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江夏、黄陂三区的期中联考,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命题隐含一种自下而上的统一的关切:无论是主观认知层面的“自我设限”,还是情感体验层面的“被治愈”和“情感的涟漪”,所有命题均瞄准了人的心灵深处。这样的命题,要求我们的同学转身向内,自我发掘,只有真正进入心灵深处,才能有话可说,说得漂亮。
NO.1 三区期中·九(上)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
“这个我不懂哎,还是算了吧……”“我感觉自己不是××的料,就不瞎掺和了……”
工作中也会经常听到有人说:
“这件事我怎么可能做好?以前从来没有负责过这类工作……”“这件事好难啊,老板怕不是在为难我……”“三天就要搞定,时间好紧啊,我肯定无法按时完成……”
以上这些言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表达各有不同,但是都指向了4个字:自我设限。真正让大多数人在成功路上止步的,让他错过更好的自己的,不是能力,也不是环境,而是自我设限。当我们试着去打破自我设限的时候,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打破自我设限,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题难点有三,需谨慎对待。
第一难在,要想恰当支撑“打破自我设限”,先要交代清楚“自我设限”。学生容易上来就写如何“打破”的过程及结果,却忘记说明“自我设限”之“限”为何物。
第二难在,学生容易混淆“限制”与“自我设限”。二者看起来泾渭分明,写起来却很容易混同。“自我设限”实质上是一种主观认知层面的心理,而非客观现实层面的事实。
试举一例:如果你写一个人如何想尽办法克服了经验欠缺、能力不足的问题最终获得成功,这是错的;正确的写法应是,写这个人自认为缺乏经验、能力不足,因而不敢有所行动,后来他因为某种原因(角度不限)鼓起了勇气进行尝试,结果发现自己完全能够解决问题。前者写的是突破“限制”,后者写的事打破“自我限制”。
第三难在,如何讲透事理——为什么打破自我设限能够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才能打破自我设限?虽然这是每一个题目都要思考的问题,但本题的难点在于,如果要从“为什么”的角度写,似乎问题的所有症结就在于“自我设限”,一旦“打破”,前方就一片坦途了,这时候若要分析“打破自我设限”的价值意义,很容易无话可说;对比之下,从“怎么做”的角度谈“如何打破自我设限”,反而比较容易有话可谈。
下面是官方标答所拟的角度,谨供参考:
总的来说,本题命题质量很不错,值得一练。
NO.2 三区期中·八(上)
承天寺的一轮明月治愈了失意的苏轼,温柔的莎莉文老师治愈了残缺的海伦·凯勒,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治愈了悲伤的宗璞。亲爱的你,是否也有被治愈的经历?可能是一次期待的旅行,一句暖心的话,一本有趣的书……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以“xxx 治愈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对甫入八年级的同学而言,本题的难点有二:
第一在于,“治愈”一词要求我们必须从心理感受的变化这一层面支撑题意,不少同学习惯了单纯的情节叙事,觉得讲故事有话可说,而一旦到了心理描写上,瞬间就变得词穷。
第二在于,横线上所填之物,何以能够治愈一个人?讲清道理要比心理描写的难度更上一层。
NO.3 三区期中·七(上)
进入中学已两月有余,有结识新老师新同学的欣喜,有受到批评、与同学闹矛盾的烦恼,有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兴奋,有背负父母期待更优的压力……面对这些情感的涟漪,你有些怎样的感悟呢?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以“初中生活的 xxx”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本题同上,对七年级的同学而言,要想写好“情感的涟漪”,本就不容易,还要写出从中获得感悟,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好在,七年级的题目中,所谓“情感的涟漪”并不涉及前后的变化,学生找好切入点,选择一点以突破,完全可以很好地完成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