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试卷分析与反思总结(语文试卷分析与反思具体怎么做)

语文阅读试卷分析与反思总结(语文试卷分析与反思具体怎么做)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8 06:18:44

阅读此文前,敬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有人说,语文考试是玄学,想考高分不容易。也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

一、 语文阅读理解是真正的玄学,无论是中国作协主席还是文章作者都会考不及格,但掌握方法后也能得高分

如果说语文考试是玄学,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才是真正的玄学。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语文阅读理解的标准比较模糊,没有依据可言,全凭出题老师的主观臆想,即使作协主席和作者本人也不一定考及格,这也是个笑话。

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长和作协主席的王蒙,在做他孙子的语文阅读理解时,全都错了。他只能无奈地自嘲道:“换成我,语文也考不了及格呀。”

《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自己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她只拿到了1分,正确率仅7%不到。

笑话归笑话,以浙江省为例,中考的语文满分120分,阅读理解就有40分,占总分的33%。

中考语文成绩,尤其对文科偏科严重的男孩来说,将直接决定他是上重高、普高,还是职高。但掌握了阅读理解的方法,相比作文等,是语文成绩短期内最容易提分的部分,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

当初,我儿子在中考前,语文成绩一模93分、二模91分,把我惊出了一身冷汗。我看了他的试卷,其中错误率最高的是阅读理解,满分40分,只拿了24分,正确率仅60%。

为了不让语文在中考时拖后腿,我请教了我的朋友,一名语文特级教师,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名语文特级教师告诉我:在中考前60天左右的时间内,要让你儿子知道为什么被扣分?还要尽快掌握正确阅读理解的方法,尽量做到少丢分。

他还告诉我一些方法,最后郑重地告诫我,中考前一定用《浙江省语文中考试卷汇编》对他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人指点下,在儿子的努力下,在中考时,儿子克服了阅读理解的障碍,语文取得了113分(满分120)的好成绩,比模拟考提高了20分。如愿冲入了全省排名前三的重点高中。

二、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被扣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审题不清,造成“失误”性丢分。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认真研读出题人提出的问题,明白他的意图,是正确答题的第一步。

很多考生拿到阅读理解就做,没有去认真审题,没有从出题人的角度出发,没能明白题目的意思,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想象的角度出发,造成对题意一知半解,往往在答题时,答非所问、要素缺失、答题方向偏离等看似“失误”性丢分。

2、没有读懂文章,或没有认真研读文章而扣分。

阅读理解要想少扣分,关键在于一定要读懂文章,能从作者和出题者的角度去理解、思考,可能也是很多人说的共情。但有很多孩子,没有认真细致地研读文章,走马观花,通篇读下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3、没有做到先看分再答题,造成要点缺失而扣分。

阅读理解每个问题,根据难易程度,赋分各不相同。有的是1分,有的2分,有的3-4分。

不同分数,就要求在答题时,要看分答题。1分的题,答题时就相对简单,而2分以上的题,在回答时就要全面,分值越高越全面,有的甚至答案可以是个小短文。

而很多孩子,在答题时,无论多少分,回答时都很简单,结果造成扣分严重。

4、没能做到踩中要点得分,造成答非所问而扣分。

语文阅读中很多答案,考试的重点不是看你写了多少内容,而是看有没有答出考试的“要点”,或者说是“知识点”,出卷老师将这些在考试中能答上的,就能得分的“知识点”,称之为“踩分”词句,只有“踩”中它,才会得分。

三、做阅读理解题的正确方法,是先看题目再阅读,根据文章来答题,宁可多答也不要少答

1、要先认真看清题目和分数,并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拿到阅读短文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看看文章后面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审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做到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再去读文章,可以提高效率和答题的针对性。

当读题目时,不要怕把卷子搞脏,要用笔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圈画关键词的目的,是为了答题方向不偏,也方便回头检查。

题目中的关键词一般有哪些?比如说,在第X段中、结合文本、概括出、体会、作用是什么等等,这些关键词非常重要,看清这些关键词,我们也就看清了考点。

如果问题比较多,可只快速浏览一下问题,不看选择项,然后再读全文。

2、要带着问题去精读,能读懂文章。

所谓"精读",就是认真细致地阅读文章。

精读先要从文章的标题开始读起。文章的标题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的线索等等。

接下来,我们要重点阅读文章的关键句段。什么是关键句段?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矛盾句,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

通过阅读文章的关键段落和关键句子,我们就会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

首先,阅读时要搞清楚文章的“点”、“线”、“面”这个基本结构。

所谓的“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过渡的句或段、以及文章的结尾去找。

所谓的“线”,就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它是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还是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还是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还是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找出贯穿文章的线,文章的思路和内容就清楚了。

所谓的“面”,就是文章的结构,文章围绕中心,用了几个部分来描述或论述的?这样文章的总体就清楚了。

其次,要搞清楚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诗歌、戏剧、说明文、议论文相对比较好区分,而叙事性文章,主要包括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体相对比较难区分。

如果文章是用时间联想的思维写的“现在--过去--现在”,或者用联想的思维“这里--那里--这里”描写,而且抒情的成分比较多,就可划分归散文。

如果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而且情节比较曲折的,就可划归小说。

最后,当发现与你所圈画题目里的关键词有关内容时,就及时用笔先做个记号。

当发现文章里有与你所圈画题目里的关键词有关内容时,就及时用笔先做个记号,比如用笔圈一下,或用笔画条线,方便你在正式答题时,能快速找到相关内容,节省时间。

有些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文中就能直接找到答案。

3、再回到题目,根据分值进行答题,答题时一定要踩准“要点”。

答题时,要按照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去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阅读理解得分的标准,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踩中要点,知道出题人的考查意图是什么?揣摩出卷老师考你的目的是什么?一定要看清分值后,再去答题。

对语文阅读理解题,要知道老师在判卷时的潜规则:

就是在答题时,老师会在答案中找正确的要点,一般是多答不扣分,但少答要点则会扣分,所以,考试时孩子宁愿多答一些,千万不能少答。

阅读理解答题时一定要注意:

一是要有文体意识。要会抓体裁,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来答题,了解不同体裁的常识,不要说外行话。

二是要有语境意识,要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来答题。

三是会分题型,找到答题章法,不在含糊答题上丢分;

四是要注意审题和答题技巧,规避无意识地丢分。

要坚信阅读理解的答案,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要注意答在问中,要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用①②③这样序号标示的分层作答,不要出现错别字,更不能出现病句。

具体要答多少内容,要根据分值来确定,尽量比分值多写1-2个信息点。

这如同打枪,你只打一枪,不一定保证命中,如多打两枪,就能增加命中概率。

对于1分题得分点,可能有1-2个,那就至少要写2个信息点;2分题得分点有1-2个,你至少写2-3个信息点;3分有1-3个,那就至少要写4个信息点,甚至也可以5个。

每个信息点分别用①②③④作为序号,后面写上你要表述的内容。总之,就是要尽量把答题的空格写满。

四、对阅读理解丢分严重怎么补救?可先分析近期错题,再利用本省《语文中考真题汇编》来进行针对性强化练习

1、对进入中考总复习阶段的语文阅读理解测试卷进行分析。

先分析一下,自己经常是在阅读理解哪几类题上经常出错?再把易错题型大致进行归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通常有以下几类:概括题、分析判断题、深层含义理解题、段句鉴赏题、段落作用题等。

对常错的题型分类后,再进行针对性强化练习。

2、使用《中考语文试卷汇编》等真题卷进行精准的强化练习。

家长可以在新华书店或淘宝,去购买所在省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这类真题卷进行专项训练。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些真题卷?

一是因为这些阅读理解题的出题规范和孩子中考的难度基本相似,也是考前的实战练兵,能让孩子找到中考的真实感觉。二是中考真题,试卷后面的答案解释非常详细,能让孩子了解自己为什么发生错误。

针对自己常错的题型,每天花半小时左右,争取做2-3篇阅读理解。孩子每次做完题后,要立即进行批改,出现错误就要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复盘。看看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有哪些不同?为什么正确答案是这样写的?自己分析题目的角度和正确答案还有多大距离?再把参考答案的答题思路记下来。

在选好题目后,就要精练,多比照,多反思,多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准强化练习,阅读理解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教育是件善事。本人所写的内容哪怕对天下父母和孩子有一点点帮助,我感觉就是对我劳动的充分肯定。真心希望天下孩子都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声明: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作者已签约“今日头条维权助手”,敬请读者不要抄袭和搬运,否则将会发起全网维权!

最后,这期关于孩子中考的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