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七上语文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10分)(1)何当共剪西窗烛。(2)归雁洛阳边。(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4分)(1)莅临(2)分歧 (3)人声鼎沸(4)怪诞不经
3.(3分)B。大相径庭:相差很大。与语境不符。
4.(3分)B。句式杂糅,应删去“得主”。
5.(4分)(1)示例:端午节多地举行龙舟赛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例句:乐品传统文化餐。(结构相同,意思相近即可)
6.(3分)B。点拨:A.品行/并行;B.志向 ;C.岁月/天;D.时光/当时。
7.(4分)(1)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8.(3分)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2分)最忌怠惰浮躁。(1分)
9.(3分)点拨:C.距离。
10.(3分)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迟”后断开也给分,错一处扣1分)
11.(3分)母狼被两个牧童故意戏耍,在两棵树之间不停奔跑而累死。(2分)它是一只有强烈母爱的狼。(1分)
『参考译文』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望去,愤怒地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了叫声,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过了一会,大狼奄奄一息,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
12.(3分)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疫情期间读书多这个问题。
13.(3分) A。点拨:B.不是“告别”,是“暂别”; C.是“好书”;D.中心论点是题目。
14.(4分)我的发现:我国人均阅读量少于其他国家,令人忧虑。(2分)
我的感悟:向外国人学习,多读好书,让好书引领我们走向人生的开阔处;“有些人通过深度阅读,改变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我们就去做“有些人”中的一个,不仅自己践行深度阅读,而且也有义务引领他人开展深度阅读。(2分)
15.(1)不快 (2)气愤 (3)平静 (4)感动 (符合语境即可给分)
16.(1)关心我。从叮嘱我“对学生好一些”“每年都要体检一次”可见:母亲关心我的工作和身体健康;从“我”要离开时她执着地要放鞭炮可见:她是希望我有个好的开端,一切红红火火。(2分)
(2)隐忍,理解、尊重我。母亲想放鞭炮,我气愤地怼过去,“母亲立马不再说话”,没有和“我”辩解和争吵;母亲执着地还要放鞭炮,我又制止住,母亲只是“一脸失落”,也没有和“我”辩解和争吵。由此可见,母亲善于忍让,理解我,尊重我的看法。(2分)(符合母亲的其他性格特点也可给分)
17.(1)“有点”,是不多的意思。(1分)与孩子离别原本是感伤和酸楚的,是没法欣喜的;但想到可以用放鞭炮为离别的孩子做点什么,所以又感到一点欣喜,(1分)表现了母亲朴素的爱子深情。(1分)(3分要点,答对2个就可以得2分)
(2)固执(执着、坚持)等。(1分)虽然提议放鞭炮被孩子怼了过去,但依然要坚持放鞭炮,足见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不打折扣的,是始终不变的,所以要填“坚持”等这一类的词。(1分)
18.含义:(1)表层含义是指“挂在枯树上的那挂没能燃放的鞭炮”。(2)深层含义是指我没有听母亲的话,违背了她的意愿,和由此而产生的愧疚和感伤之情。(2分)作用:(1)设置悬念,为什么“没能燃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2)含蓄地表达了本文的主题——我没有理解母亲想用燃放鞭炮来表达对我深爱,所以我很愧疚、难过。(2分)
附加题 1.吴承恩 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 (2分)
2.①因为长尾巴是猴的特点,让悟空露出尾巴,意在突出悟空的“猴性”,显得真实而有情趣。(2分)②“露出”尾巴是故意让悟空暴露自己,以便让真君识破,为后文埋下伏笔,使情节曲折变化,引人入胜。(2分)
3.示例(一):我最喜欢孙悟空(1分),(1)因为从他大闹天宫,可看出他无所畏惧、敢于反抗;(1分)(2)从他力克群妖,可看出他勇敢机智、本领高强;(1分)(3)从他被唐僧赶走却依然念着师父,可见他重情重义。(1分)(至少答出三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