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语文学考模拟卷答案(2024语文试卷完整及答案可打印)

2024语文学考模拟卷答案(2024语文试卷完整及答案可打印)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31 12:29:42

20240426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分值: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暴运用(共23分)

春天到了,学校组织九年级一班开展了“寻找春天”主题性学习,下面是“春山”组找到的一则材料,不过字迹有些模糊,请你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完成1-4题。

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酣(hān hǎn)睡了一整个冬日的大山睁开了眼睛。贴着地皮钻出头的青草尖是它忽闪的睫毛,松软的泥土是它厚实的胸膛,根根直立的树干是它舒展的胳膊,那迎面吹来的、隐约带着泥土与草木气息的微风是它刚打的哈欠。被春雷叫醒,春山很高兴,笑得水面上的薄冰全都裂开, 起一圈圈涟漪。

如果经常到山里 ,你会发现,在此之前春山就已经悄悄地苏醒,一切都有迹可(循 徇)。原本寂静的大山变得热闹起来,虽然只是窸窸窣窣的声响,但每一声都清晰可闻。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大山里,最先感受到春意的则是栖(xT qī)息在这里的各种小动物们。鸟儿重新唱响了欢乐之歌,松鼠在枝杈间跳来跳去,巢穴里的各种小兽们也耐不住寂寞,纷纷加入盛大的游行队伍。它们一会儿 春山的头皮,一会儿 它的胳肢窝,一会儿又对着它的耳朵哈口气——春山索性散开怀抱,与它们一同(嬉 嘻)戏。
1.选文括号处的字音和字形选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hān 徇 qī 嬉 B. hān 循 qī 嬉 C. hǎn 循 xī 嘻 D. hǎn 徇 xī 嘻
1答案:B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2.文中横线处的词语选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荡漾 造访 挠挠 摸摸 C.飘荡 访问 挠挠 摸摸 B.飘荡 访问 摸摸 挠挠 D.荡漾 造访 摸摸 挠挠
2.答案:D 评分:答对得2分。

3.下面四个句子是选文第三段的内容,请你根据语境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2分)
①行走在春山上,明明四周无人,却能听到无数回响,乍听细密些微,细听轰轰烈烈。
②春山和动物们的联欢带来了春的讯号,人们也在寻找和发现关于这座山的春天。
③在这个新的季节里,春山精神抖撒,充满生机和活力:山里人亦斗志昂扬,做好了准备要在大好的时节里奋力耕耘。
④这极近又极远的声响是春山热情的回应,亦是季节华丽的转身。
A.③①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3.答案:答案:C 评分:答对得2分。

4.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作者的笔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山是个焕发着无限光彩的美丽季节。

B.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成功吸引了读者对春山的热切向往,而且让春山显得俏皮可爱。
C.文中春山具有形象美、内蕴美,这一阅读感受的获得源于作者细心观察的原因。

D.作者从不同角度来写春山,包括成欣向荣的植物、生机勃勃的动物和奋力耕耘的人们:这是春山最美的样子。
4.答案:D 评分:答对得2分

5.龙年春晚《上春山》火遍大江南北,不仅因其欢快的节奏,化用古诗词写就的歌词更为人们青睐。“春韵组”收集了一部分关于春的古诗词,请帮助他们填充完整。(5分)

相关诗句

主要表达

作者和出处

① ,

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顺风行船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 ,

早春时节花、草的向荣之貌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 ,

以春日常见景象表达一种惆怅和惊喜交织的情绪

晏殊《浣溪沙》

④ ,

农村春日风俗画卷

陆游《游山西村》

⑤ ,

春之形、春之韵

自选(上面四首诗除外)

5.答案: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⑤略

评分:每小题1分。本题共5分。有缺字漏字或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最后一小题与春日有关即可。

6.春日阅读。(4分)
(1)建立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经典常谈)为我们厚植传统文化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和支架。下面关于

《经典常谈》中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B.《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府》《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C.《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是屈原放逐时所作。《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时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
D.《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认为“人性本恶”,对后世影响极大。

6.(1)答案:D 评分:答对得2分。

(2)阅读整本书时,读者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或带着某个具体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春文”组在阅读《经典常谈》时有不同的关注点,请你根据其阅读需要和目录,向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章节。(1分)
阅读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01

《周易》第二 ………………………………13

(尚书》第三 ………………………………23
《诗经》第四 ………………………………35
三礼第五 …………………………………45
《春秋》三传第六 ……………………… 53
四书第七 ……………………………… 61

战国策)第八………………………………… 69

《史记》《叙书》第九……………………… 77

诸子第十 ……………………………… 95

辞赋第十一 ……………………………… 111
诗第十二 ………………………………………123
文第十三………………………………………-139

人 物

关注点

推荐章节

成员1

游说之士在古代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通常口才极佳,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很感兴趣。

成员2

我想了解老庄学派的思想主张。

(2)《战国策》第八 ②《诸子第十》 评分:每空0.5分,共1分

(3)答案:①重章叠句 ②《曹刿论战》 评分:每空0.5分,共1分

(3)阅读《经典长谈》时,我们可以和教材进行联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学习教材。下面是睿文组做的《经典常谈》联读表格,请你帮他们补充完整。(1分)

7.综合性学习。(6分)

“春事组”收集了一部分关于“春耕”的材料,请你认真阅读,帮助他们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春耕时节,河北省保定市农业农村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会商联系,发布农业气参专报,通过微信小程序、微博、短信等为种植户提供“直通式”服务。保定市满减区气象局建成自动气象站12个,气象预警大喇叭141套,覆盖全区各行政村。

为确保春耕物资及时运输,兰州铁路局兰州铁路物流中心积极开辟绿色通道,科学调配运力,加强春耕物资运输。这个中心精准对接农资企业,了解运输需求,持续加强装脚车组织,优化装钾萝力,配齐卸车机具,实现快装快运。他们充分发挥95306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线上办理优势,简化计划申报、装车发运、到达御车等环节办理手续。以优质服务为客户办理业务提供便利。

迎着春光,播撒希望。聚集新要素,激发断动能,各地区各部门全力推进春季农业生产,为全年粮食李收打下坚实基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料技的超膀”。

材料二:湖南常德,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平畴沃野,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水稻生产会程机械化。辽宁阜新,皂力营子村农户不再“靠天等雨”,打开农田灌溪水源工程的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清凉的水雾落入农田、溢润青苗……一块块高标准农田,让小阳”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有力促遂了农业积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

材料三:科技助力,筑牢粮食生产底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技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让单产能够大面积提升。”今年,农业在村部扩大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启动小麦单产提升行动,逢选发布高产稳产、时密杭倒等主导品种,精密播种、水肥精准调控等主推技术296项。

村料四:“春耕”在中国历代美术史中均有所体现,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从汉代画像砖上再现早期农业生产活动场景的“耕牛犁地”,到文人画中表达志向意趣的“耕读田园”,再到20世纪以来浦现的大量讴歌时代、沤歌人民的劳动题材创作,创作者将质朴的情感关怀,化为对时代生活的记录、对劳动精神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断丰富着春忙主题美术创作的文化内福和表达形式。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在对春忙主题的深粉与笔墨更新中,以春之劳作园景析射城乡发展新貌,让劳动精神之光照亮逐梦新征程。

(1)“耕”,字形从耒从井。井代表井田,兼表音;耒是一种 。耕的本义指犁田、翻地,泛指从事农业活动。后来义有引申,如成语“笔耕不辍”中的“笔耕”就解释为 。(1分)

7.(1)答案:农具, 写作 评分:每空0.5分,共1分。

⑵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哪些举措为春耕插上“科技的翅膀”。(3分)

(2)农业部门气象部门、铁路运输等多部门联动,利用电子科技手段,共同助力春耕;农田的机械化、标准化极大提高了春耕效率;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从而大面积提高单产量。评分:每点1分,共3分。言之成理即可。

(3)结合材料四,在下面三幅图中选择一幅来展现新时代“春耕”,并阐释选择理由。(2分

)

(3)示例1:选A,A图展现了春耕机械化的图景,大型机械进入田野,成为春耕的主力,体现了现代化的春耕。

示例2:选B,B图中展示的是智慧农业的场景,将电子产品、无人机等接入农业,实现了“智能 科技”的农业化之路,更能体现现代化春耕的特点。

评分:选择图片B并能合理阐释理由得2分,选择图片A并能合理阐释理由得1分,选C不得分。

二、阅读鉴赏(47分)

(一)(4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风凰。清朝饮醴泉①,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②。一去昆仑西,何时复还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释:①醴(lǐ)泉:甘甜的泉水。②摧藏:收敛,隐藏。③怆悢(Iàng):悲伤。
8.下列关于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点明吟咏之对象——凤凰,并用一“奇”字突出其特征。
B.“适逢商风起”中的“商风”指的是秋风,因为古代五音“宫商角徽羽”中的“商”音调凄厉,与秋天的肃杀之气相应,故秋风也称为“商风”。

C.“一去昆仑西”表现出凤凰振翅翔翔的美好姿态,意在表现阔远的天地给了它展示自我的机会。
D.本诗末句与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属直抒胸臆。
8.答案:C 评分:答对得2分。

9.本诗属于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诗人想通过这首诗歌表达的志向和情绪。(2分)
链接材料: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 ruì )死,太子曹芳即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从此曾魏政

权与司马氏集团开始了尖锐的斗争。在此期间,大量士人被杀,在极端黑暗恐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

境地,阮籍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9答案:志向:高洁傲岸,志向远大,不同凡俗情绪:对黑暗可怖的政治环境的恐惧,孤独无奈的苦闷和壮志难酬的悲伤。

评分:志向1分,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二)(8分)
(甲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换,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期。土地平矿,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奉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递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文)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相翔,并不以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刘敬叔《异苑》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欲穷其林”的“穷”字与《鱼我所欲也》中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的“穷”意义相同。

B.陶潜《饮酒》寺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境也是出自桃花源,也是发生在无迹可寻之处。

C.“黄发垂髫”是古代对老人和儿童的别称,就像“弱冠”指的是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一样。

D.甲乙两文中都有“豁然开朗”一词,都是表示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0.答案:D 评分:答对得2分

11.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进行划分。(2分)
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11.答案: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评分:每处1分,共2分。

12.甲乙两文所叙故事轮廓大致相似,但在表达效果上却有很大差别,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2写法方面:①审美风格不同。甲文读来诗意盎然,清丽醇厚,语言清新质朴。以渔人为叙述者,以桃花林引出桃花源,浪漫动人。桃花源中环境安静自然,人物热情淳朴,这都符合人们的审美理想。乙文以蛮人为叙述者,叙事极为简要,以客观陈述为主,诗意性和审美性与甲文相比反差极大。

②真实度不同。甲文写的虽是世外桃源,但人们生活的环境、状态以及他们避乱隐居的理由都是真实的,甚至包括后来“欣然规往”的南阳刘子骥,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但乙文是真实与虚构的结合,“行人翱翔”明显已经超越现实之上。

③主旨不同。甲文陶渊明是借写一个向往中的世外桃源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黑暗的厌恶。乙文则纯是记叙一种神奇经历,重在“述异”。

评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三)(8分)

(甲文)……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即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亭里都是些正经有脸

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楫,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
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说:“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莱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回哩!可怜!可怜!”。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雍虾蝶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腿,也该搬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噎西北风!”一顿夹七夹

八,马的范进摸门不着。……

……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说:“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市上去卖了,买几升米煮餐粥吃,我已是饿得两只眼晴都看不见了。”

1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看似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对鲁迅这句评语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范进在小说中出场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经过十几场科举考试,整整考了三十五年时间,屡试不第。

13.答案:①靠科举谋取功名从而跻身上层社会的执念对范进这样的读书人影响极深,一旦一朝成功,那种激动和狂喜会使人丧失理智。

②范进中举之前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度困窘的生活让他的思想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胡屠户说他“烂忠厚没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骂的范进摸门不着”。而家中的困窘也让他束手无策,接近崩溃。乍听到中举的消息,发疯也就可以理解了。

③三十五年的屡试不第让范进丧失了希望。当邻居告诉他考中的时候,他都不相信,直至看到报帖。多年的失败让他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这个喜讯,发疯也就顺理成章。

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4同样是揭露科举制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写的是读书人的“成”,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读书人的“败”,你觉得谁的故事讲得更胜一筹?(4分)

14.示例一:我觉得吴敬梓的故事写的好。作者选取了一个屡试不第,年过五十的读书人中举之后喜极而疯的故事,写周围人物在他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以及主人公在中举前后的言行变化,对比鲜明,反讽犀利,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荼毒之深,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示例二:我觉得鲁迅的故事写得更好。鲁迅把孔乙己放在“咸亨酒店”这样一个典型的背景之下,通过孔乙己的几次出场、掌柜以及酒客们的笑声来概括了孔乙己从功名不成的颓废直至死亡的一生,表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与禁锢以及当时社会普通民众的自私、冷酷。

评分:要求能够从讲故事的角度分析立意的高下。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四)(13分)文博热背后的科技动能

①清明假期,全国各地斌起一股文博热潮,尤其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沉浸式观展、新奇玩法,给游客带来新体验。

②“假期前十天博物馆门票就已经预约完毕,可谓一票难求。”山西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博物馆将文物融入主题性环境,以互动体验赋能文物“活化”,创造了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③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数字技术赋予了千年壁画无限生机。记者在现场看到,徐显秀墓室北壁的“夫妇宴饮图”被搬上互动投影墙。在互动屏幕上,一把琵巷跃然出现,只要拨动琴弦,就可以与画中乐伎共弹一曲。站在封土堆旁,借助VR眼镜,观众可“穿越”到徐显秀墓遗址,1400余年前北齐贵族的生活尽展服前。

④王江介绍,北齐民风二维动画展示长卷采用了激光投影、二维动画等多种方式,让观众置身于虚拟的“真实场景”中。“动画”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复原了古代生活场景,以多视角递进的方式,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

⑤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在推进着文博领域不断创新。清明小长假期间,洛阳古墓博物馆迎来了客流高峰,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1万人次。在科技助力下,博物馆推出了特色研学活动“古墓寻龙记”,解锁文博新玩法。游客可根据线索,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寻我16条“龙”的踪迹,感受“龙”形象的历史演变,逐步揭开古墓的神秘面纱,深度感知古代墓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⑥游客王雨竹在活动结束后,任务书《寻龙手册》上盖满了闯关印章。“这次寻龙之旅给了我们满满的回忆,这个手册就是回忆录。”

⑦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科技的突破为传承者和艺术家赋予了无限可能。

⑧4月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里,一群学生正体验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里正在举办“金漆镶嵌工艺走进哈工大”专题展。

⑨“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性,用调和过的色漆,在水中构图。”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淬镶嵌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夏立军取出水中田扇,只见一幅金漆图鹰浑然天成地呈现出来。

10.漆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8000年的悠久历史。夏立军介绍:“本次专题展展示了漆西、漆器、葫芦、文创配饰等漆艺作品,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华漆艺的起源、流源技法分类以及工艺流程,让大家近距离领略津艺文化的技巧与底蕴。”

11.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学生杨贝宁观展后深受触动:“古代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漆艺制品造就了一份捉摸不定的的韵味。这次现场体验活动,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科技给文化带来了新生命,也让展览、策展运营管理更便捷智能。在西藏博物馆,智能导览系统帮助游客快速了解各类展品和展览信息。馆内的VR技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远古的西藏大地,感受高原的壮美与神秘。西藏博物馆信息中心负责人格桑表示:“智慧博物馆集成了信息可视化、客流统计、藏品管理和研学教育管理系统,不仅优化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提高了博物馆内部的管理运营效率。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5.很多文章包括说明文的首段会起到一个总括全文的作用。通览全文,分析本文的首段是否也是如此。(3分)

15.答案:不是,本文的首段落点在“游客”的新体验,涵盖了沉浸式观展体验和文博领域不断创新的新玩法。而从第⑦段到第1)段则重在说明科技的突破为“传承者和艺术家”赋予的无限可能,主体是传承者和艺术家;第23)段则强调科技让展览策展、运营管理更便捷智能,主体是博物馆工作人员。

评分:答否定1分,理由阐释要求从全篇布局展开。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6.本文作为说明性文字,却插入了大量的的人物语言,请你谈谈这些人物语言起到了什么样的说明作用。(4分)

16答案:①山西太原王江馆长、黑龙江金漆镶嵌工艺传承人夏立军和西藏博物馆格桑的介绍本身就是对科技创造参观体验、科技赋能传承、科技助力文博管理的说明,并且言简意赅,体验了说明性语言的严谨性。

②游客王雨竹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杨贝宁的观展感受是对前文说明性文字的进一步验证,这些人物的感受让“文博”背后的科技赋能更加立体和真实,增强了说明效果。

③这些人物语言的插入让原本枯燥的说明性文字有了多样的变化,可以让读者有更深切的理解和体会,也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评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7.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分析本文语言的特点。(3分)

①站在封土堆身,借助VR眼镜,观众可“穿越”到徐显秀墓遗址,1400余年前北齐贵族的生活尽展眼前。

17答案:①余,表示多出的意思,因为时间不确定,使用“余”字可以更准确地表述时间。

②清明小长假期间,洛阳古墓博物馆迎来了客流高峰,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1万人次。

②“平均”一词,是将一段时间内的总数均匀计算,能够保证数据的客观和真实。“余”和“平均”两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评分:词语语境解释2分,总结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8如果利用科技动能,让你可以走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你会选择其中的什么场景和角色进行体验呢?说说你的想法。(3分)

18.示例1:我会选择汴京近郊的踏青者。看早春新发的枝芽,看一下古代汴京郊外的风光,看来来往往跋涉的行旅,做一个静静的观察者和见证者。

示例2:我会选择汴河漕船上盘索的船夫。以劳动者的身份体验古代的市井生活,融入汴京城的繁华,驶进历史的洪流。

评分:根据《梦回繁华》所学选择图中的场景和人物,场景和人物选择正确2分,适当阐释想法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五)(14分)春菜

袁益民

.①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到“夜雨剪春韭”句,五官就会有一种恬适之感,像是被清凉澄澈的泉水浸润着,爽到心尖。眼睛里,仿佛看到了纤细的绿苗,那是春天的第一茬韭莱,红红的根,隐蔽而惊艳,细细的叶,楚楚可怜。宋代诗人“春菜红牙口”的描述,是不是就是说的春韭?鼻腔中,闻到微微的辛辣、幽幽的清香,只那么一丝丝,仿佛舌尖、牙齿已经亲密触碰到这光阴里最为清脆、芬芳的时蔬了。春韭本来就水灵得不得了,又沾着春夜的新雨,简直就是天赐佳品。

②平心而论,“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两句在这首诗里并不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如此钟情于新韭,是因为那碧绿,那宝石红,给整首诗晦暗的基调添上了一抹亮色。“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都是伤感与沉郁。而这春韭、这黄柔,却让读者感受到一丝宝贵的清新。

③“儿童门采春盘料,蓼茁芹芽欲满篮。”此时,在老家江苏秦兴,我们接受春天的馈赠,上一份时鲜蔬菜:炒春盘。

④春天真好。长江边十圩古镇上的老百姓最有口福,春风春阳春江水给他们送了洲芹菜,鲢鱼薹,野菱白、柴菌、地藕、马兰头、野芦笋、牙芦蒿。八种野菜,十二圩人把它们叫作“洲八样”,做成了春日里最吸睛的舌尖招牌,引得江南江北的饕客幕名而来。

.⑤一般的乡野之地没有十二圩那么阔气,但野荠菜、马兰头、香椿,枸杞头、小根葱总是有的。笋尖冒出来了,蓼芽、高笋也窜

出水面……春天是公平的,会抵达世间每一个角落。

⑥农民们说,春天的土里会冒油。油里出好菜、地里胃出来的那些新芽嫩苗,肉眼看上去并不怎么宏大、茁壮,但是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吸足了土地里的精气神,棵棵都是标致样,个个都是小清新。

7.炒春盘,新韭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绿碧碧,脆生生,韭莱的香气极具穿越力。我在农村生活的那些年,哪一家要是炒韭菜,左右邻居五六户人家都能闻到那味儿。

③春笋也怯怯地钻出了地面。将春笋切丝,主打一个爽脆。

⑨螺步经过冬天的涵养,被春水唤醒了。放一撮螺蛳头,一喋炒春盘又具备了另一个灵魂:鲜。水乡人专门有一个词叫“起水鲜”。

10.如果有地皮菜就更好了。

11.春雷一声震天响,接着春雨就来了。林荫道上,芦苇滩上,一下子孵出密密麻麻的木耳一般的菌子,呈褐色或黑色,这就是地皮菜。地皮菜也叫地踏菜,没有木耳肥厚,毕竟是瞬间长出来的,可遇而不可求,要有雷,还要有雨。古人曾说:“地踏菜,一名地耳,春夏生雨中,雨后采,熟食。见日则枯没化为水。”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
这宝物似神龙一见首不见尾,雨后呼呼铺陈出来,太阳一出来,它们就无彩无踪了。我估计,它们都变成水蒸发了。所以,人们说地踏莱是水做的,水做的当然脆滑、嫩润、爽口啦。那时候,生产队的牛馆经常在芦苇滩上放牛,牛粪多处,特别容易长出地皮菜。所以,雨还没停,我们就提着竹篮,往芦苇滩上去了。

12.还要加点什么呢?

13.我见过厨师将鸡蛋摊成饼,切成丝——与韭莱、笋丝的外形保持一致。土鸡蛋的黄,赛黄金。这让食客更加赏心悦目——炒春盘,没有止境地惯着食客。

14.世间吃物,不一定名贵就好,关键在于气息,在于适时。

15.苏东坡说:“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他还说:“雪沫乳花浮午益,蓼茸蒿笋试春盘。”春天刚刚开始,万物渐渐萌发,所以诗人反复说“试”。能够诱惑你去“试”的事物一定是充满魔力的。你看,这一盘里,全是精华:新泥的肥力、春水的绵柔、暖风的友好,更有春阳的暖意,从舌尖游走到胃里,让从寒冬里熬过来的我们通体舒泰。这盘菜,让人品出了山河明丽,岁月静好。 (选自《人民日报》)
19.下面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散文随笔,作者围绕“春菜”这个主题排布素材,既有当下之物、之味,也有传统文化的延伸,材料丰富,让人趣味盎然。

B.作者从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谈起,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杜甫诗歌沉郁顿垫的风格特点。

C.第④段中“引得江南江北的饕客慕名而来”中的“饕客”根据语境,可推断其意为“食客”。

D.第⑧段“春笋也怯怯地钻出了地面”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笋鲜嫩的状态。

19.答案:B 评分:答对得2分。

20.根据要求赏析句子。(4分)
(1)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到“夜雨剪春韭”句,五官就会有一种恬适之感,像是被清凉澄澈的泉水浸润着,爽

到心尖。(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0答案:(1)运用通感的修辞,从视觉的文字阅读扩展到五官的感受和一种清凉酸爽的触觉体验,表现出作者从春韭中获得的愉悦和清新之感。

(2)螺蛳经过冬天的涵养,被春水唤醒了。(从词性角度赏析加点词)

(2)“涵养”在这句话中是动词,可以解释为“滋养”“养护”,冬天的沉寂给螺蛳提供了充足的蕴蓄,以鲜嫩的味道成为人们的最爱。

评分:每题2分,第(1)题修辞正确,分析正确得2分;第(1)题词性正确,解释正确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1.“炒春盘”包含的时鲜蔬菜很多,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春韭和地皮菜?(4分)

21.答案:春韭和地皮菜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蔬菜。春韭是春之清新的代表,地皮菜是春之鲜嫩的代表,它们都是“炒春盘”的代表性蔬菜,所以作者进行了详写。

春韭:颜色鲜艳,红红的根、绿绿的叶;气味清香,辛辣、芬芳,极具穿越力:水灵,沾着春夜的新雨。春韭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宝贵的清新。

地皮菜:瞬间而生,须春雨、春雷方能应运而生;见首不见尾,太阳一出就变成水蒸发了;翠滑、嫩润、爽口。地皮菜是春天独有的,最能体现时节,最能表现春天的鲜嫩。

评分:能够分析出春韭和地皮菜各自的特殊之处并且阐释准确。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文章结尾说:“这盘菜,让人品出了山河明丽,岁月静好。”你认为这句话是单独成段好呢,还是如原文一般排布更好?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4分)

22.示例1:我感觉如原文一般更为恰当。这样的排布方式与前文衔接紧密。前文说“这一盘里,全是精华”“从舌尖游走到胃里”“让我们通体舒泰”与结尾句“这盘菜,让人品出了山河明丽,岁月静好”在意义上构成了一种密切的衔接,使行文更加流畅自然,那种满足和自豪的情感表达也更为顺畅。

示例2:我觉得独立成段更好。全文以“炒春盘”为形式介绍了各种“春菜”,由古及今,抒发了春天时蔬带给人的无限美好。“山河明丽,岁月静好”既是对全文的收束,又照应题目,是对春菜带给人的各种感官享受的升华,独立成段,会带给读者更深刻的感受和更丰富的联想更能表现出这句话在深化中心和主题上的重要作用。

评分:能给出明确意见并且理由恰当,符合文本主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三、写作(共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林徽因说:“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桑间呢喃,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是地刚出生的孩子。那你的人间四月天会是谁呢?是亲密的知己,贴心的父母,敬爱的老师还是带给你暖意的陌生人?

要求:①请你以“我的人间四月天”为题写一篇文章。②立意明确,文体特征鲜明,表达真情实感,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透漏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