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198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8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198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1 01:36:59

一、基础题(36分)

1、下列成语中汉字和拼音全对的一组是【 】

①面面相觑miàn miàn xiāng qù

②汗牛充栋hàn níu chòng dòng

③明察秋毫míng chá qiū háo

④游刃有余yóu rēn yǒu yú

⑤藕断丝连ǒu dùan sī lián

⑥万籁无声wàn lài wú shēng

⑦垂拱而制chuí gōng ér zhì

⑧弥天大谎mí tiān dà huǎng

A.①②⑤ B.③④⑧ C.④⑥⑦ D.①⑥⑧

2、下面三段文字,括号里是作者自己的修改。读后回答问题。

●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胳膊疼腰酸」……(划线处改为“腰酸胳膊疼”)

●(天山)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划线处改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划线的字分别改为“陌生”“新鲜”)

这样修改的的好处是(从A—D项中选择):

A前后照应  B生动  C合乎习惯  D明确

1.胳膊疼腰酸——腰酸胳膊疼   【答】[  ]

2.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答】[  ]

3.新(的先生)——陌生(的先生) 【答】[  ]

4.新(的讲义)——新鲜(的讲义) 【答】[   ]

3、分析下面复句的结构层次。

①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②但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③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④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⑤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⑥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甲)只用(乙)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丙)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丁)。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较比细微,又较比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1.空格(甲)和(乙)中恰当的词语是【 】(2分)

A.密密麻麻、少数几笔 B.疏疏朗朗、少数几笔

C.疏疏朗朗、繁复笔画 D.密密麻麻、繁复笔画

2.空格(丙)中最恰当的标点是【 】(2分)

A.。   B.: C—— D.,

3.空格(丁)恰当的词语是【 】(2分)

A.磨损 B.剥蚀 C.剥落 D.绽裂

4..从全篇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 】(2分)

A.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

B.点蓝、烧蓝和打磨

C.景泰蓝的特殊工艺过程

D.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

5、《九章算术》上有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根据该题所作的图,正确的一副是【 】

6、下面六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③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⑤璧有瑕,请指示王。

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⑥

7、.《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课文《六国论》《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原因的一句话。(4分)

《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文言文的标点有三处遗漏、四处错误,请补出和改正。

补出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标点  

改正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

注意:位置栏中应填入阿拉伯数字;“字”后的横线上应填入“前”、“后”什么标点前、后。

9、说话时重音不同,意思的侧重点往往也不同。参照例句,在有关的词语下红字,使括号内外的句意相吻合。

(例)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a.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b.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

10、说话时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参照例句,用“/”标出句中该停顿的地方,使句子的意思与括号里的提示相符(每句只能有一次停顿)。

(例)(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没有把握)

a.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个人都得说)

b.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人说)

11、有的话如果孤立起来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放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就明确了。参照例句,在句前或句后的横线上加些话,使原句的意思变明确。

(例)        我要炒肉丝你把油拿来

你要粉蒸肉我要炒肉丝        

a.__________________开刀的是他父亲

b.开刀的是他父亲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方括号中古人的注解),回答问题。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 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①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②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桀之国,左天门③之阴,而右天溪④之阳,庐、 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注:吴起列传有,小异。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右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之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魏人,曾为魏将,屡建战功,魏文侯任作为西河守。文侯死,遭人陷害,逃奔楚国。不久任楚令尹,辅佐悼王实行变法。他严明法令,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悼王死,为旧贵族杀害。②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③天门:山名。④天溪:水名。

1.下面一句话中“重”字的正确读音和解释是【 】(1分)

是重危也。

(A)zhòng重大的 (B)chóng重复

(C)zhòng更加   (D)chóng重新

以下两题,例句中加红的字和题目中带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2.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 】(2分)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D)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3.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2分)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D)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4.“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 】(2分)

(A)然而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B)然而却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说明魏国政治不好。

(C)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D)然而却能够兼并那些地方,说明魏国的政治不好。

5.本文中夏桀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 】(2分)

A.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南。

B.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北。

C.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南。

D.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北。

6.古注中所引史迁、扬雄的观点和注者自己的观点正确的理解是【 】(4分)

A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史迁的意见。

B史迁肯定吴起之言,还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扬雄的意见。

C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只是程度和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D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表述方式不同而程度并无差异。

7.根据古注,可以知道原文中吴起的这些话又见于哪一部古书?(2分)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论文(略有改动),读后回答问题。

在朱先生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中,新诗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朱先生在考察中国新诗的诞生历史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启蒙时期的新诗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密切联系:“那时是个解放的时代。解放从思想起头,人人对于一切传统都有意见,都爱议论,作文如此,作诗也如此。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甲)”;(乙)(《新诗杂话?诗与哲理》),它表现了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的血肉联系。朱先生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他并且具体考察了新、旧诗人与人民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和态度,以充分揭示新诗在思想倾向上的现代化特征。他说,“旧诗里原有叙述民间疾苦的诗,……可是新诗人的立场同,不是从上层往下看,是与劳苦的人站在一层而代他们说话”;朱先生以极大热情为这类社会主义倾向的“表现劳苦生活”的诗辩护,指出“有些人不承认这类诗是诗,以为必得表现微妙的情境的才是的”,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新诗杂话?新诗的进步》)。在论述新诗中的“爱国诗”时,他也着重于将新诗人(如闻一多)与传统爱国诗人(如陆游)在国家观念上的不同揭示出来,强调新诗人所表达的国家观念(丙)包括(丁)“超越了社稷和民族”,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这个观念“不必讳言是外来的”(《新诗杂话?爱国诗》);朱先生所强调的依然是新诗思想的现代化。

[注]《新诗杂话》是朱自清先生关于新诗的文集,收有作者1936年至1944年的15篇论著和一篇译文。

1.下面是从 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只填序码)。(4分)

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

②关心大自然

③便阐发自我价值

④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

⑤关心人生

⑥便阐发人道主义

⑦关心被损害的人

⑧便阐发泛神论 [注:泛神论是一种把神融化在自然界中的哲学观点,宣称神即自然界,神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答】属于(甲)的有____________;

属于(乙)的有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共用引号13处(包括(甲)和(乙)中的3处,其中引号注明出处的有3处。下列四项对于文中引号使用情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B.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C.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D.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3.为文中 和 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语气通畅。【 】(2分)

A.既、又  B.不但、而且

C.虽然、但是  D.尽管、却

4.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下列判断全对的一组是【 】(4分)

①文中的“新诗”是“五四”时期的白话诗。

②“讲道理”是“新诗”的一个重要传统。

③朱先生认为,“新诗”是与时代思潮紧密联系的。

④“新诗”叙述了民间疾苦。

⑤文中的“社会主义倾向”指的是新诗表现了“劳苦生活”。

⑥旧爱国诗着眼于国家的“现在”,新爱国诗着眼于国家的“未来”。

A.①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⑥

5.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作者是从几个方面论述的?把每层意思概括成一个句子,每句前用序号标明。(7分)

三、(写作 50分)你的好朋友XX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李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很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业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给他写一封回信。

注意:1.信中如涉及你的母校或你本人的姓名,一律用XX代替。

2.全文不少于600字。

【说明】该试卷由题吧(tbar.cn)基于生成,内容排版略有不同,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试卷word版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