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福建高考文科语文试卷(福建1977高考语文试卷)

1997年福建高考文科语文试卷(福建1977高考语文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0 22:25:25

一、评价报告

2021年普通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1卷)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一)总体情况

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考查,考点和题型有延续性,也有创新性,设计友好,教考一致,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福建省教学实际,全省考生能适应考试要求,有利于全省“过渡时期”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平稳推进,有利于全省新课标新教材平稳顺利实施。全省物理科目组与历史科目组考生数共计168476人,平均分为103. 50,难度为0. 69。分数段呈偏正态分布:121分以上6293人,占3. 74%:91~120分144183人,占85. 58%;90分以下18000人,占10. 68%。

(二)试题特点

1.坚持立德树人,讲求润物无声

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促进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写作”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现代文阅读1”聚焦“诗画异质”组合了两则思辨性材料,引导考生开阔阅读视野,在关联与比较中增长知识与见识,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现代文阅读Ⅱ”材料选用卡之琳1938年秋写于延安的短篇小说《石门阵》,作者参加了抗战文艺工作团,故事是根据前线见闻的生动材料写成的,展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导考生体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主题是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元宵直播宣讲活动,是“党史入题”,也是“传统节日入题”,引导考生传承红色基因,唐续传统文化。

2.加强教考衔接,厚植社会根基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坚持以学定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认为“高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动能和深厚的社会根基”,现在高中教育适逢多项重大改革叠加期,高考试题加强教考衔接,原植社会根基十分紧要。

试题全面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阅读”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推究、赏析评价等内容,并适当关联教学内容。“语言文字运用”侧重考查词句语段的表达以及对表达手段的解释分析等内容,“写作”侧重考查读后感写作能力与思辨读写能力,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发展方向,体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导向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如古代诗歌阅读第15题A项关联教材内容,考查考生联想与迁移能力,材料是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非常熟悉。名篇名句默写第17题,继续考查课标推荐背诵篇目,坚持直接体现教、学、考一致。

3.创新情境任务,考查学科素养

信息性阅读第5题,设置复杂情境任务,要求考生结合文本材料谈谈对文本外的古人论画的理解,灵活考查古今融通、学以致用的能力。文学性阅读第8题,根据陌生文本的艺术特点,随文设置一个特别新颖的阅读任务,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现场的阅读体验,具体赏析故事讲述中多处使用反复手法的艺术效果,着重考查评论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防套答非常有力。文言文阅读,首次选用纪事本末体材料(《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创新学科认知情境,在二十四史之外开辟了选材的新天地。名篇名句默写第(3)题,以地理名词“三秦”设置开放性的补写题,创新情境任务,引导教学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剧题”,鼓励考生敢于超越课标推荐的背诵篇目,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三)主要统计结果

1.知识方面

(1)四个板块中“写作”较好,难度为0. 787:“古代诗文阅读”较弱,难度为0. 584。

“写作”“语用Ⅰ”较好,难度分别为0. 787和0. 716:“古诗阅读”“现代文阅读Ⅱ”(2)八个分项中较弱,难度分别为0. 429和0. 561-2.能力方面

“表达应用”“理解”较好,难度分别为0. 758和0. 700:“探究”“鉴赏评价”较弱,(1)六个能力层级中难度分别为0. 548和0. 513。

(2)五项关键能力中“写作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较好.难度分别为0. 787和0. 711;“文学性阅读能力”较弱,难度为0. 514。

3.题型方面

非选择题较好,难度为0. 726:选择题较弱,难度为0. 575。

4.难题方面0.6以下的较难题共有11个小题,由难到易排序:第12题(选择题,文言文内容概述)、第15题(选择题,古诗鉴赏)、第21题(选择题,语句衔接)、第11题(选择题,古代文化常识识记)、第1题(选择题,关键信息理解分析)、第6题(选择题,文学作品理解和分析)、第9题(简答题,文学探究)、第16题(简答题,古诗鉴赏)、第7题(选择题,文学鉴赏)、第5题(简答题,信息探究)、第20题(简答题,修辞分析),难度分别为0. 25、0. 25、0. 42、0. 423、0. 463、0. 507、0. 517、0. 518、0. 553、0. 58、0. 592。

(四)主要问题分析

1.文学鉴赏与探究水平不高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常识较贫乏,不能正确解读诗歌标题、注释、客观题选择项以及文本关键词语所透露的信息,不能正确理解典故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主观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误解作品情感基调:二是不能全面把握作品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达重复、冗余:三是胡乱套答,与文本没有关联。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与探究,客观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理解文本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对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小说表现形式及其作用理解不透;陷入类型小说的套路,不能就文本本身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探究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类:审题不清,答非所问;陷入答题套路,内容空泛;分析不到位、表达不准确。

2.语言策略与技能有待提高

名句默写,写错别字现象依旧严重,对题干语境的限制性理解有误,补写错位。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翻译得分不高,主要是对部分实词的积累巩固不足,理解文本与翻译时仍旧脱离语境,缺乏语感。语言运用部分,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仍旧正确率较低(36%左右),与去年(29.3%左右)相比没有明显改观,补写与压缩题型得分均略有提高。主要问题是汉语语法基础薄弱以及逻辑思维不足,不能熟练掌握六大类病句类型,训练不足,对语言的逻辑性不敏感。

在基础等级方面,对发言稿这类交际性写作的语篇功能和写作目的认识不够深刻、典型。

3.写作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表现有三种情况:一是简单搬用有争议的素材,审辨能力稚弱,阐述水平不高;二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析能力偏弱,立论水平不高;三是停留在历史语境中评说历史名人故事,缺乏与现实的关联,演讲水平不高。在发展等级方面,对“丰富”“新颖”的认识不够准确。典型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堆垒名人名句,貌似“丰富”,实则“杂乱”;二是堆垒陌生材料,貌似“新颖”,实则“怪异”。

(四)教学改进建议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准确理解诗意,不能准确分析意象及表达1.文学鉴赏与探究水平不高技巧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观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误读诗歌的思想感情;二是对诗歌的起伏照应以及情感的起伏性、复杂性缺乏体认,分析不周全:三是问题情境意识不强,审题意识和能力不足,套答或回答片面。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与探究,客观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理解文本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对构思、语言表达等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不足,仍停留在陈旧的框架内,做围绕“环境”“情节”“人物”“语言”“标题”“主题”等要素进行低水平的循环复习。探究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类:审题不清,答非所问:陷入答题套路,内容空泛:分析不到位、表达不准确。

2.语言策略与技能有待提高。

名篇名句默写,存在的问题是错别字现象依旧严重,在理解性情境中的识记能力不足,识记的准确度需加强。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得分不高。主要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不够扎实,通过语境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不足。语言运用部分,对修辞的构成与效果的分析、句子衔接两题正确率较低:相较于去年,补写题得分均略有下降,词语选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有较大进步。主要问题是修辞知识基础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对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与修辞效果未能熟练掌握。

3.写作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基础等级层面,连贯完整的语篇能力还有不足。典型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语段前后脱节,段不成篇:二是语句前后脱节,句不成段。在发展等级层面,合理深刻的思辨能力尚有欠缺。典型的表现有三种情况:一是概念模糊,论述逻辑不成立,立论站不住;二是缺乏论证过程,直接罗列抽象的常识性判断;三是脱离材料“体育之效,强弱之变”,偏执一端立论,论述浮泛。在语言运用层面,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且待提高。典型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标题文字,不知所云:二是文中重要语句,让人费解。(三)教学改进建议

我省是第三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深入研究高中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准确把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深刻领会今年新高考全国1卷和1卷精神实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立足现实加强教考衔接,放眼未来对标学业质量要求,全面优化复习备考工作,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发展我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1.语言积累与建构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重视经典文本的复习教学,指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及古代文化常识:利用学习价值较为集中的文言语段材料,扎扎实实展开诵读教学与对话教学,改善学生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通过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和策略,并能在新的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要完善语用必备知识,夯实基础训练,并在平时的文章修改中进行实践与积累,不可只盯住“常见考点”:可借助情境性和实用性强的专题学习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和言语活动经验;提倡语感和语理并重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各类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观察和运用语言的敏锐性。提倡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文章,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文质兼美的时文佳作,提倡在诵读中积累语料,培养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信息性阅读,要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多读论述性、实用性文本,关注文本的多样性,如美学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结合议论文写作训练和讲评,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关注材料的关联性、能力的综合性、文本逻辑的严密性。加强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知识的美、理性的美,感受文章呈现出的格局和气象、思想和情怀;通过梳理文章行文思路,体会论述类文本行文的逻辑力量,在充分理解文中概念、信息的基础上,找到材料之间的关联,以判断阅读的重点与答题的突破点,解决跨材料的综合性问题。力所能及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加强提高阅读速度、叙述把握关键信息的训练。注意选择题的特殊性,理解试题命制的合理性、严密性、排他性,提高正选率。

写作教学,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新教材落地的机遇,重视语文实践性,突出写作的情境性和应用性,积极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加强修改指导与训练,逐步突出学生主体和自主学习,鼓励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力求惠及每一个学生。重视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体写作教学继续加强兼顾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写作,强化读写结合的指导训练,落实篇章、语段写作的融合训练,追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关注语段、篇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合理性和深刻性,关注语言的流畅性和文气的顺畅性。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3.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深入领会新课标的学习评价要求,要关注国内外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经典作品,尤其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关注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储备小说创作与鉴赏的必备知识。全面准确地掌握小说欣赏中的“叙述”“虚构”“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等重要元素。指导综合利用相关的文学理论分析鉴赏具体的文本,重视作者的创作倾向、命题者的考查意图、读者的审美意识,发现三者与文本的内在联系,充分考虑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从更多维度发掘文本揭示的丰富内涵,有理有据地赏析具体作品的深刻之处、丰富之处、创新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要落实新课标理念,对标“学业质量4-3”的要求,重点强化审美体验和提升表达能力。经典诗歌的复习教学,要提供有效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欣赏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之美,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传统文化,理解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要贯串教学始终。古诗文学习,要心怀敬意,理解优秀作家、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熟悉古代文化常识和典故,传承中华美德。现当代文学作品学习,要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深入理解革命志士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理解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正直朴实的性格,理解新中国建设者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外国作家作品学习,要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精彩,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能力。

二、备考重点

(一)“关联比较”逐渐成为考查的重点.

1.“一纲多本”时期回顾:简单尝试

(1)文学性阅读能力测量试题首次出现(1991年)

(2)文学性阅读能力测量试题首次涉及关联与比较(1993年)

(3)文学性阅读能力测量试题对关联与比较有所强化(1997年)

2.“一标多本”时期回顾:频密出现并向多样化发展

(1)关联批评家的评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关联不同读者的审美态度,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关联不同读者的审美态度,评价作家的艺术处理

(4)关联命题者的审美评价,多角度鉴赏评价作品题目

(5)比较、关联文本内的语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6)关联作品构成要素,鉴赏评价作家的艺术处理

(7)关联、比较两个作品,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表现手法(8)关联、比较两个版本,鉴赏评价作品的语言与形式

3.“过渡时期”剪影:“守成”与“新变”

(1)旧高考全国卷的“守成”——守护关联与比较的美育价值(2)新高考全国卷的“新变”——突出关联与比较的综合性

4.“一标一本”时期展望:关注多个作品(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是巨大的挑战1.融会贯通

(1)四个核心素养的融会贯通

(2)多种关键能力的融会贯通

2.学以致用

(1)突出复杂读写情境中的学以致用

(2)强调学科认知情境中的学以致用

三、复习策略

1.宏观层面:全面有序复习备考,防止“做夹生饭”

2.中观层面:对接考试内容改革,研究“教考衔接”

3.微观层面:梳理补强必备知识,坚持“知变应变”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