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早读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教同头课的老师,问我早上都让学生干什么?我说无非就是预习课文了,读背课后要求背的课文,还有课下的注释等。
我反问她让学生干什么?她说月考学生阅读理解都不会答题,所以她让他们把答题技巧一一的背下来。
我说这答题技巧可不少啊,只死记硬背,孩子们背吗?
她说不背也得背,谁不被告诉他班主任,你看他背不背。另外,她还让学生背了一些练习的答案,还有上课所讲的内容。
这样的方法可能确实能立竿见影,但是我依然不敢苟同。孩子这样学语文就学死了。我觉得这两种方法是学语文的,下策和中策。
那学语文的上策到底是什么呢?
当然是大量的阅读积累和感悟。不过,阅读还是要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的阅读。
小学阶段首先,小学的前三年要打好字词基础
就像上次孙万里教授讲的,小学应当把字词的起源教给孩子,让孩子了解字词的起源及背后的故事,他们会记得更牢,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其次,小学三年级后要大量的阅读。
1、课余时间就让孩子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内容健康)。不刻意的去要求他非读什么。主要是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可以是杨红樱的作品,可以是郑渊洁的作品,也可以是安徒生的童话,还可以是我国古代神话、古诗。
建议家长每周带孩子到图书馆或者是书店去,让孩子有半天的时间沉浸在书的海洋中。
2、到了四年级,就是老师引导着读。
半学期读懂一本。引导着孩子先从摘抄做起,然后概括内容,进而写一些简短的感悟。
这个过程中逐步的渗透答题的一些技巧。
初中阶段时间比较紧,用大块的时间读书恐怕不太容易,那只有见缝插针,每天利用睡觉前5到10分钟和节假日来阅读。当然,还有一个大的时间段,就是寒暑假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起来。每学期如果把课本推荐的必读的两本书读透,我想学生也会受益匪浅的。
只要引导得好,在这个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学生就会自觉地去读更多的书。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学习自然易如反掌。
1、初一阅读训练重点是能概括故事梗概。
如《西游记》每一回的故事情节要能写出来,不单单是那些经典的桥段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要知道,就连不太有名的章节也要知道。
2013年就考到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故事情节。好多学生可能看的不够仔细,就写不出来。
2、初二的训练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
随着阅读的深入,概括故事情节对于学生来说,是小儿科了,可以引导着学生结合具体情节,结合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这也是阅读常考题型。
如在读《海底两万里》时,布置阅读笔记,就是让学生写出里边的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或者是人物小传。这样就引导着学生去读深,读细。
3、初三的上半期,训练学生写一些感悟类和书评类的文章。
初三必读篇目,应当放在初二暑假的时候读完,初三的时间是很紧的,没有太多时间整本书地去读了,只能挑一些精彩的地方再重读。可以布置如《我眼中的水浒人物》《我从<水浒传>读出的人生感悟》写出一些感悟,通过里边的情节或者某一句话,某个人物,抒发自己的一些感悟。
当然,时间就像海绵,只要你去挤,总会有空闲的。有一些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就可以推荐一些中外的名著,按课标的要求初中学生当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学生如果真读这么多,积累够了,自然感悟的能力也会提高的,不用去死记硬背那些答题的技巧。当然,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去思考,要能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于难懂的可以反复地去读,可以跟同学共同地探讨。只有这样,语文的感悟能力才能提高。
教学实践也证明的确如此,每个班都会有一些小学积累多、读书多的学生,到初中他别的科可能学不好,但语文却能名列前茅。
去年,我们省的题也开始有所变化,不单单是你会了答题技巧就能答对,而更多的是考察你真正领悟了没有。减少了“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增加了“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更注重考察思维的过程。
因此,大量的阅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和感悟,是提升语文的上策!
语文学习方法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掌握到语文学习的要领,不妨点击下面的链接,听听毕业于清华北大的老师,他们的高论,或许能一语点醒梦中人!只需9元钱,就可以听5到16节课而且可以反复听三年,不妨让孩子试一试!
网课虽好,也要孩子有意愿,如果孩子不愿学,那也是徒劳无益!所以,我们还是要从小引导,让孩子爱上读书,从心底愿意学,想学好。加上方法的指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朋友们,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