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9 02:45:36

2021年,深圳中考语文将从100分变为120分。

2021届中考学生,是新中考第一届。本次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是否对明年的新中考具有探路导向作用?

分析本次九年级期末语文试卷,感受到一股全新的语文气息。

总体来说,本套试卷具有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突出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现实应用能力,突出语文学科素养,与高考接轨等几个方面的新动向。下面分板块简要分析。

基础知识:突出应用

第1-4题,分别考查字音字形、词语、语病、文学常识五个基础知识点,区别以往中考的是都不再是静态知识展现,而是把字词句静态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情境之中,突显语言工具的应用性,突出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4题考查文学常识,在给出的“现代小说”项目后面列举了“《呐喊》《朝花夕拾》《边城》”,考察考生是否知道《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不是小说,但题目规定考生必须“用复句表述”,因此,要答好这道题,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文学常识和复句两个方面的知识,体现试题的综合性。

1-4题本是考查语文字词句“基础”知识,但都放置在“‘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这样一个特定的语文学习情境之中,而且在这4个题目之后,不失时机的加进了第5题发表对“网络流行小说能否取代经典阅读”的看法这样一个主观表达的题目,这就把语言文字从静态考察转到动态考察之后,又推进了一步,体现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第6题诗文名句默写,赋分权重还是10分不变,体现对古诗文学习的重视。在题型设计上,给了6分的权重按传统默写上下句的方式,体现试题形式的相对稳定性,然后拿出4分的权重,在高考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的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题型尝试。要求默写四个诗句,用表格的形式分别提示诗句出处和诗句思想情感关键词,然后其中两句要求根据提示分别写出上下句,另有一项要求根据诗句出处和关键词提示写出全部两句,这样就没有了上下句提示,难度一下变大了。但为了能让考生明白命题者的意图,就设置了另外一个参考项,就是全部给出了诗句出处、思想情感关键词提示,并且给出对应的两个诗句,纯粹给考生一个参考的样本,以减缓审题的坡度,降低审题难度。

诗词鉴赏:横空出世

这是本次语文试卷应该大书特书的地方。以往的深圳中考在古诗词学习这一块,只停留在默写的程度上。为了与高考接轨,本次试题增加了古诗词鉴赏的内容,安排两个小题,赋分4分。一是作为一个新的考试内容板块,赋分不多,不至于引起考试恐慌,体现了试题的渐进思想,这种考量是科学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4分的题目难度是比较大的:第一个小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基调,这已经是较高难度了;第二小题考查诗词手法中的“用典”的艺术效果,而不是诗词手法最常见的借景抒情、咏物抒怀或者比喻、夸张等。难度系数不小,拉大试题的区分度。

古文阅读:稳中求变

古文阅读从试卷第8题到第12题,一共设置五个题目,赋分14分,内容仍然是课内课外各一个语段比较阅读,在实词理解、文句翻译、文意理解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稳定。变化的是第10题,根据给出的对联语境,在文段中找出与之意思接近的句子,这种题型在考查对文段语句的理解上,是一种创新。

应用类文本阅读:老酒新装

深圳历年中考应用类文本阅读,议论文和说明文二选一,本次试题选考的是议论类文本。从第13题到16题,共设置了四个题目,考查拟写标题、补充论据、梳理论证思路这三个常规性知识点之后,设置了第16题应用型试题,体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体现语文的应用性。在“论证思路”这个常规性难度较大的题型上,用填空补充的办法,降低了试题难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曛风拂面

这一板块是本套试题在题型设计和能力考查方面最是创新的地方,对考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和语文学科素养要求最高。首先,从17题到21题整个五个小题中,对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全部放置在把小说改编成“三幕剧”这样一个语言运用情境之中。第17题,在改编剧本过程中选取小说中的三件事,要求对这三件事进行概括,实际是在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能力;第18题,考查文中“百宝箱”这一道具作用的理解;第19题,要求把一句叙述性语言改为人物内心独白,其实是考查“心理描写”能力;第20题,编剧中要为其中一个情节选取背景音乐,其实是考查对作品情节、主题、意境的把握,还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这在语文试卷中是一全新尝试。

作文命题:紧跟高考

本次作文命题全部借鉴新课标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思想。有材料提示,有话题导引,有明确的任务驱动,然后呈现开放性文体设定。一共给出三种可供选择的写作文体,一是叙事类,二是议论类演讲稿,三是想象作文,放宽了限制条件,可供各种不同文体写作爱好的考试自由选择。

命题总目标:凸显语文学科素养

总体来看,整个试卷结构和每个试题的题型设计,都具有一种“相机生成”的特点,不具备某种结构模型的简单可复制性。每一个试题,都可以看出命题者走到了文本的深处,设身处地的体验文本,解读文本,然后命制个性化试题。这种命题倾向,笔者认为是命题者为适应国家教育部最新提出的未来中高考语文考试不再有考试说明的有益尝试。没有考试说明了,语文怎么考?举凡语言文字表达的范围,都可以考。这样的命题导向,也是国家改变应试教育,引导学科教学真正培养学科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