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一模试卷(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2024)

九年级下册语文一模试卷(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2024)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1 06:43:35

2024年九年级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建筑是书写在大地上的文字,是凝固的历史。某学校组织了“探寻建筑之美,争做大国栋梁”的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活动一·经典建筑书华夏】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繁多,汇聚成中华民族一张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下面是同学们总结的四则材料。

【材料一】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最高典范。它 (jīn bì huī huáng) A , 气势磅礴,极为壮观! 它的美不仅在规划、布局、造型、着色中,更在高低错落、疏密协调、宽窄相间、光影变幻里,也植根在博大深厚的文化血脉里。

【材料二】 苏州古典园林文化意蕴深厚。设计者们[甲],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比较有限的空间内布局亭台轩榭,(diǎn zhuì) B 假山池沼;(zhēn zhuó) C 门窗雕漆,以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材料三】 “满容里囤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劳动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驻、或需洞而居,[乙],顺势而为。无需冗杂的雕琢和文饰,窑洞沉淀看粗拙质朴的黄土地最深层的厚重与大气。

【材料四】,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丽江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外拙内秀的瓦屋楼房,精美吉祥的雕花木格门,远离尘世喧嚣,即使人(jìngml) D 、怀想、动情的古城是[丙] 的“世外桃源”。

1.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的写法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难镂(lòu) 金蹙辉煌 B. 冗(rǒng) 杂 点缀

C. 扭拙(zhuó) 斟酌 D. 喧嚣 (xiāo) 静谧

2、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处心积虑 随机应变 当之无愧 B. 殚精竭虑 随机应变 名副其实

C. 处心积虑 因地制宜 当之无愧 D. 殚精竭虑 因地制宜 名副其实

3、小文同学在撰写关于中国古建筑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发言稿时,老师指出文中有多处语病,下列句子不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 ) (3 分)

A. 科技手段虽然不能解决古建筑保护方面的所有问题,但却是古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延年益寿的重要支撑。

B、 “微钻阻力仪”只需在木头上打几个小孔,就可以检测到木头内部是否出现了空心,进而对其进行修缮。

C.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VR全景拍摄和BIM逆向建提”等技术、把古建筑保护变成了一件科技感想相的事。

D. 采用科学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既关乎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关乎我国文化的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活动二·雕梁画栋寓吉样】

4. 你所在的小组阅读了以上四则材料,欣赏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的形式,做了如下探究:

小文:这四种建筑形式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地区。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形式不一、各具情态的传统建筑。

小语:故宫和苏州园林,一个是皇家宫殿,一个是私人园林,在功用上不同,因此风格也不同。

小言:陕北窑洞和丽江古城虽都是民居,但因为地貌不同、地域不同,也有着各自的鲜明特征。

我:我发现这些建筑在不同中也有着相同之处, (要求:请将发言补充完整,可就其中两种建筑形式探究,也可找出四种建筑形式的共同之处)(3 分)

5. 你所在的小组对建筑物的装饰图案很感兴趣,整理了以下文字。

匠人们运用胜刻、彩绘等方式,把吉祥图案融入建筑装饰,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图案多用谐音梗,如“花瓶中插麦穗”谐音“岁岁平安”, “公鸡配鸡冠花”谐音“官上加官”。蝙蝠的形象在古建筑中随处可见,因为“蝙蝠”谐音“福”。象征也是常用手法,如“龙”一般代表“皇权”,“牡丹加寿桃”寓意“富贵长寿”……多种形象组合在一起,可以综合表现出更多内涵,为古建筑增添了无限魅力。

姐姐结婚时,小语妈妈送给她一副装饰图(见图一),并说道:‘‘喜鹊’谐音’喜’,送一副装饰图给爷爷,并说几句吉祥话。请你帮她完成。(可从A、B、C三幅图中任选一幅)(4 分)

我选择图案 ,吉祥话:

二、(36分)

(一) 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21分)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富弼知青州,河朔大水,民流就食①。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②,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③。官吏自前资④、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遗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

——《宋史·富弼传》节选

注:①就食:要饭、讨饭。②官廪:官家仓库,③薪水:柴和水,借指生活必需品。④前资:已去职的官吏。

【乙】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①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②而食;臣非不自措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③之时也。

——《后出师表》节选

【注释】①推:助词。②并日:两天合作一天。③进趋: 快速前进。

6. 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

A. “弼功所部民出秉”中的“粟”,与“五谷” (稻、黍、稷、麦、菽)都是指的粮食。

B. “並以官厚”的“厚”与“县官日有原稍之供”中的“廪”,二者意义是有区别的。

C“得公私声舍十余万区”中“公”,是对平辈或尊长者的敬称,与“足下”意义类似。

D. 《宋史》的体裁是纪传体史书,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首先开创了这一体例。

7. 选出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3 分)

A.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B. 顾王亚不可得偏安于药都 元方入门不顾

C. 以奉先帝之遭意也 以光先帝遭德

D.而议者谓为非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 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两篇选文中富弼和诸葛亮都是敢于担当的人。富弼在河朔大水时,合理安置灾民,解民危困。诸葛亮对蜀汉竭尽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效忠蜀汉。

B.【甲】文中官吏们亲自前往资助块农少食,寄居在此的流民的,富弼都给他们发薪俸。

C.【乙】文中诸葛亮虽说不是为了奉行先主的遗志,但为了维护药国的安全,诸葛亮仍主张出师北伐。

D.【乙】文从节选部分看,当时蜀汉朝廷内部存在着偏安蜀都、反对北伐的势力。

9.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率五日辍遣人/持酒肉饭换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8.率五日/轭逢人持酒内板赖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C.华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校/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D.平五日辍遣人/持酒肉饭焕/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10.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②惟坐而待亡,敦与伐之?

11.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 分)

(二) 诗歌鉴赏(7分)

破阵子

宋·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①登山真率饮,筇杖②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③,廉纤④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⑤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注释】①蜡屐: 屐, 木鞋; 蜡屐, 往木屐上涂蜡以防潮湿。②杖, 古书上记载的一种竹子,常用以制作手杖,即名“筇杖 ”。③犹力:仍然强劲。④廉纤:叠韵联绵词语,用以形容小雨、细雨、⑤菱唱:即变歌,采菱女子所唱的歌谣。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词人以“ 空花” “ 昨梦” 喻指过往的虚无,“ 看破” “ 放轻” 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白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3.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诗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二) 根据原文和语境默写

14. 文人笔下,万物有情。请根据提示将诗句补充完整。(每句1 分,共8 分)

“岱宗夫如何?① ”是杜甫笔下的巍巍泰山:“秋风萧瑟,② ”是曹操胸中的砖砰力量;“③ ,怒云渗淡万里凝”是岑参驻守的苦寒大漠:“君问归期未有期,④ ”是李商隐走过的苦涩羁旅:“⑤ , ”是陶渊明在《坎酒》(共五) 中渴望的归隐生活;“⑥ , ”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画的山间朝暮美景、

三、名著阅读(7分)

学校组织开展“ 经典永流传”活动,号召同学们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15. (1 ) 活动小组首先梳理了几部名著的基本知识,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应内容。(4 分)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了音智深、武松、等众多绿林英雄的形象。体现了 的深刻主题。艾青前期诗歌创作多以“ ”、“太阳”为主要意象,反映国家民族的苦难以及对光明与胜利的渴望,后期作品多写哲理小诗,饱含着容智的哲思。《简·爱》讲述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当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活着时,她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这体现了她 的品格。《 》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展现了他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15. (2) 活动小组从内容、主题、艺术手法等角度,将以下六部名著分成了“ 你觉得哪组的组合最为合理? 请阐明你的理由。(3 分)

A 组:《海底两万里》《西游记》

8 组:《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组:《儒林外史》《骆驼祥子》

四、现代文阅读(31分)

(一) 非连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①里院形成于十九世纪末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因为青岛地势起伏较大,里院顺地势而建,由此形成了不规则的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的附区。设计者继承中国北方传统合院式建筑形式,设计出“里院”这种新式建筑。

里院内部中间有一个大院,四周围合的住房一般是三层左右的木质结构住房。沿街的底压是各类储面,居民白天就在这些店铺里做些小买卖,穿过走廊,上个楼梯。

每个里院都有着吉祥的名字,比如“广兴里” “平康里” “积善里”,敦亲睦邻是里院生活的优良传统。夏季黄昏时,孩子们楼上楼下跑,欢笑声在院落中回荡。曾经居住在里院的老人们说:“以前在外面说谁跟谁是一个大院的,是因为想留下一些真正属于青岛的东西。”.

【材料二】

大鲍岛区域是青岛里院类型最丰富、建筑价值最高的区域,堪称青岛的“里院博物馆”。青岛市区范围内里院建筑共370处,仅大轮乌区域现存里院形制建筑数量就达到了187处。

大鲍岛原为胶州湾的一个小岛:1900年大鲍岛被划定为市区中心区域而得以迅速发展。在此后100多年里,该街区一直是青岛最繁华的路段。可以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大跑岛逐渐走向没落。2022年,青岛市政府展开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三年攻坚行动”,更是成为政府着力担出的“城市会客厅”。街区突出“可迎可玩可夜游”的特色,尝试打造一条“全年昼夜不打烊”的步行街

(摘编自“新浪财经”)

【材料三】

“上街里·逛春天”旅游艺术季开启

3月17 日,2023 青岛市南“上街里·迎春天”旅游艺术季正式启动。这是青岛市市南区融汇时尚资源而打造的最具“街里”艺术气息的旅游艺术主题活动。

据悉,“上街里·追春天”旅游艺术季从3月17日开始,持续至4月2日。通过花、院、秀、实、演、游、迎、展八大板块诠释追春天主题活动,为历史街区集聚人气,让老街里持续焕发新生活力。

未来,青岛市南区将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历史城区焕渐行动,加快潮流业态的引进

和落户,深挖历史域区的文化底蕴,为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清区城市建设贡献市南力量。

(摘编自“中国科技网”)

【材料四】

最近,市南“上街里”活动频频出图,不断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参观

其中,中山路上的巨幅裸眼3D大屏更是火爆全城,晚上八点,备受期待的巨幅裸眼3D大屏正式点亮。天主教堂、回澜阁等城市地标缓缓浮现,航天员从太空投未“爱心”……这种裸眼3D特有的代入感、氛围感,让慕名而未的游客沉浸其中。

据了解,裸眼3D屏是市南区正在打造的“尤影中山路”项目的一部分。待此项目全部完工后,游客漫步在老城区,私人虚拟导游就会上线,提供全程陪伴服务,整座老城区将变身为大型“数字文化主题公园”。

(摘编自“青乌新闻网”)

16.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对“ 里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里院建筑是形成于青岛、融合了中外建筑文化特点的合院式商住两用建筑。

B.里院的外部轮廓是由街道走向和地势决定的.院内每层设置外廓和楼梯联通住户,住户们共同享用一个大院。

C.里院类型丰富,大鲍岛区域现存里院形制建筑有187处,堪称青岛的“里院博物馆”。

D.1900年开始,大鲍岛迅速发展并因此被划定为市区中心区域,之后100多年一直保持着繁华。:

17. 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市南“上街里”活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2023年3月,青岛市市南区举办了具有街里艺术气息的“上街里·逛春天”旅游艺术主题活动。

B.随着大鲍岛等四大区域修缮提升工程的完善,市南区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商品质污区。

C.中山路上的巨幅裸眼30大屏既展现了青岛城市地标,、又出现了深海、太空等现代科技元素。

D.“光影中山路”项目全部完工之后,垫座老城区就会变身为大型“数字文化主题公因”。18. 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简要概括青岛里院获得新生的原因。(6 分)

(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三秦思语

陈风波

1

“到壶口看瀑布去”,儿时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到壶口看瀑布。

前几日,从延安回西安的路上,几名同学不约而同地想绕道去壶口看瀑布,便欣然前往。

“黄河,梦中的壶口瀑布。”汽车还行驶在黄河岸边高高的山梁,远远的,就看见壶口两岸黑压压的人群。下了车,一溜小跑奔向壶口,才算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人山人海:无论是黄河对岸的山西,还是我们这边的陕西,把壶口围得水泄不通,只闻轰隆咆扑的污布声,看不到飞流直下的瀑布影。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挤到瀑布边上的缆绳处,满眼都是争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人。看吧:

有的举着双手大声高吸,有的做出卖萌模样,有的三五个一起合影,还有的恋人拿着手机自拍杆秀恩爱。侧耳听:有的说,还有完没完,照顾一下别人行不行; 有的说,能不能快点,我们还去黄帝陵呢,太阳落山到那儿就照不了相了; 还有的说,我们开车十几个小时,就为能在壶口照张相,照顾一下行吗? ……

苦等了近半个小时,我也没和壶口瀑布合上一张影。无奈中一扭头,见一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者,手扶揽绳全神贯注地盯着奔流远去的黄河,吵吵嚷嚷的“照相大战”与他没有丝毫关系。

“没有和壶口瀑布照上扭?”·见我看他,老者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我礼貌地问:“您为什么不去照相?”他说:“能留住美丽风景的,不是相机拍照,而是心灵感悟,把最美的风景,留在灵魂深处。”

老者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五前、战胜一切的精神象征,美丽的风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领悟民族精神。”

扭过脸。看看争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者,回过头,.再看看眼前凝望着黄河沉思的老者,一瞬间,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2

初中时,.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毛泽东那篇《为人民服务》,至今还能倒背如流。也正是从那时起,脑海里刻下一个不朽的名字———张思德。

没想到20多年后,我来到毛主席当年给张思德开追悼会的革命圣地延安。站在庄严肃穆的张思德嘉碑前。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

凝望着慕碑上那张年轻乐观的脸庞和全光闪闪的“张思德”三个大字,方千思绪随风飘远。沿着岁月的足迹,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挥舞着那双指点江山的大手,听到他揉着浓重而经拼有力的湘音,讲述着一个不朽的名字——张思德。

墓碑后面的山梁上,漫山遍野的红花槐迎风怒放,红艳艳的花海就像这个年轻生命的热血在燃烧:放眼远眺,宝塔山上那座曾指引中华民族前行的千年古塔,依然巍峨矗立,闪烁着“为人民服务”的万丈光芒:俯首望去,滚滚奔流的延河水,承载着与张思德名字一样不朽的精神,滔滔东去、一往无前……

有人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我也想说:“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地活着; 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

利已是人的本能,利人更是人的本性。我们不是圣人,皆是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一个年轻的逝者,用生命启迪我们活着的人: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为谁活着?怎样活着?

3

朝阳从八百里秦川爬上来,吐出万丈全色的阳光,亲吻着古老而又年轻的长安址安。

周末的清晨,漫步在大雁塔广场,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浓郁的中华文明的气息,焕发着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身后,那座饱经岁月洗礼而依然高大雄伟的千年古塔——大雁塔,向人们诉说着大唐盛世的一个个故事;面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手持禅让,执佛礼。炯炯有神的目光遥望着远方,仿佛在讲述着西天取经路上艰辛的美丽的传说。

驻足于玄奘法师雕像前,思堵万千,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画面在脑海里闪现。面对妖魔鬼怪的威胁,他毫不畏惧; 面对王权富贵的诱惑,他毫不动摇; 面对儿女情长,他痴心不改:面对艰难险阻,他一往无前。春秋冬夏,风雨兼程,披荆斩棘,两肩霜花 一沉向西,取得真经。

面对眼前的玄奘法师,一个大大的问号从内心深处跳出来,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强大的前行力量?

默默凝思,许久,我懂了:信仰和信念,是玄奘法师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才会朝着一个方向,沿着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会有专之意———专心凝神,专心致志:才会有深之意————沉浸其中,深钻细研; 才会有勇之逐——路平坎坷,勇攀高峰。

行走在路上,心中有魂,坚定前进的方向; 脚下有根,迈出坚实的步伐; 头顶有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非此,而不能远行。

(节选自《散文百家》,有改动)

【注释】张思德:(1915- 1944)四川仪陇人。1933 年参加红军, 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 年9 月5 日,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为了纪念他。毛泽东写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

19.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文段1中老者所说的“美丽的风景”和“最美的风景”都是指黄河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作者流泪的原因是对壶口瀑布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敬仰和感动。

B.作者用大量笔墨叙写拍照的游客,交代作者无法与壶口瀑布合影的原因,为偶遇老者做铺垫; 与老者作对比,反映了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文段2'中“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的言外之意是为了表现张思德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精神的伟大。

D.文段3在议论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一事时大量运用排比句,洋溢着对玄奘法师的赞美、对信仰和信念力量的笃定,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

20. 揣摩下面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3 分)

仿佛在讲述着西天取经路上艰辛而美丽的传说。(既然是“艰辛”的,为什么又说是“美丽”的?)

21. 结尾句中的“ 此”指什么? 其中的“ 远行”寓意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7 分)

22. 本文已被校刊“精神的力量”专栏选用。请你再推荐一篇学过的课文给该专栏,并说明理由。(6 分)

五、(50分)

23. 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一段珍贵的旅程。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生逢盛世,应该确立正确的青春方向勇敢坚定地去实现人生理想。

请以《朝向佳处,放步去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或思考;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字数不少于700 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