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卷子电子版(七年级下语文试卷人教版可打印)

七年级下册语文卷子电子版(七年级下语文试卷人教版可打印)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4 01:52:04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 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分)

阅读,是视野的远行,我们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风景。翻开书本,我们能读出“怪诞① 不经”的劳伦兹,专注忘我,追求真理;我们能读出世人眼中纯cuì② 的白求恩,满腔【甲】,无私奉献;我们能读出因世界变得【乙】的海伦•凯勒,【丙】新的一天来到……

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的原因,是因为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我们能从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同时,阅读要有合适的方法。丁 。我们读《西游记》这样的长篇古典小说,适合“精读”和“跳读”并用。

1.①处给加点字注音和②处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dàng 粹 B.dàn 悴 C.dàn 粹 D.dàng 悴

2.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热情 花团锦簇 期盼 B.热情 花枝招展 企盼

C.热忱 花枝招展 期盼 D.热忱 花团锦簇 企盼

3.文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划横线丁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精读就是细读、静思与鉴赏。

②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③总之,精读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综合运用。

④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不甚精彩的章节。

A.②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②④①③

5.根据提示默写。(8分)

古诗文阅读陶冶了我们的情怀:和郭茂倩探讨乐府诗,花木兰战场生活的艰难苦寒:(1)“

”(《木兰诗》);与韩愈漫步于晚春时节,他看到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脱口而出(2)“ ”(《晚春》),这是诗人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与王维静坐竹里馆,(3)“ ”(《竹里馆》),感受王维传递出悠远宁静的心境,仿佛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与诗人李白一同在春天的夜晚听悠扬的笛声,勾起无尽的乡思:(4)“

”(《春夜洛城闻笛》)。

6.班级开展“弘扬家国情怀·青年勇挑重担”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与活动相关的材料,请认真阅读,并按要求作答。(7分)

【材料】

5月23日,四川省达州铁路中学组织学生参观张爱萍故居、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开展“重温红色记忆,厚植爱国情怀”主题活动。这次活动旨在通过同学们参观张爱萍故居,了解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到之处,同学们都认真观看展厅里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展品。展品中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革命先烈的照片、手稿等遗物,这些展品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看到了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和光荣。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30字以内)

(2)同学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疑惑,于是马禹代表班级同学,向组织活动的老师提了一些问题,请根据老师的回答,拟写出问题。(2分)

马禹:①

老师:本次活动旨在带动更多的学生了解红色历史,争当红色故事的传播者和红色精神的践行者,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践中,凝聚成建设壮美祖国,共圆复兴梦想的磅礴伟力。

马禹:②

老师:通过开展了解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阅读红色经典、踏寻红色足迹等活动,来传承红色精神。

(3)为了更好地培养爱国情怀,同学们创作了一副对联。对于对联的空白处,同学们想出了两种写法:第一种是“中华豪情传千古”;第二种是“民族尊严要爱惜”。你觉得哪种更恰当?请简述理由。(3分)

上联:一面国旗,一方国土,国家荣誉莫轻视

下联:万重民愿,万载民心,_______

我认为“ ”更恰当,因为

二、阅读与理解(共43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14分)

劝学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①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②,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注】①元:同“原”,原本,本来。②运:运用,亦可理解为努力。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孔子劝学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不说,曰:“ 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①。以此观之,何学之有?”孔子曰:“不然。若括而羽之②,镞而砺之③,其入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愿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犀革: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②括而羽之:削出箭尾安上羽毛。③镞(zú)而砺之:装上箭头磨得锋利。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限断三处)

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8.根据语境,给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3分)

字词

《古代汉语字典》常用义

选项

岂可及乎

A.比得上。 B.至,到。 C.涉及,推及。

子路不说

A.解释,说明。 B.劝说,说服。 C.同“悦”,高兴。

不然

A.词尾,表示状态。 B.可是,却。 C.这样。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以此观之,何学之有?

10.孟郊诗中“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学习对于吕蒙和子路的重要性。(4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8分)

材料一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摘自《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图:2013-2022年中国科技发展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材料二

中国航天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积淀形成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特别是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据统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平均年龄约为42岁,一线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5岁。如: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月宫团队平均年龄35岁,墨子号量子卫星、神舟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团队平均年龄33岁,长征5号成功发射时它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仅32岁,天问一号控制团队平均年龄更是只有30岁……“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托举中国未来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

材料三

1992年9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十八大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奋力拼搏,突破和掌握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众多创新成果,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目标,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了重要经验,推动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接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启第三步,转入空间站阶段。自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完成了空间站全面建造。

中国空间站,这个中华民族的新的独特标识,闪耀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自信与自豪,鼓舞着为航天梦、中国梦而前行的每一个人。

11.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以后,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原因众多。

B.中国航天六十多年来不仅成就举世瞩目,而且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C.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目标后,我国已成功跻身航天强国。

D.我国用了不到20个月的时间全面建造了空间站。

12.依据材料一中的统计图,填写文段横线处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甲】十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经费支出不断增加,彰显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乙】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十年来,科技发展经费支出逐年飞快增加。

13.阅读这三则资料,我们了解到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在整体发展上有着明确的 、特别注重 、中国载人航天起步就规划 。(每空请用四字概括)(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4分)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节选)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③我的学校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④有一堂是作文,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吸溜一下鼻涕,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⑤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⑥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⑦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

⑧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的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⑨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得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自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⑩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4.请结合文本,说说②③④段为什么要刻画国文老师凶的形象?(5分)

1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4分)

1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借写国文老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先生的怀念和敬慕之情。

B.徐先生自己编选教材,既选古文也选时文,体现了他的中庸之道。

C.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所以作者会感到怅惘。

D.本文在描写徐先生时极尽调侃,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风格。

17.本文第⑦段和链接材料都突出了先生朗诵时的什么特点?请推荐一种适合同学们在国文晨读时的诵读方式。(2分)

【链接材料】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四)名著阅读。(7分)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好像时间忽然有了知觉,有了感情,使人们随着它思索,随着它忙碌。他想好,破出块儿八毛的,得给刘四爷买点礼物送去。礼轻人意重,他必须拿着点东西去,一来为道歉,他这些日子没能去看老头儿,因为宅里很忙;二来可以就手要出那三十多块钱来。破费一块来钱而能要回那一笔款,是上算的事。

(1)下面关于《骆驼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祥子离开人和车场后,第一次拉包月的雇主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友好。

B.祥子的妻子虎妞是老舍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既有同情,又有批判。

C.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寄托,但当小福子死后,祥子变得麻木、自私,自甘堕落。

D.作品围绕祥子的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

(2)《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 ,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3分)

(3)《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因为失去了土地,流落到北平(地名)拉车。老舍在文中大量使用了当地的口语,如车夫付给车主的租金叫“ ”,晚上出车叫“ ”。(2分)

三、表达与写作(共54分)

(一)小作文。(9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至少运用三种描写方法,描写妈妈开完家长会后回家的具体表现。(不超过100字)(9分)

家长会开始了,独自一人在家的你,心里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哎!真不该迷恋手机游戏,要不然成绩怎么会一落千丈……肠子都悔青了,可是后悔有什么用啊,正在忐忑不安时,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二)大作文。(45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45分)

谢震业在本届亚运会上夺得了男子100米和4×100米接力两枚金牌。金牌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据悉,此次杭州亚运会是谢震业时隔九年在亚运会赛场上第二次参加这个项目。为了参加4×100米接力,作为男子2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谢震业放弃了他的主项200米,改为专攻100米和接力。“接力是中国田径旗帜性的东西,我不允许这面旗帜倒塌。”谢震业告诉记者,不仅是他自己,严海滨也同样为接力放弃了200米。“不能单单看到某一个人的放弃,一个团队永远都不是一个人能成就的。”

——《央视新闻》2023.10.9

上面的新闻人物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选,文体自定;(2)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触;(3)字数不少于500(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答案】

1.C 2.D 3.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是因为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 4.A

5.根据提示默写。(8分)

【答案】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易错字词:柝、芳菲、深林、折、情。

6.班级开展“弘扬家国情怀·青年勇挑重担”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与活动相关的材料,请认真阅读,并按要求作答。(7分)

【答案】(1)示例:达州铁路中学开展“重温红色记忆,厚植爱国情怀”主题活动。

(2)示例:老师您好,请问开展这次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呢?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活动形式来传承红色精神呢?

(3)“民族尊严要爱惜” “民族尊严要爱惜”中的“惜”是平声,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要求;“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相对应,“要爱惜”和“莫轻视”相对应,对仗工整。

示例:蜀达州铁路中学开展“重温红色记忆,厚植爱国情怀”主题活动。

二、阅读与理解(共43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14分)

【答案】

7.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8.A C C

9.①只是应该广泛地学习,了解历史罢了。

②这样(从这)看来,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呢?

10.对于吕蒙,学习使他了解历史,增长才干,胜任官职,更好地处理国事。对于子路,学习使他的能力得到拓展,开发出更大的潜能。

参考译文:

劝学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孔子家语》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箭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不高兴,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不这样。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8分)

【答案】

11.C

12.【甲】

13.奋斗目标(奋斗愿景) 培养人才(人才培养) 发展战略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4分)

【答案】

14.②③④段刻画国文老师凶的形象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徐老师相貌古怪凶狠,上课老是骂人,尤其是作文课骂了“我”一个钟头,这些是“抑”;后文写徐老师编新旧兼收的教材,朗朗上口的朗读,大勾大抹批改作文,这些是“扬”。为后文进一步写他开通、独特的教学方法做铺垫;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徐老师的形象立体真实,十分鲜活。

15.运用比喻修辞,把作文中多余的话,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喻为“虚泡囊肿”;把删改后的精华内容比喻为“筋骨”,表现了徐老师才华素养和教学水平之高,对学生认真负责,表达其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

16.B

17.专注投入的特点;方式:角色表演读。

(四)名著阅读。(7分)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答案】(1)A

(2)刘四爷 虎妞 小福子

(3)车份儿 拉晚儿

三、表达与写作(共54分)

(一)小作文。(9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至少运用三种描写方法,描写妈妈开完家长会后回家的具体表现。(不超过100字)(9分)

家长会开始了,独自一人在家的你,心里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哎!真不该迷恋手机游戏,要不然成绩怎么会一落千丈……肠子都悔青了,可是后悔有什么用啊,正在忐忑不安时,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答案】示例:妈妈用力推开门,从包里拿出我的成绩单。然后眉头紧锁,脸色惨白。我吓得大气不敢出,默默低下头。妈妈走到我身边,平静地说:“孩子,你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吗?”

示例:妈妈紧皱眉头,双眼死死盯着我,然后轻轻理了理额头上的头发,缓缓对我说:“孩子,现在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你总玩手机了吧!”

(二)大作文。(45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45分)

【答案】例文:

团结就是力量

为自己而活还是为集体而活?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这个时代,仿佛只有为了私利而活才能更好的享受人生。然而,没有了集体,个人利益也就荡然无存。只有以个人努力推动集体发展,积少成多,才能取得更大的收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国是集体。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团结一致的精神。因为团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抵御外敌;因为一致,我们无数次攻克难题;因为共同努力,我们再一次登上世界的顶峰。那些将个人努力融入到国家发展的人,前有钱学森毅然回国,后有颜宁、施一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搞科研。于是我们有了核武器,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要把自己看成单数,因为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不错,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长处和个性,但这并不是自私自利的理由。聚滴水为汪洋,首先你得是一滴饱满的水;积跬步以至千里,首先你要走整整一步;积少成多,首先你要存在少数。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事要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国女排再度夺冠,而且是十一连冠。正是凭借每一位队员的日复一日的训练与坚持,才使得他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中国载人航天又一次将卫星发射成功,少不了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缜密的设计、计算、安装、检查。美国政府一次又一次地遏制华为,而我们华为每一次都能迎难而上,正是有了每一位在她背后支持她的中国人民。

单数固然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发展个性和长处。而将这个性和长处融入到集体中,才能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一个集体,大到国家、民族,小到班级、小组,都是集体成员共同构成的。“作为中国青年,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没错,作为集体的一员,你怎么样,集体就怎么样。

积少成多、积水成河要从少数与水滴做起,发展国力要从每个国民做起,只有以个人努力推动集体发展,才能汇聚成一股不可磨灭的力量。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陪伴祖国高歌猛进,愿祖国和人民胸中有沟壑,立马镇山河!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认真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材料,从中得出写作的立意与方向是成功的关键所在。材料阐述的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了参加4×100米接力,作为男子2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谢震业放弃了他的主项200米,改为专攻100米和接力”“不能单单看到某一个人的放弃,一个团队永远都不是一个人能成就的”强调了为了集体的利益,应放弃个人的利益。可立意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观念。

2.选材构思。可从以下方面构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成城;从个体走向群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同行,举国一体,世界一村;投身集体洪流,共建命运共同体。叙述中,应表达出为了集体而舍弃个人利益的主题,可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记叙文要选材真实,以情动人。议论文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