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教学评价研究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仍存在盲点。本文通过具体的课例,呈现盲点;通过案例对比,剖析盲点,探索出消除盲点的具体策略,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能够通过评价不断接近目标、达到目标。
关键词:口语交际 评价内容 盲点
盲点一:忽视对“倾听”的评价
课堂现象:(苏教版五年级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教学过程)
我们的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谁来做第一个新闻发言员?”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学生们就争先恐后,高举双手,嘴里还不自觉地喊着“我!我!”老师喊起一个同学先来发布新闻,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表示对老师没叫到自己的遗憾。在讲台上的同学讲述新闻的时候,座位上的同学或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或是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新闻发布。讲台上的同学一讲完,老师就开始了热情洋溢的评价:“这位同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新闻内容说得很清楚,很流畅,仪态也很大方、自然,让我们用掌声向她表示祝贺,并向她学习!”
问题剖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口语交际要“学会倾听”的课程目标。阶段性目标中,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将小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学段目标,无一例外地将“倾听”作为一个重要的训练指标。课程标准已经充分肯定了“倾听”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学习评价中,“倾听”的评价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评价只关注了学生表达,对台下同学的倾听表现,一点也没有给予关注和评价。
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话、说话的最典型特征。像上述案例中新闻发布,以及看图说话、演讲、报告等“独白式”的口语交际,虽然与听话者没有直接的言语交流,但是听者倾听时的表情、动作、眼神构成的气氛对说话者有影响,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态度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语材料和表达方式。而问路、商讨、待客、请求等“对话式”的口语交际,双方在交际情景中,以话题为纽带直接进行言语交流:说者用言语表述自己的想法,听者倾听清楚后,要根据说者的内容及时作出恰当的言语应对,双方应用言语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使对话继续下去,交际主体的角色也随着交流进程在不断发生转换。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口语交际形式,“听”都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倾听,也就无所谓“口语交际”。所以,重视“倾听”的评价,设置“倾听”的评价内容至关重要。
解决策略:精心设置评价“倾听”的内容
只有教师有意识地重视对学生“倾听”的评价,精心设置评价“倾听”的内容,才会唤起学生对“倾听”的重视,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只有学生会听了、听懂了、学会如何应对了,才能使其具有“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素养”,才能更顺利地完成交际行为,达到交际的目的。
对比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教学过程)
为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上网,教师设计了一场“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活动前一周,教师布置学生根据自己赞同的观点收集相关材料。活动开始前,学生根据基本观点分成两组,教师要求学生:1. 边听边思考,能分辨别人说话中的错误或不严密之处。2. 根据对象、材料,相应地做出适当的口语表达。随后,辩论双方各抒己见,展开了唇枪舌剑。辩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评判,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最后,教师就活动前的两点要求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评价:1. 双方都听得特别仔细,还能就听到的对方发言中的问题有力回击。2. 双方都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用大量事实做论据,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倾听的评价很重视,将其放在了和表达评价相同的地位。辩论开始前,教师就提出了明确的倾听要求,这一要求不仅将学生的倾听状态纳入到了课堂的组织管理中,成为了学习评价的内容,而且是在训练学生怎么听。活动结束,教师还就“倾听”做了专门的评价,教师对“倾听”的重视,无疑也会引起学生态度上的重视。
盲点二:忽视对日常表现的评价
课堂现象:(一次转述任务的过程描述)
王雨轩生病请假了,语文老师让周海轩转告她明天要学习有关十二生肖的知识,要搜集一些资料,可以是十二生肖的来历,也可以是十二生肖的故事。老师让周海轩试着说一下,可周海轩老是说不完整。老师批评他:“前不久,我们不是才学过转述吗?你怎么不会呢?算了,我把要求写下来,你放学后送给她吧。”
问题剖析: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明确提出:“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并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上述案例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但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对于学生不能很好完成转述任务,教师的评价也仅仅是批评和责问,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显得特别随意。如果教师能适时利用评价点拨,讲清学生表达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组织好语言,学生就能较好地完成这次转述的任务。
解决策略:精心设置全面评价日常表现的内容
口语交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能力,而口语交际课在语文课中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仅凭几节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表现的评价。
从上述调查内容的设置看,都是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表现进行评价的。调查内容 1 是对学生倾听的评价;调查内容 2 是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调查内容 3~5 是对学生表达的评价;调查内容 6~8 则是对学生交流的评价。
口语交际的实践性很强,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训练,才能内化成能力,教师必须养成全面评价、随机评价的习惯,让评价指导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