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C
A项第一段“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让所有人”,B项第二段后两行,原文“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选项把“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与后文的“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的“欲望”混为一谈,D项因果颠倒,第一段最后一句“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2.A 这里不是总分式,而是先提出现象,再分说,最后点明主旨。
3.B B项“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错误,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亦属常人能力所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D D项中“运用心理描写手法”错误,原文中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而是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来塑造父亲形象的。
5.①面对异乡的雪,“我”的意识常常会一跳而过,视野中浮现出另一场远方的雪,点明作者现在的生存现状,引出对故乡的雪和父亲的回忆。②与“故乡的雪”形成对比,说明故乡的雪在作者心中与异乡的雪不同,其他的雪只是雪,而故乡的雪有着更为深邃的含义。
6.①文中对父亲的回忆主要和写字有关,而写字、送春联等都与下雪有关,同时父亲也非常喜欢雪。②以“落在故土的雪”为题,表明在作者心中,雪、故乡和父亲是紧密相连的。③这样的题目也更方便作者抒发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7.D D项中“在顾先生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举行一个小型的座谈会”错误。原文中是“顾先生,你即使借我一个胆,我也不敢开研讨会。”后来是“架不住他的反复劝说,我同意开一个小范围的答谢会”,最终“时任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也得到了消息,说要来参加。我没有退路了,只好临时借餐馆的一个会客室,在饭前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
8.B、C A项中不是称顾先生,而是泛指的“先生”。原文“‘先生’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崇高的,不怒自威。在路上遇到,像我们这些小女生,无论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得迅速回到学子的位置,躬身而立,向先生问好。”D项中“作者也因之成为知名作家”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E项中“多次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顾先生是自己永远的‘先生’”错误,由末段可知,作者想说却并没有说出来。
9.①他比作者大五岁,作者由衷地称他为“顾先生”。②他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具有民国范儿。③他品德高尚,有文化人的坚守、担当和社会责任心。④他多次肯定、鼓励和帮助作者进行文学创作,对作者影响深远。(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文言文阅读
10.C
11.C C项“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12.D A项“学业突出和谦恭守礼”无中生有,这也不是朱熹传道嫁女的原因,B项“开仓济民”不合原文,原文是“粜米”,意为“卖米”。“抗洪”也不恰当,只是因为安庆城坚固没受洪害而已,C项“发展宗教事务”有误。
13.(1)于是黄干奏请朝延修筑安庆城池(或城墙)来为作战与防守作准备。他没有等到朝延回复,当天就动工兴建。
(2)百姓都感激黄干,互相对对方说“不被敌寇摧残,不被洪水淹没,让你活下来的是黄老父啊。”
参考译文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黄干的父亲去世后,黄干去见清江县刘清之,刘清之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说:“你是将来会成大器的人,现时的学问并不适合于你。”因此,令他去朱熹门下受业。黄干家法严格,于是把这个话告诉他的母亲,当天就去了朱熹那里。当时正下大雪,到了后,朱熹因有其他的事而外出,黄干因此而留宿在客栈,睡觉起床都在一榻之上,不解衣而卧有两个月,朱熹才回来。黄干自从见到朱熹后,晚上不设置床榻,不解衣带,稍疲倦就微坐片刻,一靠坐有时就到了早晨。朱熹告诉别人说“:黄直卿意志坚定,思想苦心积虑,与他相处,甚为有益。”后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宋宁宗即位之际,朱熹命黄干奉表上奏,补任将仕郎。服母丧期间,很多学者跟随他一起讲学于他母亲的墓旁。病重之际,朱熹把制服及所写的书授给黄干,手书诀别语说:“我的学术思想就托付在这里,我没有遗憾了。”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举荐他担任临川县令,当年天旱,他劝粜捕蝗极其用力。改任新淦知县,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的政绩,都很高兴,不出令而政教行。黄干所到之地重视兴办学校,优先教化。在汉阳军任职时,即在郡邑治所凤栖山修建学校,立馆收教四方之学士,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四先生的祠庙。后因病请求祠官,主管武夷冲佑观。
不久,黄干起任为安庆府知府,到任的时候,金人攻破光山县,而沿边地区多有敌兵入侵之报警。安庆离光山县不远,民众的情绪因此震惊、恐惧。于是请求朝廷,修筑安庆城池来为作战和防守做准备,没有等到回复,即日动工兴建。城池修建完工的时候,恰逢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断。有一上百岁的老婆婆,二个儿子抬着她,许多孙子跟随她,到府衙致谢。黄干用礼仪接待她,命摆酒招待她,又拿出金帛酬劳她。老婆婆说:“老妇之来致谢,是为了一郡的生灵百姓来感谢知府,知府的赏赐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没有接受就离开了。后二年,金人攻破黄州沙窝各个关隘,淮东、淮西都因此震惊,唯独安庆凭依城墙之险安然如故。接着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巨大的洪暴席卷而来,城邑屹立无虑。舒地一带的百姓都非常感激他,相互称道他说:“没有受到金寇的残暴掳掠,没有淹没于滔滔的洪水,挽救了我们的生命的人是黄父母官。”
后来,众多僚臣一起排挤他。黄干于是回归乡里,学生日益增加,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来投他的,编辑礼仪,著写书籍,每天没有闲暇,晚上与他们讲论经典,论说理义,勤勉不倦,借邻寺为住地,朝夕往来,质疑问难请求教益像朱熹讲学的时候一样。死了几年以后,因为门人请求赐谥,又特地赠赐他为朝奉郎,赐谥“文肃”。
五.古代诗歌阅读
14.C、D
C项,“写女子对男女姻缘期待而不得的惆怅”错,应为写女子的思乡之情;D项,“闲愁”错,这里主要是为了突出心中对家乡的亲人犹眷念。
15.①.意境凄清朦胧。或暮色凄凉,或月夜清冷。
②.抒情含蓄婉约。借“徙倚”“伫立”暗示情感,借“露葵”“淇水”含蓄点出情感,借“独”“空”等渲染情感,借“明月”衬托情感。
③.情感哀怨绵长。全诗情调温婉舒缓,无激切之语,将孤寂、思乡之情抒发得绸缪淋漓,韵味悠长。
赏析:
起句“挟瑟丛台下”,是说一位女子带着叫做瑟的乐器来到丛台的下边。按《汉书·高后纪》云:“高后元年,赵王宫丛台灾。”颜师古注:“连丛非一,故名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台在今河北邯郸市东北,汉时台下当有宫室。“挟瑟”恐有一典故,然不知最早的出处何在。与沈约同时或稍后的北齐诗人魏收也写过一首《挟瑟歌》,词曰:“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筋下成行。”或许能作一佐证。假定是同咏一个故事,那么诗中主人翁便是一个红妆少女,金鞍白马把她带进丛台小苑,心中悲伤,流泪不止。诗中既云“徙倚”,言其低徊彷徨;又云“戚戚”,言其忧愁痛苦,其意与《挟瑟歌》中的“玉筋(泪水)下成行”相仿佛。如果此说能够成立,就便于理解这首诗了。
自“露葵”以下,诗人不从挟瑟进宫写到君前弹瑟,而集中笔力专写女子的惆怅情怀。露葵为葵之别名,俗称滑菜。《本草》载:“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淇水,古为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北部,其地距河北邯郸的丛台不很远。“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都是女子想象之辞。她昨天伫立到日暮,悲悲戚戚地熬过一夜,第二天早上看到日出露解,遂想到家中园子里的露葵也该采摘了;但是遥隔淇水,她还没有冲破重重险阻回到家中,其内心之痛苦可知。此说亦有所据,《诗经·卫风·氓》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朱熹集传:“言桑之黄落,以比己之容色凋谢。遂言自我往之尔家,而值尔之贫,于是见弃,复乘车而渡水以归。”沈约此诗题作古意,当也有取于《诗经》,虽未全部搬用,但“淇水未沾裳”一句,系从《诗经》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化来。他的意思是说女子身入丛台,不能渡过淇水以归家,独处曲房,寂寞凄凉,遂有“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之感。综上所述,可见所写女子当出身于农村,且家住淇水的另一边。她在家时曾经从事采摘露葵之类的劳动。到了丛台以后,虽得享受奢华的生活,但心中对家乡的亲人犹眷念不已。因此,她夜里盖着锦衾,不感到温暖;白天穿着罗衣,也不觉得芳香。诗人虽写前代故事,然亦有感而发。因为以金陵为都城的南朝帝王,大都过着纸醉金迷、征歌逐舞的生活。他们的宫廷养有歌儿舞女,大都来自农村。此诗虽写古代的北方,实际上是借这面镜子,反映当时的现实,寄寓对下层妇女的同情。
结尾二句,纯系抒情。时间又到了深夜,女子空房独处,只见一轮明月高挂中天。这明月不仅在丛台可以见到,在她的家乡也能见到。“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愁人当此,不能不惹起乡思。然而明月可望,家乡难归,于是她不由得叹息:“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她内心深处隐藏着无限痛楚,连人们都无法理解,那天空的明月更不能知道。诗末以问句作结,那女子的一腔怨情似乎仍在空中回荡,悠悠不尽,发人遐想。
沈约是梁代著名的声律学家。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验之于此诗,他似乎在身体力行。就字面而言,那碧绿的露葵,清澈的淇水,华丽的锦衾,芳香的罗衣,实是“五色相宣”。就音律而言,它押的是平声阳韵,声调铿锵,韵律和谐;而当中“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两联,对偶工整,低昂互节。这又是“八音协畅”。经过沈约揭示了声律的秘密以后,再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努力,在中国诗坛上终于涌现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近体律绝。回顾他在这些诗里的艺术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六.名篇名句默写
16.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忧伤以终老
七.语言运用
17.B
①权宜之计,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②临危授命,指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此处应用“临危受命”
③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④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 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⑤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的意思。
⑥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18. C A项搭配不当,“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并列短语搭配不当; B项语序不当,“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与“文字的清秀、语言的朴素”的顺序应当颠倒;D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互相矛盾。
19. C A 项中“借重”是指借别人的权势、名望为己谋利;B项“府上” 是指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 D项中“恭候”是个敬辞,恭敬地等候。
20.想象合理,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字数符合要求
21.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②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