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宋词是词艺术的发展高峰。《中国文学史》指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同时,宋代唱词业十分发达,唱词表演和消费广泛存在于茶馆、酒肆、勾栏瓦肆等商业性场所,职业唱词人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很广。
宋代文人词的发展既是一个“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雅化”的过程。宋代文人常将诗的创作规范嫁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实现词的“诗化”。同时,又往往用作诗的话语体系来作词,从而实现词的“雅化”。不过,这些文人词一般并不适合民间演唱,尤其不适合商业演出。就美学产业而言,一首词在市场上要获得听众认可,必须反映主要目标受众——市民阶层的自身生活,体现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一般文人词由于不适合商业演出、不具商品属性,被排斥在美学产业之外,而不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但贴近市民生活、俚俗风趣、追求柔美听觉效果的词作反而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不过,并非所有宋代文人皆抛弃了词本身“俗”的底色,例如欧阳修、周邦彦等的一些词作。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从传播路径来看,演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词业的商业行为,因而这些词具有了商品属性。
(摘编自尚光一《美学产业视域中的宋代文学审美俗趣》)
材料二:根据综合排行榜,名列榜首的辛弃疾等十大词人存词数量名次居于10名之内的有4人,另柳永、欧阳修的存词数量名次分别为第14位与第12位,与其最终名次(地位)基本接近。只有秦观、姜夔、李清照3人的存词数量名次与其最终名次(地位)相距甚远。这表明,词人的地位、影响与其词作的数量虽然并不完全成正比,但也有较大的关系。杰出的大词人,要求有相当的作品数量。存词过少,难以呈现丰富博大的艺术境界,其历史地位就不可能太高。十大词人中,存词最少的李清照也有50余首,且多是“精品”佳作。进入前30名的著名词人,只有陈与义、王安石存词少于李清照。从比例上看,在30位著名词人中,存词低于50首的只占6.7%。似乎可以说,存词50首以上是成为著名词人的基本条件之一。由此可见,作品数量的多少与作家地位的高低具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但并不能因此而倒过来推论:凡是词作数量多的词人其地位必然高。比如赵长卿(339首)、吴潜(256首)、李曾伯(202首)等词人词作数量相当多,影响却相当小,地位甚低。历代词选中甚至没有入选一首他们的词作。这样看来,艺术质量的高低是决定词人地位高低的先决条件。
与此相反,存词甚少(仅5首词)的范仲淹排名则居第37位,亦为“名家”。原因何在?我们初步认为这是一种“名作效应”。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曾受到欧阳修的注意和批评。王安石有名篇《桂枝香》,曾大获苏轼的赞叹。陈与义有名词《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张炎和元好问都予以高度评价。名篇名作又经词坛名公巨擘的品评,自然会造成“轰动”效应,并引起人们对其整个词作的重视。
在本世纪,李清照是仅次于苏轼的研究“热点”。而在古代,她并不是词评家注目的中心。平心而论,李清照能成为本世纪词学研究的第二大“热点”,也许主要不是其词作的艺术成就能居第二位,而是由于她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随着本世纪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李清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推重。李清照在古今词学批评家心目中地位的差异,与其说是艺术价值观的不同,不如说是妇女观、女权观念的变异。这样看来,词人或文学家的历史地位有时也会受到非文学因素的影响。
(摘编自玉兆鹏、刘尊明《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材料三: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成就最高的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了晚唐以来词专写男欢女爱的艳情的局限,对革新词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而且在描写女性的传统题材中一扫脂粉香泽。苏轼的另一贡献是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并使词的语言风格出现了豪放、飘逸的新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的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继承了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苏、辛常被看作豪放词人,但是他们也擅长写婉约风格的词作。从总体上看,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抒情而不是反映社会现实,其风格则倾向于委婉含蓄、深情缅邈,这种美学特征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一个侧面。
在宋词中,写男女之间情感的词作很多。如古之伤心人秦观的那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其实写的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星光月下的美满会合和离别时的长期怀念,但他的最后一句抒情却给千千万万的相隔两地的恋人们带去了希望和动力。再如柳永在《凤栖梧》中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又感动了多少人?而这句和晏殊《鹊踏枝》中的“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及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本是描写爱情的词,却被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的三种境界,这当然也不得不说是宋词语言的一种魅力了。
(摘编自莫砺锋《唐诗宋词:闪烁文化自信的光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周邦彦等人的词作既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追求词的“雅化”,也不放弃以商业演出为目的的“俗”的底色。
B.综合排行榜显示,作品数量的多少与词人最终地位基本接近;词人的地位高低主要由其作品的艺术质量的高低决定的。
C.名篇名作经过名人的品评形成“轰动”效应,使一些存词较少的词人成为名家,范仲淹、王安石等可能就属于这类词人。
D.传统词乐是以柔声曼调为主的,苏轼为词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对词的语言风格的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词人存词的数量多少可以对词人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作一定程度的推断。
B.李清照较高的词坛地位是其特殊身份及新观念带来的,并非来自艺术价值观。
C.晚唐以来用词描写男欢女爱的风气很盛,题材决定了这类词作的脂粉香泽气。
D.苏轼、辛弃疾也擅长写婉约风格的词作,但他们主要创作豪放风格的词作。
3、下面所列后人借用古人诗句表情达意的方式与画线语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的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自己作诗或写文章极力寻觅惊人的佳句,某作者借用此句来形容老舍对语言表达严谨的追求。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本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现多用来赞颂老师无私的奉献。
C.毛泽东借用了李贺《致酒行》中的句子“雄鸡一声天下白”比喻全国的解放,而原句是指诗人的心情由郁闷转为开朗。
D.《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这个标题借用了李贺“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中的前一句。
4、宋词为什么能够成为词艺术的发展高峰?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宋词在今天仍有巨大影响力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举例李清照 余秋雨
从名誉罗网中挣身而出的过程,很可能贯穿人的一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全然挣脱,其中包括一些极其杰出的人物。这实在是有关生命本质的一系列悲剧故事。
我深知只有具体地体验了这种故事才能真正领悟有关名誉的种种涵义,因此必须选一个这样的人来举例,选来选去选中了李清照——一个清纯绝俗到似乎不应该有名誉问题的人。
李清照是在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开始目睹长辈们遭受的名誉灾祸的。这种经历像是一种试炼,让她明白一个人在名誉问题上的乖谬无常。她的父亲李格非与当时朝廷全力排斥的所谓“元祐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徙。这种名誉上的打击,自上而下,铺天盖地,轰传一时,压力极大,但年轻的李清照还能承受。然而不幸的是,处理这个案件的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这一下就把这对恩爱的年轻夫妻推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只要一方的父亲能保持名誉,另一方的父亲就必然失去名誉;而这种你死我活的格局压在一个家族的头顶,实际上连一半名誉也无法保持,只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别人看笑话,两败俱伤。李清照曾大胆写诗给公公赵挺之,要他以“人间父子情”为虑,顾及儿子、儿媳和亲家的脸面,不要做让人寒心的事。
她的公公很可能是一个犹豫徘徊的角色,因此最终也遭到打击,甚至在死后仅仅三天,家产被查封,儿子赵明诚也被罢免官职。事虽如此,他原先缺失于民间士林的名誉并没有恢复,人们只把他看成三翻四覆的小人。古往今来,很多勉强进入不同身份而又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宫吏,大多会在自身名誉上遭此厄运而百口莫辩。这时,李清照跟随着落魄的丈夫赵明诚返回故里青州居住,对世间名誉的品尝已经是涩然不知何味了。
我想,被后世文人一再称道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俩在青州十余年的购书、猜句、罚茶的风雅生活,正是在暂离升沉荣辱漩涡后的一湾宁静。他们此时此地所达到的境界,好像已经参破红尘,永远不为是非所动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名誉上的事情没有止境,你参破到什么程度,紧接着就有超过这一高度的骚扰让你神乱性迷,失去方寸。
似乎是上天的故意,李清照后来遇到的名誉问题也越来越大。例如那个无中生有的“玉壶事件”就很典型。事情的起因发生于赵明诚重病期间,曾有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看过,没想到赵明诚死后即有谣传兴起,说他直到临死还将一把珍贵的玉壶托人献给金国。当时宋、金之间正在激烈交战,这种谣传关涉到中国文人最重视的气节问题,李清照再清高也按捺不住了。但她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洗刷,想来想去选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带上夫妻俩多年来艰辛收藏的全部古董器物,跟随被金兵追得走投无路的宋高宗赵构一起逃难,目的是希望有机会把这些古董全部献给朝廷。她的思路是,我愿意把全部古董献给宋廷,这是一切稍有势利之心的人做得出来的吗?已故的丈夫与我完全同心,怎么可能叛宋悦金呢?
这实在是只有世界上最老实的文化人才想得出来的表白方式,她显然过高地估计了造谣者的逻辑感应能力,他们只顾捕风捉影罢了,哪里会留心前后的因果关系?她也过高地估计了周围民众的内心公正,他们大多乐于听点别人的麻烦事罢了,哪里会感同身受地为别人辩诬?她更是过高地估计了丧魂落魄中的朝廷,他们只顾逃命罢了,哪里会注意在跟随者的队伍里有一个疲惫女子,居然想以家庭的全部遗藏来为丈夫洗刷名声?
这一荒诞的旅程最后在一位远房亲戚的疏通和劝说下终于结束,但在颠沛流离中,所携文物已损失绝大部分。
付出如此代价,名誉追回来没有?这真是天知道了。
至此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孤孤单单一个人,我想她一定累极了。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她颓然回想,父亲的名誉、公公的名誉、丈夫的名誉,已经摧肝裂胆地折腾了大半辈子,究竟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呢?她深深喘一口气,开始渴望过几年实实在在的日子。于是,她在思虑再三之后接受了一个叫张汝舟的军队财务人员的热烈求婚,又有了一个家。
她当然知道,在儒家伦理的重压下,二个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层女子,与亡夫的感情弥深弥笃,而且又年近半百,居然公开再嫁,这会受到上上下下多少人的指责?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当时很有见识的文人学者在自己著作里对李清照再嫁的恶评:“传者无不笑之”“晚节流荡无依”……对此,我们的女诗人似乎有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勇敢。
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倒也罢了,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张汝舟竟然是不良之徒,他以一个奸商的目光,看上了李清照在离乱中已经所剩无几的文物,所谓结婚只是诈骗的一个手段,等到文物到手,他立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
李清照知道宋朝法律,妻子上告丈夫,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但她宁肯被官府关押,宁肯审案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无赖张汝舟对质,丢尽脸面,也要离婚。这次上诉的结果,张汝舟被问罪,李清照也被关押,但离婚是成功了。李清照没有被关押太久,由于一位朝中亲戚的营救,她在九天后出狱。出狱后立即给营救她的那位亲戚写信,除了感激,还是在担心自己的名誉:“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
千千万万不知李清照命运悲剧的读者,却在心中一直供奉着一个无限优雅的李清照。这是一种虚假吗?不是,这是一种比表层真实更深的真实。挣扎于身边名誉间的李清照虽然拥有几十年的真实反倒并不重要,而在烦闷时写下一些诗词的李清照却因创造了一种东方高雅女性的人格美而光耀千秋。那些连李清照本人也担心“难逃万世之讥”的恶名并未长久延续,真正延续万世的名誉,在当时却被大家忽视了,包括李清照自己。
(摘编自余秋雨《举例李清照》)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清照终其一生都未能从名誉罗网中全然挣脱,她的故事是有关生命本质的悲剧故事。
B.赵挺之属于勉强进人不同身份而又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官吏,他在名誉上遭受厄运。
C.李清照夫妇在青州十余年的生活风平浪静,表明她已参破红尘,不再为名誉所动。
D.李清照一生都在被名誉问题所困扰,她未必知道让自己名誉延续万世的是她的作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是写李清照在名誉问题上所受打击,越能体现出她创造出的东方女性人格美的魅力。
B.第七段中三个“过高地估计”用排比的方式突出影响李清照荣誉的周边环境的力量。
C.作者并不在意内容的真实,在叙事中也加入了一些合理想象,如“深深喘一口气”等。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清照所遭遇的不公平命运的深深同情。
8、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没有直接叙事,而是以两段议论性的文字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辅,河间宗室人也。举孝廉,为襄贲令。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会成帝欲立赵婕妤为皇后,先下诏封婕妤父临为列侯。辅上书言:“臣闻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征应,自然之占验也。昔武王、周公承顺天地,以飨鱼乌之瑞,然犹君臣祇惧,动色相戒,况于季世,不蒙继嗣之福,屡受威怒之异者乎!虽夙夜自责,改过易行,畏天命,念祖业,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以承宗庙,顺神祇心,塞天下望,子孙之祥犹恐晚暮,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尸禄不忠,污辱谏争之官,不敢不尽死,唯陛下深察。”书奏,上怒,使侍御史收缚辅,系掖庭①秘狱,群臣莫知其故。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曰:“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朝廷无谄谀之士,元首无失道之愆。窃见谏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谏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旬日之间,收下秘狱,臣等愚,以为辅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与众共之。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迭臻,方当隆宽广问,袭直尽下之时也。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假令辅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同姓近臣本以言显,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幽囚于掖庭狱。公卿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虞舜之听,广德美之风也。臣等窃深伤之,唯陛下留神省察。”上乃徙系辅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②。终于家。
(选自《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注】①掖庭: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②鬼薪:秦汉时的一种徒刑,因最初为宗庙采薪而得名。
10、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腐木不可A以为柱B卑人不可C以为主D天人之所E不予F必有祸而无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廉,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这里指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
B.“上美其材”中的“美”与“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意义相同。
C.季世,一个时代的末段。兄弟排行是伯仲叔季,每个季节三个月的顺序是孟仲季。
D.“尸禄不忠”中的“尸”与成语“尸位素餐”中的“尸”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辅上书言得失曾获得皇帝的赏识,但因上书劝阻皇帝立赵婕妤为皇后而得罪了皇帝,结果被捕入狱。
B.刘辅认为天灾频发是上天做出的惩罚措施,皇帝不应该在此时对上天不敬,放纵自己的欲望,提拔卑贱之人。
C.辛庆忌等大臣上书认为在天灾接连不断的情况下,皇帝应当宽厚为怀,广泛征询意见,褒扬正直以尽量发挥百姓力量。
D.辛庆忌等大臣希望皇帝对刘辅的案件留意审察,皇帝最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释放了刘辅,使其得以终老于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假令辅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4分)
(2)非所以昭虞舜之听,广德美之风也。(4分)
14、辛庆忌等人对刘辅的处置建议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早春 【唐】储嗣宗
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
踟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
早春 【唐】畅诸
献岁①春犹浅,园林未尽开。
雪和新雨落,风带旧寒来。
听鸟闻归雁,看花识早梅。
生涯知几日,更被一年催。
【注】①献岁:岁首正月。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储诗首句以野树的花刚开放写春来之早,畅诗首句点明时间是岁首来写春来之早。
B.畅诗颔联两句以“雪和新雨”和“风带旧寒”写出了早春乍暖还寒的天气特征。
C.储诗中“踟蹰”写出内心的惆怅,畅诗颈联从听觉和视觉两角度写出内心的惊喜。
D.畅诗写诗人听鸟声便知大雁来归,看花开便知梅花开放,烘托出早春的浓厚氛围。
16、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满”和“催”各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以“ , ”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 ,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仅次于空气污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噪声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污染源,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根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发布的新研究报告显示,交通产生的持续噪音或许会影响人们的寿命,公路边的住宅或不适合宜居。《纽约客》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开放式办公室环境噪音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降低。各种噪音会导致员工记忆和回想能力下降,诸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基本技能降低。研究人员表示,开放式大办公室的噪音会导致 ② 。因为在噪音干扰下,人们很难专注于所做事情,同时完成多项任务会更加困难。手头工作一旦被噪音打断,往往更难继续返回刚才正在完成的工作。娱乐性噪音也会损伤记忆。很多人喜欢用音乐“盖住”讨厌的噪音, ③ ,但是听音乐其实有损回想记忆能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松散的反面是紧张。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由于紧张而惨败的经历。比如,考试的时候,全身肌肉僵直,心跳得好像无数个小炸弹在身体的深浅部位依次爆破。手指发抖头冒虚汗,原本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改头换面潜藏起来,原本 ① 的答案变得似是而非,泥鳅一样滑走……面试的时候,要么扭扭捏捏不够大方,无法表现自己的真实实力,要么 ② 躁动不安,拿捏不准问题的实质,只得用不停的述说掩饰自己的紧张,适得其反……相信每个人都储存了一大堆这类 ③ 的往事。在最危急的时刻能保持极端的放松,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长期潜移默化修炼提升的结果。我们常说,某人胜就胜在心理上,或是说某人败就败在心理上。这其中的差池不是指在理性上,而是这种心灵张弛的韧性上。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数贸会刚开幕半天,就有上百名客商来我们这里咨询入驻。
B.这次没考好不代表我们永远考不好,老师相信你们。
C.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将“我”与“我们”对立起来。
D.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的人。
各网站编辑及师生家长:
我每天至少花费四个小时的时间,找来文字版和扫描版一字一句的校对核实和补充优化,包括答案。我这个公众号是公益性的,为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方便和参考。
不仅仅是我的努力精致,而且我的试卷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特点和专业素养。希望你们不要随便轻率地复制粘贴的拿走。
若转载,请至少注明“资料来源于四望梅川河公众号”字样。
若使用,请您赞赏,金额随意,此项所得仅用来维持这份公益事业的开支。
附赞赏码。
四望梅川河
2023年12月17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前,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家校社协同合作,共同发力,也需要每个学生自身筑牢心理健康的“防火墙”。根据你的人生成长经历,你觉得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筑牢心理健康“防火墙”方面,学生自身可以有怎样的作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不放弃以商业演出为目的的‘俗'的底色”错,原文是说“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没有说一定以商业演出为目的)
2A (B.“并非来自艺术价值观”错,原文“与其说……不如说”,并未否定艺术价值观的影响;C.“题材决定了这类词作的脂粉香泽气”错,原文写苏轼在描写女性题材的词中“一扫脂粉香泽”;D.“他们主要创作豪放风格的词作”没有依据)
3A (只有此项的借用使用的是诗句的本意)
4、①繁华的都市生活为宋词这种文学样式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②唱词业的发达使词的传播范围很广;
③文人的参与实现了词的雅化,提升了词的品位。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5、①宋词所具有的流行因素满足了现代人娱乐的需要;
②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观念让我们对宋词和宋代词人有了新认识;
③词中所写的内容和情感在今人这里产生强烈共鸣,一些名句至今仍在感染着我们。(每点2分)
6C (“已参破红尘,不再为名誉所动”错,原文前面说“好像已经参破红尘”,后面又说“但事实并非如此”)
7C (“并不在意内容的真实”错,只能说不一定在意细节的真实)
8、①李清照几十年挣扎于名誉间的人生只是一种表层的真实;
②李清照艺术上的成就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才是更深层次的真实。(每点2分)
9、①从一般认识引出具体人物,表明李清照遭遇所具有的普遍性。
②议论开头,有助于照应标题中的“举例”的含义,提示主题。
③提示举李清照这个例子的原因。(每点2分)
10、BDF
11B (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但意义不同)
12D (没有释放)
13、(1)如果刘辅不是因为直言敢谏而犯罪,那么对他所犯的罪恶不公开宜布,天下人就不能每户都知道。(“坐”“著”“晓”为重点词语,各1分,大意1分)
(2)这不是用来发扬虞舜倾听臣下的意见,弘扬品德美好风气的做法。(“所以”“昭”“广”各1分,大意1分)
14、①小罪应当隐忍。
②大罪应交给司法官员公开审理。
③不应将他囚禁在后宫的监狱里。
参考译文
刘辅,是河间国的皇族人士。被举为孝廉,担任了襄贲的县令。上奏章议论国家政事的得失,被皇上召见,皇上赏识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谏大夫。正赶上成帝想要立赵婕妤当皇后,先下诏书赐封婕妤的父亲赵临为列侯。刘辅上书说:“我听说上天如果赞同,就一定会赐予吉祥的征兆;上天如果反对,就一定会降下灾异和变故:这是神明的应兆,自然的预测。从前武王、周公顺承天地的旨意,因而享受了白鱼赤乌的祥瑞,然而君臣仍然忧惧,震惊警惕互相劝诫,何况处于当今末世,没有蒙受子孙繁衍的福祉,却屡次遭到上天发威震怒而降下的灾异呢?即使每天自我谴责,改正过错纠正行为,敬畏天命,想到祖宗的功业,好好地选择一个有德的家族,卜求一个美丽贤能的女子,以继承宗庙,顺应天神的心意,满足天下民众的愿望,繁衍子孙的吉祥尚且担心来得晚,如今却触发情意,放纵欲望,倾心于这个卑贱的女子,想要把她作为天下人之母,对上天不感到敬畏,对百姓不感到惭愧,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俗话说:“腐朽的木材不能用来做柱子,卑贱的人不能让他做主人。上天和百姓都不赞成的,一定有祸害而没有福祉,这是街市上和道路上的人都知晓的道理,朝廷中却没有人肯说一句真话,我私下里感到伤心。我想到因为与皇上同姓才得到提拔,光享受俸禄而不尽忠,玷污辱没了谏诤的官职,不敢不冒死进言,希望陛下您深切地审察。”奏章上奏以后,皇上震怒,派侍御史逮捕了刘辅,把他囚禁在后宫的秘密监狱里,大臣们都不了解其中的缘故。
当时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都上奏说:“我们听说英明的君玉广泛地听取意见,重视谏诤之官,广开忠直之士的言路,对狂妄和褊急的言论也不加罪,然后群臣各守自己的职位,尽量献出自己的忠诚和智谋,没有后顾之忧,朝中没有阿谀奉承的官员,君主没有背离正道的过失。我们私下看到谏大夫刘辅,以前凭县令的身份求见皇上,被提拔为谏大夫,这表明他的议论必定有卓越异常和切实确当、符合圣意的内容,所以才能够被提拔到这样的职位。可是十天之间,却被收捕囚禁在秘密监狱里,我们愚昧无知,认为刘辅有幸得以托身为皇族的亲属,处于谏官的行列,他刚从下面的职位上来,不知道朝廷的体制,独自触犯忌讳,不值得深究。小罪应当隐忍一些,如果有重大的罪恶,应该交给司法官员公开审理,让大家都知道他的罪状,共同惩罚他。现在上天的心意不快,灾害变异屡次降临,水灾旱灾接连到来,正是应当宽厚为怀,广泛征询意见,褒扬正直以尽量发挥百姓力量的时候。但是却对敢于谏诤的大臣施行悲惨突然的诛杀,使大家感到震惊,使忠诚正直之士寒心。如果刘辅不是因为直言敢谏而犯罪,那么对他所犯的罪恶不公开宣布,天下人就不能都知道。与皇上同姓以及亲近皇上的大臣,本来是因为敢于说真话而获得显贵,从管理亲属、保护忠直之士的意义上说实在不应该将他秘密囚禁在后宫的监狱里。公卿大臣不敢再尽忠职守、说正直的话,这不是发扬虞舜倾听臣下的意见,弘扬品德美好风气的做法。我们私下里深深为此感到痛心,希望您留意审察。”皇上于是将刘辅迁移囚禁到少府所管的诏狱,减死罪一等,判处给宗庙服劳役。他终老在家里。
15C (根据最后一联,不能得出“惊喜”的结论)
16、①储诗抒写乡思之情。“满”字把本来抽象的乡思具象化了,烘托出浓浓的乡思情感。
②畅诗感叹人生短暂。“催”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光阴易逝的伤感。
17、(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3)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或者,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18、①噪音污染是重要的环保问题(噪音也是一种污染)
②员工注意力不够集中
③以为这样就没有损害
19、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发布的新研究报告显示,交通产生的持续噪音或许会影响人们的寿命,公路边的住宅或不适合居住。(改对一处给1分,改对两处给3分)
20、①泾渭分明(一清二楚)②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喋喋不休)③不堪回首
21、比拟。(1分)用“改头换面潜藏起来”的行为将“知识”拟人化,(1分)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原来所记的东西现在想不起来的状态。(2分)
22D (A.确指;B.指你们;C.特指集体;D.指大家)
23、参考例文略
相关作文题目及例文
题目:
散文《岭上多白云》的作者称汪曾祺是“一个苍茫远行者”。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远行者”,各自演绎着精彩的故事。
请以“远行者才有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
例文
远行者才有故事
“人,只有义无反顾地前行,才能在大地上留下通往光明的履痕。”时代的飞跃伴随着目不暇接的捷径与名誉,人人慕其轻松快捷,趋之若鹜。但纵时代变迁,远行仍是故事之本。
远行者,无关距离,由心之所愿,至梦之所往,山止川行,无远弗届。而远行之途,长路漫浩,上下求索,其丰满与价值自显,于是故事成于其中矣。
唯远行给予故事广度。远行使人不再居于安逸丰沛,而是寻前方之开阔。停驻则自囿囹圄,开阔则得觅新知,拓广途,广途便予故事开篇。文化大散文开创者余秋雨先生无愧于远行旅者之称。历史的苦心研读已让他学富五车,但他仍选择远行,用脚步丈量书中山河。当旅途由漠北荒漠行至威尼斯港湾,故事的篇卷便也由那一方书桌融于广袤之天地。远行之旅,博其见识引其灵魂,是他书写的云舫。倘若他止步于方寸书册一味埋头,又何来故事中不期而遇之曼妙,又如何用独树一帜的视角掀开文化之面纱予世人以惊艳?故远行者之旅途,予故事之舞台。
故事纵丰富亦不应止于铺叙,而远行恰以深度缀故事之点晴。远行者,行远,思便随之远而深。北斗团队之十年砥砺,得星列陈空,但科技之成远非其旅途所止。远行之困苦与岁月之蹉跎自会给予历经之人宝贵的财富,于是他们由远行知初心之珍贵,知坚守之意义,也予社会、予民族文化之浪漫与屹立于世界之根基。由此,漫漫长途便成了故事之精华。故远行之途,予故事之惊艳。
由是观之,唯远行者方成故事之广与深,广之深之,故事方成精彩。
而人人寻远方而行之,便予时代故事。古有百家争鸣不远万里为寻天下安平,筑华夏千百年来浪漫与信念之根基;亦有面向变局负重远行志于救亡图存之青年,书中华民族之自强与抗争之魂;而如今,更有科研工作者不惜戈壁扬沙十年一剑,予祖国之富强。故时代之篇章,亦以远行而谱就。
远行者才有故事,远行者之时代方成华章。故青年有志,当举步向远山,行天涯,书人生,绘时代。远行者,背着行囊,步履不停,他要去向何方?他又为何踏上远行?我想,每个远行者的故事是追寻的故事,只有远行,才使人生更丰满。每个人都是自己数十年人生的远行者,固于四角天空的人生未必没有意义,但是只有当你踏上追求理想与价值的远行时,与路途中志同道合之人相遇时,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人生的璀璨才得以绽放,精彩的故事才得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