如: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三)阅卷概括
1.任务:8人阅卷。最多1800 ,最少1200 。
2.效率分析。总体情况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试题看起来简单,学生容易回答,空白卷少;一些学生举唯恐不能尽,大多数四行都写满,甚至有写出9行来的(此时阅卷老师欲哭无泪);答题文字多是造成阅卷速度慢的主要原因。第二是阅卷老师年龄偏大,反应慢是客观事实。第三是众所周知的,网络比较人性化,为避免疲劳过度网络会不时降速或者停摆。第四是小组长睡了会午觉,对组员可能有影响。(小组长阅卷数是1777份)
(四)阅卷反思
1.答案越少,速度越快。出题可以考虑一下避免“答案可以丰富多彩”的情况。
2.作为小组长对老师们催促不够(此时一个地主的监工形象浮现在我脑海。不喜勿喷哈)
3.说严肃的事。中考阅卷是严肃的事情,欲速则不达,一味追求速度不可取。
第21题总结,名著填空。得满分的多,得零分的也不少。作者国籍、体例不清楚。海伦彭斯和海伦凯勒混淆。罗切斯特的名字很多都是记个大概。建议:名著要实实在在拿时间阅读,细读,精读。
第23题,作文阅卷情况小结:
1.卷面脏乱,甚至看不清;2.字数未到最低字数线;3.抄袭阅读文段。4.文不对题;5.抒发负面情绪。
教学建议:重书写,讲真故事,抒真情感,议论有观点,用经典涵养文气是关键;不背范文,不用死套路,不显摆词藻名句,慎用文言诗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