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考语文试卷2024文言文答案(广州中考语文试卷2024答案)

广州中考语文试卷2024文言文答案(广州中考语文试卷2024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31 23:53:22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中学举办以“承经典文化,燃青春明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受同学们的喜爱,下面请你一起参与其中,完成各种任务。

任务一:古韵悠扬,经典咏流传(29分)
1、诗词表达情感丰富,请完成表格。(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方法

诗句

小结

找意象

(1)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找到意象理解诗歌情感。

(2)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4)

(5)欲渡黄河冰塞川, 。(李白《行路难》)

(6)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理情感

(7)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8)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抓住关键词感悟情思。

辨方法

比喻

(9) 。(李商隐《无题》)

分析写法感受作者心境。

白描

(10) ,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2、有些同学在默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会把“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写成“蝉”,请结合知识卡片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女”字旁的“婵”。(2分)

知识卡片

“婵娟”通常用来形容姿态美好。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如唐代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也形容花木、明月或月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7分)
汉字奔波流浪,经久不衰。它从萌芽到qiǎngbǎo, 历经甲骨文的青涩童年,钟鼎文的执着印记,小篆的开枝散叶,隶书的huātuán-jǐncù, 草书的狂放不羁,楷书的修行坚守,行书的洒脱通透。文字在流浪中,变形诸多,qiǎorán 留下芳香的足迹和动人的故事。
汉字组合有序,蕴含情感。它是碑林,记录着民族血脉的 ; 它是乡悠 , 着浓重的乡音;它是金刚, 一首短诗, 一副楹联,每一个汉字里都蕴含着无尽的富矿,洞彻了 的乾坤。汉字是口井,是甜水井,书写生命的传承和延续。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淳朴的黄皮肤的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才无法戒掉这思念的瘾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qiǎngbǎo( ) (2)huātuán-jǐncù( ) (3)qiǎorán( )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继承 聚集 无穷 B. 传承 聚集 无涯
C. 传承 凝聚 无涯 D. 继 承 凝聚 无穷
5、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淳朴的黄皮肤的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才无法戒掉这思念的瘾。

B. 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一个淳朴的黄皮肤的生命,这个生命就无法戒掉这思念的瘾。

C. 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淳朴的一个黄皮肤的生命,这个生命就无法戒掉这思念的瘾。
D. 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一个淳朴的黄皮肤的生命,这个生命才无法戒掉这思念的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4分)
材料一
在2024年“央视春晚”上,舞蹈《锦绣》凭借节目编创、服装设计、舞台布景、视觉呈现等一以贯之的中国元素成为爆款,再次将国潮舞蹈这一话题的热度推向高潮。从央视春晚舞台上的《只此青绿》《锦绣》, 到河南卫视春晚推出的《唐宫夜宴》《风鸣朝阳》,近年来,国潮舞蹈作为一种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舞蹈审美新风尚。
材料二
国潮舞蹈除了始终坚守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传承外,还对传统舞蹈进行现代化演绎,为传统文化的活化与传播注入新的生机。如整合现代舞蹈技巧,探索新的舞蹈表现手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 增强观众的沉浸感等。通过这些创新的手段,国潮舞蹈使传统舞蹈形式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增强了其时代感与观赏价值,在文化传递上也发挥了显著效能。
6、材料一是某报刊的一段话,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2分)
7、小语同学认为,国潮舞蹈太过传统,难以受到中学生欢迎。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反驳他的观点。(2分)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8-9题。(6分)
8、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班级开展经典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2 分 )

探究专题

经典书目

走进经典

消除隔膜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朝花夕拾》

阅读《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 文章,可以全面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

有助于消除对作者鲁迅先生的隔膜。

《艾青诗选》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这 两首诗歌,可以 ①

有助于消除对诗歌创作背景的限膜

《儒林外史》

了解范进、周进这两个人物,可以 ②

有助于消除对科举制度弊端的隔膜。

9、在阅读《经典常谈》过程中,有人认为阅读经典的价值在于实用,有人认为其价值在于传承文化。请从下列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周易》第二 ③《战国策》第八


任务二:文言泛舟,千古绘锦绣(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①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无怀氏:与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民风淳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便舍船/不舍昼夜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 或置酒而招之/一食或尽粟一石
D. 以乐其志/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1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13、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6分)
读完【乙】文后,我对陶渊明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有三大志趣: 。他是 一个 的人。(第二空用原文语句作答)
你说得对,陶渊明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和追求的志向,我读【甲】文也感受到了陶渊明 的追求。


任务三:文触时代,字间映现实(24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材料一
“烤炉 小饼 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坐着高铁去淄博撸串,一顿烧烤带火一座城。“五一”假期,淄博站客运累计发送旅客超2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8.5万人次,旅客到达量约24万人次。据微信5月4日发布的《2023“五一”游玩井喷数据报告》,“五一”期间,淄博旅游业消费额环比4月增长73%,而游客在淄博本地中小商户日均消费金额环比4月增长也达到了近40%。
(摘编自《凭什么是淄博?淄博“凭什么”?》)
材料二
①“进淄赶烤”,是一道联结缘分的桥,是一首彼此温暖的歌,是一幅双向奔赴的美景。
②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咏让历中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泱泱齐风,美美齐地。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一望无垠,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菜、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淄博的五区三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也都有滋滋作响、念念不忘的烧烤,欢迎大家择时品尝体验。
(摘编自淄博市文旅局《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
材料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旅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认为,“淄博烧烤”之所以能火出圈,与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有很大关系,物美价廉、“灵魂三件套”特色吃法等内容抓住年轻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成功地“种草”了年轻游客,吸引他们前往打卡。


(四望梅川河整理)
材料四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取决于下一个“热点”事件何时到来。“不了了之”几乎是所有“网红”的常态。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文化和旅游学系主任黄潇婷认为,要想从“网红”变成“长红”,首先需要拓展“新爆点”。网络热度的盛衰往往是有周期的,想要把热点留在淄博就不能只依靠“烧烤”一个支点,需要在烧烤热度还未消退的时候顺势推出美食“新爆点”和文旅新产品。中长期来看,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需要扩容提档升级,包括住宿类、交通类、娱乐类、购物类的设施都需要考虑外地游客规模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
(摘编自《凭什么是淄博?淄博“凭什么”?》)
材料五
盘点“五一”假期,除了打卡淄博美食美景,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淄博陶琉国艺馆、博山陶琉大观园、周村古商城、各文创园区,都少不了大包小提拎着陶瓷、琉璃、丝绸等礼品的身影。相信他们如此步调一致的行为,不仅是打包特产的初衷和乐趣,而是因为对一封信中提到的文化灵魂“三件套”的种草,更是源于淄博始终坚守的文化自信和厚积薄发的文化底气。
(摘编自《解码淄博文化灵魂“三件套”》)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五一”期间,淄博旅游业消费额和游客在淄博本地中小商户日均消费金额大幅增长。
B. 淄博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鲜明悠长,自然风光多样秀美,美食美景各具特色。
C. 4月份,微博和新闻发挥的作用开始变大,但短视频仍是淄博烧烤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D. “烧烤”作为一个爆点,让淄博迅速成为热点城市,并且已经从“网红”变成了“长红”。
15、 结合材料和微博截图,概括让网友“阿文爱旅游”直呼幸福圆满的事件。(3分)


16、结合材料二~五,为推动顺德美食“火出圈”“火长久”提四条建议。(3分)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生日暗号 张昆明

①杨爷90多岁,这些年一直住在老房子里。每隔一段时间,40 多岁的沈月溪便会和爱心志愿服务队的一些小伙伴去看望杨爷。
②一天,志愿者林南跟沈月溪说,杨爷的生日快到了,咱应该给老爷子好好庆祝一下,沈月溪马上召集大家出谋划策。没过两天,林南又跑到沈月溪面前,替老爷子递话,生日那天,他要来个剃头铺关门——不理,除非能跟他对上老宅接头暗号。
③“什么接头暗号?”沈月溪一脸懵。“我问过了,老爷子让我们自己琢磨。”林南也无可奈何。沈月溪想到了业余研究地方历史的张老师,他对杨爷的经历比较熟悉。张老师得知沈月溪的来意,颔首微笑:“你呀,算是找对人了,老宅的暗号,我可是一清二楚。”
④原来,抗战时期,杨爷曾做过地下工作,他现在住的那座老房子,就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下交通站”。
⑤当年为了搜集情报,当地党组织以开货栈为名,建了一个地下交通站。交通站负责人姓吴,是名共产党员,别人都称他“吴掌柜”。那时候杨爷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就在吴掌柜手下做事。因他为人机智,八面玲珑,得了一个外号“杨小八”。吴掌柜时常给杨小八讲述抗日形势和革命道理。在吴掌柜的耳濡目染下,杨小八也知道了一些“暗号”。
⑥那年秋天,日军对新四军根据地大“扫荡”,有人通知吴掌柜,一批新四军伤员化装成普通老百姓,要分头经过此镇,要求吴掌柜想方设法接待和掩护。
⑦如何跟这些伤员接头呢?吴掌柜和杨小八一商议,两人便想了一个绝妙的点子:接头时,不论说什么话,言词中必须带一个数字,两人说出的数字之和等于10,便证明碰到了自己人。比如说:“我今天吃了两碗饭”“我啊,倒了八辈子霉了”,这就算接上了头。就这样,吴掌柜带着杨小八等人,和这批伤员分别接上头,帮这批伤员顺利脱险。
⑧听说了杨爷巧用暗号的传奇故事,沈月溪既是钦佩,又是欣慰,这下可以和杨爷对上暗号,让杨爷过上一个快乐热闹的生日了!
⑨杨爷生日那天,果然如沈月溪所料,杨爷的老宅闩着门,没有开。沈月溪先轻轻敲了两下大门,然后朝里面喊:“杨爷,我们来看您来了!”“谢谢你们的好意了,今天要是对不上暗号,你吹喇叭我吹号——各吹各的调!”杨爷嗓音洪亮,冲外喊道。沈月溪冲门缝儿里说:“杨爷,我这次来,可是双手捧鸡蛋——十拿九稳。”
⑩“那你听好了。当年咱们的抗日队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杨爷大声说道。
⑪“就算是二郎神下凡,那也得甘拜下风!”机灵的林南马上凑近,接下暗语。
⑫杨爷来开门了,边走边得意地说:“你们是去找张老师了吧,暗号的事他最清楚。来给我祝寿,可是一人一件‘金不换’,你们都把礼物带来了吧?”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金不换”是什么。
⑬“老爷子,开门儿吧!您要这‘金不换’,我们全都带来了。”关键时刻,张老师赶了过来。
⑭张老师的话还真管用,杨爷开了门。
⑮张老师领着大家进了院子,看到沈月溪脸上疑惑的表情,微笑着解释道:“金不换就是革命心、英雄举。我忘了告诉你,当年杨爷跟着吴掌柜掩护那批伤员时,正巧吴掌柜过生日,每个人就把自己最精彩的革命故事讲给吴掌柜听,这就是‘金不换’。”
⑯沈月溪说:“时代虽然变了,但我们为民服务的心没有变。咱们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就把最出彩的那段故事讲给杨爷听,算是咱们送来的‘金不换’礼物。”她的话音甫落,院子里立即响起一片掌声。
⑰沈月溪把自己成立志愿服务队前后的事仔细讲述了一遍。接着是林南,他曾经奋不顾身跳下河,救了一个小女孩……轮到张老师时,张老师幽默地说:“我啊,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金不换’的故事告诉你们,以后啊,让‘金不换’传得满天飞。”
⑱大家全都开心地笑起来,就连杨爷,额头上每一条皱纹里都充满阳光和快乐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4年3月12 日,有删改)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