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子与答案哪个重要(语文考试为什么不建议改答案)

语文卷子与答案哪个重要(语文考试为什么不建议改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4 01:41:57

男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讲卷子是学校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活动之一。随着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升级,生产卷子的效率也大幅提高。于是,卷子每天就像雪片一样飞到了学生手里。学生做的卷子越来越多,老师讲卷子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但是,越是最常见的事情,越容易让人陷入到一种习焉不察,麻木不仁的状态之中。如果我们追问一下讲卷子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最要紧最核心的原则又是什么。或许,很多老师面对这个问题并不能够立刻说出一二三四,子丑寅卯来,就更不用说谈得深入了。

我们现在常常说“以学生为中心”,那我们就先观察一下学生是如何对待卷子的。他们拿到卷子之后通常会首先关注得了多少分,哪里丢分了。然后在老师讲卷子时,听课的重点就落在了丢分的那个题上。而且,不仅仅关注答案,还更关注是不是老师给他判错了,能不能再找回几分来。为什么会关注分数,因为老师看重,因为家长看重。

再看看我们老师是如何对待讲卷子这个事儿的呢。通常是要说一说平均分,说一说谁高谁低,一边数落着“这个我也讲过,那个我也讲过,你们还出错”,一边又把卷子上的题再掰开揉碎了讲一遍,讲完之后,还不忘补一句,“有哪个同学的卷子判错了,到我这里来改分,过时不候。”如果说老师也完全是围绕着分数来讲,那显然有一点儿冤枉,但很多老师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分数当成一个驱动力,认为用分数来强调一下,学生就会重视许多。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因为卷子做得越来越多,根本都讲不过来,于是老师就带着学生对一对答案,或者干脆把答案也印成片子发给学生让自己去核对就完了,得分高的受到表扬,得分低的被严厉批评。

当学生和老师都把重点聚焦在分数上时,实际上已经完全偏离了学习的本质。一旦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就必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卷子做了不少,每个人都看似非常勤奋、非常努力,但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收获远没有期待那么高的根本原因。

讲卷子不能和对答案画等号,重点不应落在分数上。讲卷子固然有改正错误,找出差距,查漏补缺等功能,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要回归学习的本质才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举两个最近的例子来说明我在讲卷子这件事上是如何操作的。

期中考试结束了,按照年级的统一安排,是给两节课的时间讲卷子,但是,我讲了六节课都不止,那我都讲了什么,是怎么讲的呢?

【例一】

(4)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②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问题:第(4)段,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自家小院四季轮转的繁荣花事,这与夹竹桃有什么关联?(2分)

参考答案:与夹竹桃形成强烈对照(对比/比较),突出夹竹桃的韧性。(对比、韧性各1分)

这道题本身难度并不大,只要抓住第五段结尾的话:“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就基本上能够准确回答问题了。

但仅仅得到分数远远不够,这个问题牵扯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因为对比是在阅读和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于是,我又举了若干个例子来扩展并深入说明这个问题。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两句本身就构成一种对比,种下去的种子很少,但收获很多。“四海无闲田”这一句紧承着前两句而来,如果有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前提,当“四海无闲田”时,收获又会是何等丰富呢。然而“农夫犹饿死”,这就构成了一个更为强烈引人深思的对比,那些收获都哪里去了呢?农夫为什么会在这样丰收的年景之下“犹饿死”呢?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江边来来往往的人,都爱鲈鱼的美味。但那美味的鲈鱼从何而来呢?是出没于风浪波涛中的渔民冒着生命的危险捕获的。那些来来往往于江边,喜爱鲈鱼的美味的人,能理解这“风波之恶”,能理解这出生入死的辛劳吗?这种对比又说明了什么呢?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那本身就是制作泥瓦的陶者,“陶尽门前土”,自家的屋顶上却“无片瓦”。他们的生产的泥瓦都给谁用了呢?是用来建筑那些鳞次栉比的大厦了,可在这些大厦中居住的都是“十指不沾泥”的人,从这种对比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赤日炎炎似火烧

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是《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一节中白胜扮的酒贩子的一段唱词。“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是自然气象,但同在这自然气象之下,每个人的反应又各不相同。为什么会“农夫心内如汤煮”,而公子王孙却能轻松愉快地“把扇摇”呢?这种强烈的对比又暗示了什么呢?

北风行

刘基

城外萧萧北风起,

城上健儿吹落耳。

将军玉帐貂鼠衣,

手持酒杯看雪飞。

呼啸的北风,简直要冻掉了耳,但这些下层的士兵(健儿)依然要在城上站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穿着貂鼠衣,手持酒杯的将军,在玉帐之中,一边饮酒作乐,一边欣赏飞雪美景。那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又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试想一下,如果能逐一深入体会分析这些对比的具体作用,那么,关于对比这种写作手法是不是就可以通过温故知新,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就会理解得更清晰更深入呢?以后如果有关于对比的问题,不管千变万化,是不是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呢。

板栗

【例二】

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①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问题:

文中多处描写了夹竹桃,请从①②③三处划线句中选取一处进行鉴赏。(提示:分别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夹竹桃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赏析: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夹竹桃花比作“火”和“雪”,写出了夹竹桃红白相衬的美丽与和谐,表现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这个题本身难度也不大。不要说初一的学生,就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回答起来难度也不大。不过,比喻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修辞方法,有必要有更多的例子做支撑,去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于是,我又举了若干个例子来补充说明这个问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用来回答“不知细叶谁裁出”,再结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样美景的描述,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里面实际上含有两个比喻,一个是把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另一个是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而青翠的君山在洞庭湖中,正仿佛是青螺在白银盘中。这样的比喻建立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大背景之下,如此的贴切,如此的生动,不正表现了作者对这眼前美景的热爱之情吗?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沙似雪”“月如霜”是两个比喻,为什么要用“似雪”“如霜”来比沙,比月,而不比成别的东西呢?因为“似雪”“如霜”会带给人强烈的清冷凄凉之感,而这种清冷凄凉,正与倾听“吹芦管”的“征人”的思乡情绪相融。凄冷的心绪,不尽的乡愁由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比喻这样的修辞在古诗文中有很多,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对音乐描写的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必一一列举,也不可能一一列举,但试想一下,这样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是不是就对比喻这种修辞的作用及其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了呢。以后如果考试中有关于比喻的问题,不管千变万化,是不是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呢。

卷子不在多,而在精。讲卷子也不在多,而在透。要回到学习的本质中来,不要只是就题目讲题目,也不要就分数说分数,而要能够有意识地扩展开来,要能够温故知新,要能够举一反三。这才是讲卷子最应该做的事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