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安徽语文高考试卷作文(2024安徽今年高考语文作文)

2023安徽语文高考试卷作文(2024安徽今年高考语文作文)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0 23:19:11

上海高考作文3到5年大概会有一个大的变化。2011到2015年是上海思辨类作文的形成期;2016到2018年上海思辨类作文从宽泛的价值观道理过渡到具体的生活现象,比如评价、预测、被需要;2020到2022年集中在观点类作文上,进入转型期,2022年发问开始逐渐远离生活;2023年的作文逐渐没有了具体生活、人生意义的因素,而转向抽象思考。题目越来越短,审题越来越容易,但是论证的空间越来越小,不好深入思辨了。2024年作文一改2023年的风格,以“认可度”为话题,没有明显的对立冲突。初读题目,以“认可度”概念的作用价值切入,貌似没有思辨,其实思辨就在考生的认识和思考中。

真题写作一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5年真题回首

纵观近五年上海卷作文试卷,双概念作文题逐步转入无来源无情境的深度思维的命题,材料选编延续了一直以来的材料简洁、设问抽象、蕴含哲理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展现思考层次和价值观。这个命题走向契合新课标的要求: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201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深度解析】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旨在引导考生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从而思考“中国味”的内涵。

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深度解析】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转折”的偶然性,从而思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

2021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深度解析】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旨在引导考生沉寂内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科学思考,探寻真谛。在逻辑思辨的空间里剖析三个关键词“时间”“事物的价值”“认识”内部与外部关系,考生在不断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加深对于社会生活复杂一面的认识,体现命题对于学生思维深度与生活认识水平的考查意图。

202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深度解析】材料第一句话是“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可以这样分析:小时候见闻有限,好奇心盛,因而喜欢发问;长大了阅历渐深,不好再扮天真,已经学会分析问题,需要的是结论。当然,也有少年老成心存鸿鹄之志、老来天真不失赤子之心的情况。其实这句话只是引入,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重点是后一句:“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按照之前的分析思路,不应对“觉得正常”或者“担忧”简单赞同或反对,而要揣测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是在何种情境之下表达这种观点的。

202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深度解析】2023年的好奇心进入了作文的转型期,不单是二元思辨,进入了对问题的终极追问的哲学领域。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限定词给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其实是在追问我们对世界主动探索的动力是什么?好奇心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所有,可以因为你有勇敢精神,可以因为你有肩头心怀的责任,可以因为你的使命和担当,可以因为你的理想和信念,可以因为你想征服这个世界,可以因为你想“品尝”新鲜的光景,可以因为你想获取新的知识和体验,可以因为你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可以因为你想更好地成长,可以因为你想展现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可以因为你要传承传播优秀的文化,等等。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代表着我们主动探索陌生世界的多元需求,都说明驱动我们的是我们心甘情愿甘之如饴去做的原因。考生可以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个人的阅读经历、青春的成长、国家的发展、著名的人物事例等等,联系自身的价值理念,展开言说,贴合青年学生身份,思考全面、深刻、有价值。

上海高考写作部分,一直以来从内容选材、结构布局、语言表现、基础规范四个方面有明确的要求:一要准确把握题意,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选材恰当,内容充实,有独到之处。二要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三要根据交流的需要,合理运用表达方式,语言通顺、准确、得体、生动。四要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其中的“独到之处”就要求考生在进行思辨表达之时既要注意本身观点的深度与锐度,又要兼顾素材选择的准确与新颖。

综上分析,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的三个走向:一是逐渐由“个人叙事”转向“普世价值”,呈现了其命题的深度化与宏观化的趋势。“人”是根本,但一味地向内坍缩则是怯懦,我们需要看到外部世界的广阔。二是由“现象分析”转向“矛盾关系”,考题抛开背景情境,直接从概念与观点的关系入手,考生需要在“选择”之中体现其“纵横交错”的思维网络,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三是由“浅表思辨”转向“高阶思辨”。尤其是近两年的“事物发展进程”与“人主观能动性”,“事物的价值”与“时间的沉淀”之间关系的考察,既是对考生知识、学识、见识的考察,也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验。

2024题目解读:

今年上海卷的作文命题指向,避开了时事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思考“认可度”的价值作用直指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凸显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本次作文无论是在设题的形式还是角度,都比较平稳,在“立德树人”核心原则的指导下,继续保持生活化、思辨性的特点,引导考生“沉寂内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科学思考,探寻真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的精神,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也落实了新课标中关于思辨性写作的规定:“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理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回顾作文材料,仍旧言简意赅:

首先慎重把握文字材料给出的方向:对于生活中人们常用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认可度,你是如何思辨地认识与思考的。认可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公众对某一人、事、物、团体等一段时间内的关注和认可程度。认可度有高低之分,认可度也会随着时间而调整变化。只有抓住了材料中的这一深层关系,才能把握住作文的核心立意。此时此刻,需要考生依托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其次,细读详品作文材料,逐一剖析关键信息。先看“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这个信息提供的思考角度是,认可度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预判、选择事情事物的标准,但认可度也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和角度的概念,它也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观点、行为或个人的接受、赞同或尊重的程度。考生首先要阐述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如果一个事物具有积极的、有价值的特性,那么它往往会得到更高的认可度。例如,一项创新性的科技成果、一个公正无私的行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等,都可能因为其独特的价值而获得广泛的认可。

然后,围绕认可度的作用价值从个人到国家几个层面去展开论述,于个人而言,认可度高可以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个人成长和进步,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从社会与国家的角度来看,认可度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对于维持社会健康发展和推动国家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认可度也是社会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也要思辨论证,认可度也会受到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可度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尊重长辈和权威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人们往往会对年长者或权威人士给予更高的认可。而在其他文化中,强调个性和自由,年轻人和创新者可能更受欢迎。认可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会随着时间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不要迷信认可度,要科学客观因时因地制宜地去看待认可度的价值作用意义。

在这个思考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去谈,由小逐大,由浅入深,综合思辨论述方可。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经典的还是写立论文,从得分的角度好把握;当然能体现思维深度的驳立结合的议论文更值得期待。

第三步,根据自己储备的相关素材,确定写作的思维框架。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卷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是谓“文风端正”。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是谓“文脉清晰”;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是谓“文气顺畅”。希望所有考生在作文写作中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参考立意:

1、厚植家国认可度,助力民族复兴

2、细知认可度,心怀广阔河山

3、理性看待认可度,征服人生的高山

4、思辨看认可度,书写世界的新篇章

5、与认可度标准共舞,成就美好青春

6、用好认可度这柄双刃剑,为美好生活添彩

优秀标题:

《后浪勇担时代认可度,我辈共创和谐华夏图》

《细识认可度,自成澎湃人生》

《我与认可度诗意地栖居》

《怀辨识认可度之心,成大美青春格局》

《轻嗅认可度的芬芳》

《认可度为人生铸锋芒,且以薪火炼凝香》

《宏通认可度之道,微感人生之美》

备考建议

“教考结合”方向

随着新教材的全面铺开,新高考改革大势所趋,试卷中有诸多变化,在回归教材这一点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教育部考试院在《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评析》就“关联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效率”这一点,有专门表述,内容如下:试卷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比如新高考I卷作文,“好故事有力量”,与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有着潜在的关联。

由此可见我们在平时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教材吃透教材,尤其是对单元学习任务的落实;在高考备考是一定要重视教材的回归,落到实处。

那么 教材如何运用?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关联是试卷材料的命制多形式关联教材,比如试卷材料直接引用教材原文,或者试卷材料概述式化用教材学习内容,或者试卷材料通过促发学生联想的方式隐性关联教材学习内容。其中概述式化用教材学习内容的命制方式,能够更好考查学生的教材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也许是作文命题进行“教考衔接”的重要命题形式。

比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二卷通过设置“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 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的写作情境和任务,就是可以说是用隐性关联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记录家乡人和物”学习板块有关地方风物的学习情况。又比如2023年的四省联考的云南、安徽卷的作文试卷材料“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很明显也能与教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挂钩。因此教师在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中,要有这样的关联意识,注意教材部分单元的部分篇章学习内容。

第二种关联是作文写作主题和写作内容关联教材单元学习人文主题和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内容。统编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学习混合编排的方式,除了活动类单元,其他阅读教学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串联,这些主题彰显了国家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语文作文人文学科的特质,是高考作文命题可以选取的重要主题和关联方式。

这种关联命题的方式启发老师在最后的复习备考阶段,要引导学生梳理所有教材的人文主题,分析人文人文主题的特质,开发好相应课文的素材。下面是必修教材的人文主题及其重要形象:

命题者极有可能用相应的课本材料进行隐性关联式命题,甚至用当下的时代新鲜材料关联、融入这些主题。因此最后阶段的冲刺备考还得引导学生回归所有必修、选择性必修等教材,梳理和解读,提升对这些主题和重要形象素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种是试卷要求的写作知识和能力多维度关联课标和教材的写作教学内容和相应的写作知识,以此引导教师重视教材写作知识教学。我们知道,当前高考作文命题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与教材的写作知识体系和写作能力要求脱节,比如写作文体由议论性文体演变成了狭隘的“考试文体”,多样化文体写作知识和能力考查缺失严重,写作无法满足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

高考作文命题如果要实现“教考融合”,这是最应该进行改革的命题途径和重点。下表是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涉及的写作文体和知识要点:

教材

写作文体及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学写诗歌:情感、意象、韵律。

第二单元

写人文章:选取典型事例和真实细节。

第三单元

学写文学短评:注重“聚焦”,“小”处切入,叙述、分析和评价结合。

第四单元

学写人物志、风物志、调查报告、建议书。

第五单元

学写作品评介、读书报告。

第六单元

学习议论文观点提炼的现实针对性和读者意识。

第七单元

学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

从表格看,必修上册就涉及如此之多的写作文体类型和知识点,当前的考试要求的文体、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与教材要求的作文教学内容脱节是多么严重!如果高考命题者不进行这样的关联性命题,也许更没有多少老师愿意教教材设定的这些写作教学内容了。反过来,假设高考作文命题要从这个方面关联教材作文教学内容,以此进行“教考衔接”,很多文体和写作类型都是平时新课,老师们没有进行过教学和要求学生写作的。因此最后阶段,引导学生适当涉及一些教材中的其他文体写作,了解相关写作知识和要求是有必要的。

应该说,“教考结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之一。从备考角度而言,注重返璞归真,打通教考的联系,明确备考路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课标,所以,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必然隐含在教材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教材就可以从容地应对高考。

作文备考中,要将新教材每个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分解到早读或者测试卷中,熟悉答题规范;以新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为主线,完成相关写作练习。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