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十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新题型——突破高考第10-14题(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祖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资为军费。至元十五年,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 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之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质,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
材料二:
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闳,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
(节选自杨士奇《文丞相祠重修记》)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陈继A周发郡中B豪杰C并D结溪峒蛮E使F方兴召G吉州兵H诸豪杰皆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效法、遵循,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从容辞令”的“祖”意思相同。
B.奇,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一致。
C.其,一定,表期望,与《伶官传序》中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相同。
D.以,凭借……的身份,与《苏武传》中的“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的“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幼年时看到学宫里供奉着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塑像,他们谥号都含“忠”,就非常仰慕他们。
B.文天祥到潮阳后,元人让他叩拜张弘范,他拒绝了。但张弘范并不生气,因非常敬佩他的仁义,故以宾客之礼相待。
C.文天祥不仅仪表堂堂,也才华出众,皇帝亲自选为第一。宋亡后元帝急求有才的宋朝人,王积翁积极推荐了他。
D.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他能忠于国家,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质,可不谓之仁哉!
(2)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
5.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 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美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 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 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后作G不足以用自食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 指从事, 这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中的“事”词义相同。
B.归,指亲附,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中的“归”词义相同。
C.本,指事物的根本,与《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D.贵,指崇尚,这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用法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管仲看来,治理国家要先使人民富裕,这样才易于治理,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让田地荒芜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B.管仲认为,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C.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这说明他理解中的天是自然之天,未明白管仲真正要表达的是统治者应以民为天。
D.晋文公同咎季对话,并将对话内告知车夫,在车夫的建议下,他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要修建屋室也不能以耽误农事为代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0.两则材料关于治国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
义熙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①要之。及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②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节选自《南史·卷七十五》)
材料二 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辈不足以篡,一如桓温死而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
【注】①栗里: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晋陶潜曾居于此。②素琴:无弦的琴。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老A家贫B起C为州D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而归。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羸,指瘦弱,与“赢”一样都是形声字,字中间的“羊”“贝”都属于形旁。
B.赋,指做、写,与刘禹锡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赋”词义相同。
C.刘裕,即材料一中的宋武帝,与辛弃疾词“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是同一人。
D.诸,“之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的“诸”不一样。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檀道济看到陶潜卧病在床的潦倒状态,劝他出来做官,陶潜当时并没有答应。
B.陶潜想要欣赏音乐却没有资金,于是接受了上级部门授予的彭泽令的官职。
C.陶潜不懂音乐,却拥有一张素琴,每当酒喝得痛快,就抚弄素琴来抒发情怀。
D.陶潜因为是官宦世家而出来做官,也因为曾祖曾任晋大司马而耻于侍奉新朝。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2)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
15.《南史》和《读通鉴论》对陶渊明辞官时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态度是否一致?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①。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③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甚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甚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与《苏武传》中“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中的“发”相同,和“百发百中”的“发”不同。
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
C.被,和《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相同,和《屈原列传》中的“忠而被谤”中的“被”不同。
D.幸,侥幸的意思。与《鸿门宴》中“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与妻书》中的“今日吾与汝幸双健”的“幸”词义都不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
20.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固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扇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2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蚤,通“早”,与《鸿门宴》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用法相同。
C.假,指借,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假”意思相同。
D.举,指发动,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意思不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认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衰弱,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让他认识到楚国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是司命神所管的事,大夫已无能为力,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医治。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为晋所灭。这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是没有好结果的。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站立、跨大步行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2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洗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有删改)
2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宋若思A将吴兵三千B赴河南C道D寻阳E释囚F辟为参谋G未几H辞职。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白,是李白的字。男子18岁举行冠礼或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父母、前辈或师长为他们取字。
B.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古人除了使用帝王年号纪年,还常使用干支纪年。
C.故,因此、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词义不同。
D.为,表示被动,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为”词义不同。
28.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里推举有道科,李白不应举;益州长史苏颋见到李白而感到奇异,认为他已能比肩司马相如;后来李白到了长安,贺知章称赞他的诗文。
B.唐玄宗诏命李白为翰林院供奉,皇帝曾突然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他稍稍醒酒后挥笔成文。
C.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郭子仪为李白赎罪,皇帝就下诏将李白流放夜郎。恰逢大赦,李白回到寻阳,又因事获罪而下狱。
D.李白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审问,李白在供词中写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
2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以水洗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2)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30.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李白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