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实用文阅读:
评价性探究题
一、真题引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中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粉笔太多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2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义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诗人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愿,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90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
(摘编自《北京日报》2014年4月1日)
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来表现传主一生为诗词奔波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①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
②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
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
2.本文在组材上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答案:
①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展开,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并把对叶嘉莹高尚人生境界的钦佩和赞美之情融入其中。
②在组织素材时采用总分式,分写部分又运用了并列式。
3.请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地方,并赏析其作用。
答案:
①细节描写: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作用:表现了叶先生对回国教书的重视。
②细节描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作用:表现出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机会的无比珍惜。
4.文章第2自然段引用叶先生的长诗《祖国行》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案:
文章第2自然段引用了叶先生的长诗《祖国行》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叶先生第一次回到故乡北京的喜悦心情,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二、评价性题的出题方向
1.评价传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
①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入手,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
②从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入手,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分析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
③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概括性的文字
2.评价传主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第一步,明确态度。对传主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要联系文中传主的主要事迹,结合文中评价性观点,亮出自己的评价
第二步,阐释理由。围绕自己的观点,分点阐释理由,要特别注意:理由来自传主的言行,来自自己对传主事迹的认识,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
3.评价文本的某些特色
①从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方面思考。这是最主要的思考方向,“特色”是为传主服务的
②从文本的真实性、文本的主旨和有利于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方面思考
③从选材和组材的角度思考
④从读者的角度思考
⑤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这需要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现实,做进一步的深化理解,才能做出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一点特别适合自传类传记文本
三、评价性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1.明确亮出观点。一是明确观点,即题干已经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只要选择其中一种回答“赞同”或“不赞同”即可;二是鲜明地亮出个性化的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解答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2.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3.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拓展迁移。)
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示例: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分析】
第一步:明确观点。
“剥离”和“寻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剥离”促成“寻找”,“寻找”伴随着“剥离”。答题时,首先要依据文本内容确定二者关系,然后再用文本内容论证观点。
第二步:引据论述。
文中主要讲了陈忠实的四个“剥离”: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出来,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出来。陈忠实又在“寻找”什么呢?原文第5自然段讲了他在寻找新的创作结构、寻找“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并寻找到了“文化心理结构”学说,最后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出确立自己文学地位的作品。
第三步:回扣观点。
关于“剥离”和“寻找”的内容,需要紧密联系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根据“哪些表现”可知,第二问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概括总结;“结合材料详细说明”,则要求概括后还要有一定的分析说明。
【答题】
(关系)“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成了堪称文学经典的作品。
四、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①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②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③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④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⑤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⑥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⑤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⑥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1.“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①这一观点是他在充分进行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邓叔群拒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②这一观点有林业实践支撑。他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③这一观点有理论支撑,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2.有人认为以“唯一的东方人”为标题,更能体现邓叔群在科学领域的地位与成就,也有人认为原来的标题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我认为原来的标题好。
①“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简洁明了地交代了传主的姓名与身份,有助于读者快速把握文本内容。
②爱国,指明了思想感情方面的伟大,邓叔群先生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科学家,说明他的身份。爱国科学家,简要而明晰地勾勒出邓叔群院士的鲜明形象。
③“唯一的东方人”可以体现他在科学领域的地位与成就,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爱国情怀,也没有介绍传主的姓名,没有原标题醒目。
④两相比较,我认为“爱国科学家邓叔群”这个标题更好。
3.“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
①青少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结合在一起。邓叔群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最终为国争光,享誉国际。
②青少年应该脚踏实地,不畏艰苦,学好科学。邓叔群就是一个踏实刻苦的人。留学期间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③青少年应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国最需要的人的志向。因为祖国需要,邓叔群毅然放弃学位回国,建立真菌学;抗战时,为使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转向林业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④青少年应当追求为国建功,不贪图物质享受。邓叔群拒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奔赴甘肃研究黄河上游水土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捐房捐款拒酬金,培训人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张烁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进行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更让人忧虑的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钟扬出生于1964年,他少年早慧,勤奋刻苦。1979年,钟扬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谁曾想,这个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少年,因1984年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而与植物结缘。
植物学中,也有“领土”。“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 000多种珍稀植物。”钟扬心中发酸,西方人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1 500种植物的岛国装扮成了世界植物的圣殿,更让西方在植物学研究中掌握了话语权。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要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 000颗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还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逐渐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一天通常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②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候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不忘初心追梦人》)
③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 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收集种子的人》)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答案:B
解析:结合第10自然段内容分析,钟扬是“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而不是“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答案:B
解析:A项,“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C项,结合第9自然段“漫长科考道路上,他逐渐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因果关系有误。D项,结合最后一段内容分析,“遵照他的愿望”无中生有。
3.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③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④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钟扬的一些具体事迹、言行等来分析他身上体现的科学精神。如“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体现了钟扬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体现了钟扬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要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 000颗优质的种子”,体现了钟扬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体现了钟扬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