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语文考试试题中的阅读理解题,就成为学生减分的重灾区,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题最重要的习惯就是尊重原文的习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训练孩子尊重原文,擅长从原文准确筛选答案信息的能力。
如果孩子能够掌握准确从原文中筛选出答案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做题的话,那么在小学期间阅读理解的正确率能达到90%左右,而且也是做更难的阅读理解题的基础能力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尊重原文,并准确去原文中筛选出答案信息的能力呢?
一、训练孩子将题目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的内容相对应起来的能力。如下图所示阅读语段(一)中第2和3小题,都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那么解题步骤在于:
- 1、指读原文,初步弄清文意。
本文要弄清“夏天的歌”是指谁在唱歌,都在什么地方唱歌,如果弄清了这些,做题就没有难度了。如果弄不清,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遍,或者结合题目提示来进一步读懂原文。
- 2、读题,根据题目中提到的内容来回扣到文章中去找相对应的内容(见文中所画蓝线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一看这题太简单了,不会到原文中对照,我就知道答案,于是就凭相当然填上了,低年级可能因为题简单,有些习惯性词语搭配不用对照原文也能做对,但是随着阅读理解内容的加深,如果不培养对应回扣原文的做题习惯的话,孩子一定会因此而丢分。
所以一年级是培养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教会孩子回到原文中去验证自己做得对不对。
再如阅读文段(二)中的第2、3小题同样是考查对文中内容的掌握能力,要对应原文找到验证答案是否正确的信息,才能正确做对这两道题(见文中画蓝线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孩子也会到原文中去对应着找到和题目中内容相同的信息,但是却不去仔细对照题目中内容和文中内容的异同,而造成出错。
例如第3题第(2)小题“胡萝卜的花儿向下低垂,表明它们已经进入梦乡”在文中第3自然段,和题目中“叶子向上合拢”内容不符合,所以这题应该打“X”。其它题也是这样,要经过认真对照,才能得出答案。一定让孩子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培养认真回扣原文的做题习惯。
还有上图中所示阅读文段(三)中的第2题也是考查孩子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我们回到原文见第一段和第五段就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另外,较难一点的筛选信息的题,是根据原文内容总结文章大意,并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内容去填空的题,如下图阅读文段(四)中的第4题。
如下图所示:第4小题,题目内容是对原文的总结,所填内容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来正确填空。所以这种题要难一些,但一定要强化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读懂就能找到的做题理念。
二、除了筛选信息的能力,一年级最常考的题,还有数段数句。此类题要想掌握,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分清“段落标志”和“句子标志”并让孩子根据这些标志反复练习强化。
- 1、段落标志是每段的开头空两格。因此让孩子睁大小眼睛去看文中开头部分有多少个空两格的地方,就有多少段落。
如上图阅读(一)(二)(三)文段中都涉及这类题,难度并不大。
- 2、句子标志是看标点符号,一年级要认识凡是标句号(。)问号(?)叹号(!)的地方都表示一句。
如上图所示阅读文段(四)涉及到第2小节共有( )个句子,要引导孩子去睁大眼睛,用小手指着,一个标点一个标点的去找是否有句号、问号和叹号,有一个算一句,找到一个就给它标上相应的数字,找完以后,再回头检查一下,是否有落下的小标点。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孩子审清题,是让你数出哪一段有几个句子,不要数到别的段落上去。
三、一年级阅读理解中最难的题,就是总结性题目,比如文中的XX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上图阅读文段三第3小题),文章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等。遇到这样的题,首先第一步仍然要回到文中找答案,找答案的步骤:
- 1、看有没有中心句——告诉孩子中心句,可能会出现在首段或末段,以及每一段的开头(或末尾)。要找答案时,一定要格外注意这几个地方。
- 2、看事件——如果文中找不到合适的答案,要自己总结的话,就去看文中的人物做了什么事,从事情来推断这个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1、爱动脑筋、会想办法的人(如阅读文段三第3小题)。
- 2、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的人。
- 3、珍惜时间(或浪费时间)的人。
- 4、热爱劳动,懂事的孩子等。
平时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或给孩子讲故事时,要引导孩子去总结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就不会在总结人物形象时,找不到合适的词。
小朋友,你们学会了吗?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