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电子版免费期中检测2023版(六年级最新版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电子版免费期中检测2023版(六年级最新版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4 01:09:59

【2023年11月期中考试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我饮着朝露niàng成的qióng浆,听着小鸟的鸣、歌唱;我婆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①niàng______ ②qiòng______ ③啭______ ④娑______

【答案】 ①. 酿 ②. 琼 ③. zhuàn ④. su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酝酿,yùn niàng,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使事物达到成熟的各种准备活动。

琼浆,qióng jiāng,指美酒。

鸣啭,míng zhuàn,(鸟)婉转地鸣叫。

婆娑,pó suō,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花是好看的,花粉也令空气中 着痒酥酥的香味。

②为了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城管大队最近 了学校周边违规摆放的小摊点。

③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的 ,意境会更加鲜明。

④语文老师通知,“传统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交稿于7月1日 ,请同学们踊跃参加。

A. 饱含 整治 感染 截至

B. 包涵 整顿 感染 截止

C. 饱含 整顿 渲染 截止

D. 包涵 整治 渲染 截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①“饱含”指充满;“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此句中应该填“饱含”。

②“整顿”是使紊乱变为有序,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治”侧重于对不法之人的惩治,与原句对象不符。此句应该填“整顿”。

③“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感染”指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此句应该填“渲染”。

④“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此句应该填“截止”。

故选C。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海风吹过岸边,婆娑的绿树迎风摇曳,海边的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裳,襟飘带舞

B. 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羊群在悠闲地吃着草。

C. 那个领奖台是我学生时代心驰神往的地方。

D. 我写

这幅字让参观者孤芳自赏,赞叹不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运用。

A.襟飘带舞: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用在句子中合适;

B.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用在句子中合适;

C.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D.把自己看作是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孤芳自赏应该用于自己,而不能用在参观者身上;

故选D。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草原》一文,使我感受到了草原上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

B. 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艺术体裁。

C. 同学们认真讨论和听讲了老师对《丁香结》一文知识点的解析。

D. 我们能否领会《花之歌》的中心意旨,关键在于正确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A.成分残缺,去掉“通过”或“使”;

C.“讨论和听讲”语序不当,改为:听讲和讨论;

D.两面对一面,在“正确”前加“能否”;

故选B

5.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草原》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三个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B. 《丁香结》的作者是宗璞,文章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将丁香结与人生中的“结”联结起来,体现了作者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C. 《花之歌》的作者是法国诗人纪伯伦,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D.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有误。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选项中“法国诗人纪伯伦”有误。

故选C。

6. 默写填空

(1)池塘生春草,________。(谢灵运《登池上楼》)

(2)_______,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宿建德江》中,以工整

对偶句描写景物,映照出诗人内心世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_______,________。”运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5)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通过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用“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________。那些小丘的线条是_______,就像_______,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答案】 ①. 园柳变鸣禽 ②. 余霞散成绮 ③. 野旷天低树 ④. 江清月近人 ⑤. 黑云翻墨未遮山 ⑥. 白雨跳珠乱入船 ⑦. 稻花香里说丰年 ⑧. 听取蛙声一片 ⑨. 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⑩. 那么柔美 ⑪. 只用绿色渲染 ⑫. 翠色欲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禽、绮、旷、墨、毯、绣、渲染。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外祖母在家做饭,缝衣裳,在菜园和花园里刨刨地,她像一个大陀螺,被一条看不见的鞭子抽得整天乱转,她闻鼻烟,津津有味地打喷嚏,一面擦脸上的汗,一面说:“好人啊,祝你们长命百岁!阿廖沙,我的心肝,你瞧,我们过得多么安静!多谢上天的圣母,一切都变得这么好!”

以上文段选自作品《 》,作者是 。在阿廖沙的眼中,外祖母慈祥善良,勤劳能干;而 是个既残暴又慈爱的人,曾用树枝抽得阿廖沙失去知觉,也曾教他认字,关心他成长。

【答案】童年 高尔基 外祖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童年》的掌握情况。

第一、二空,根据文段内容和“阿廖沙”,可知文段出自《童年》,作者高尔基。《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第三空,在阿廖沙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既残暴又慈爱的人。残暴的一面: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

慈爱的一面:外祖父突然有一天兴致勃勃的要教我认字,并且每天认真的检查我忘了没有。他自顾自大声吼着把字母表中所有的字母颠倒过来,顺着问,倒着问,打乱顺序的问,我也来劲了,可着嗓子地回答他。这让他很高兴。我认字很快,外祖父越来越喜欢我,很少打我了。我告诉他,他以前打我是打错了。他笑着看我:“你这个小子是傻啊还是精啊?要学精一点,傻可就是愚蠢了,精是聪明。绵羊傻乎乎的,猴子就很精明。”后来我能拼着音念诗了,晚茶后就由我来读圣歌。这样的日子让我很快乐。

综合性学习(4分)

8. 学校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网站上发了一个“你希望有什么样的朋友”的帖子,不少同学纷纷跟帖留言。

小A留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个好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你的留言:__________________

(要结合有关交友的名言或警句谈自己的感悟)

(2)这次活动你最想用以下哪种形式来“包装”你在自我介绍时的发言?为什么?

形式一:制作个人档案表

形式二:拍摄生活视频

形式三:讲述个人故事

我选形式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择友是门学问,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2) ①. 示例一:运用表格, ②. 可以使同学们一目了然地了解我的姓名、年龄、兴趣爱好等,使大家快速地认识我。

示例二:拍摄视频更具有吸引力,也可以更直观地展现我的才艺爱好和生活方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三: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让同学们对我有更全面的了解,给同学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干中列举的格式可知,作答时首先要写出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然后结合此名言警句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示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品德高尚的朋友,可以成就一生的辉煌;损友可能会贻害一生,所以我们要结交益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可以选择三种形式中的一种,阐述其理由即可。

示例一:选形式二,拍摄生活视频,拍摄视频更加具有吸引力,也可以把自己的形象生动化而不是仅限于文字表达,在视频中可以尽情地展现我的才艺爱好和生活方式,能给人留下更加深刻地印象。

示例二:选形式三,讲个人故事,讲述有关自己的故事,给同学更深刻全面的印象。

二、阅读理解(45分)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9. 请用优美的语言将“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10.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9. 暮春季节,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

10. 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抓住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特点,发挥想象,运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将景物连缀起来,即可描绘出画面内容。

示例:正是暮春时节,碧绿的江水把在水中嬉戏的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遥望青山,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要燃烧起来,渲染出一片热烈的火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景和情关系的把握以及对诗歌主旨的领悟。

前两句诗写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诗歌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11、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划线词语的表现效果,为下面句子写一条批注。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撮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2、 第(3)段中作者用“积雪”、“莹白”来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13、作者在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11. 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丁香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12. 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纯洁、轻柔、光洁。

13. 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意境更加优美;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愁怨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画线句本来是形容人的词语,此处用来形容丁香,把丁香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星星般的小花撮满枝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丁香花娇俏灵动的特点,“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丁香花惹人怜爱的情态。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者丁香的喜爱之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联系本段中的“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可知,本句所说的“积雪”并不是真的雪,而是丁香,这是借喻,把丁香比作积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丁香的纯洁与轻柔。联系本段中的“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可知,此处的“莹白”指的是丁香,用颜色代指整体,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丁香的光洁。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富于变化。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引用。

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意境更加优美。

联系末段中的“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可知,引用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丁香结愁怨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联系末段中的“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可知,由物及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鸟中诸葛

(1)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

(2)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3)在英国,乌鸦吞食耗子很有趣。乌鸦站在猪背上“值班站岗”,因为它确信,在猪圈干草堆中爬来爬去的耗子,绝不会留意哼哼叫个不停的肥猪,于是乌鸦从猪背上猛然往下跳,便可以把耗子叼到里。

(4)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5)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叼着钓鱼线,把线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6)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7)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8)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9)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百余个词呢!

(10)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11)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吃“残羮剩饭”。

(12)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加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朽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

14. 文题“鸟中诸葛”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能借此联想到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15. 和大自然中的其他鸟相比,乌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请归纳出三条。

16. 文中描述了许多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而说明乌鸦是“鸟中诸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种。

17. 用选文中的语句解释乌鸦“报丧之谜”。

【答案】14. 比喻。联想到这种鸟聪明机灵、工于心计的特点。

15. 机智聪明,懂得孝敬父母,模仿能力强,嗅觉灵敏。

16. 借助外物吃果实;以逸待劳捕耗子;团结协作抢食物;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被猎人逮住两次;真心孝敬老乌鸦等。

17. ①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②乌鸦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气味;③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朽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鸦比作诸葛亮,生动形象。联系第(2)段中的“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可知,这个题目可以让人联想到这种鸟聪明机灵、工于心计的特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第(2)段中的“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要得:机智聪明。

根据第(7)段中的“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可得:懂得孝敬父母。

根据第(9)段中的“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可得:模仿能力强。

根据末段中的“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加灵敏”可得:嗅觉灵敏。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第(2)段中的“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可得:借助外物吃果子。

根据第(3)段中的“因为它确信,在猪圈干草堆中爬来爬去的耗子,绝不会留意哼哼叫个不停的肥猪,于是乌鸦从猪背上猛然往下跳,便可以把耗子叼到里”可得:以逸待劳捕耗子。

根据第(4)段中的“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可得:团结协作抢食物。

根据第(6)段中的“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可得: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被猎人逮住两次。

根据第(7)段中的“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可得:真心孝敬老乌鸦。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末段中的“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加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朽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提炼可得。

生命的选择

(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

(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说是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时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头玉簪(zān)、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的舒坦。

(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果树和花木。

18.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坚硬”是指:

“柔软”是指:

19. 请仔细阅读短文,思考:文中的白玉簪究竟美在哪里?

20. 任选角度,赏析文章的第(8)自然段划线句子。

21. 读第(10)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8. 坚硬:邻里关系生疏、互不联系、不融洽(或冷漠、封闭,人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人交往。)

柔软: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友好。(或温暖、友善,人们之间有感情的交流。)

19. (1)外形美,花色雪白,素雅;(2)气质美,庄重里透着羞怯,单纯而圣洁;(3)精神美,即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0. 示例一:用词准确传神,“粗粗”、“长长”、“硕大”等词语突出了白玉簪花长得健康有生机,“羞怯”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和美丽。

示例二: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示例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生动的描写出白玉簪花庄重圣洁之美。

21. 理解:人要积极向上,不要因为环境的影响而颓废,努力开出自己灿烂的花朵。

启示: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阳光普照,也会遇到阴沉黑暗,但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坚硬”的本义是又结实又硬,“柔软”的本义是软和、不坚硬,这里用来形容生活。联系第(3)段中的“忙各自的事情”和第(4)段中的“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可知,“坚硬”指的是人们虽然住在一个小区里,平日里却互不联系,关系生疏,不融洽,人与人的关系如同石头一样坚硬。联系第(4)段中的“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可知,“柔软”指的是因为有了这个花坛,人们会一起在这里看花,也会一起议论这些花,人们的关系因为这个花坛而变得和谐融洽、友好亲切。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8)段中的“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只是花开得雪白”可知它外形美,花色雪白素雅;根据(8)段的“单纯而圣洁”可知它气质美;根据第(10)段中的“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可得:它精神美,努力奋发向上。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查赏析句子。可以从用词、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这句话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是比喻的修辞;联系后文“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可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玉簪花的庄重圣洁,柔弱羞怯的特点;联系“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和阅读启示。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却并无褒贬取舍之意。“有阳光”与“没有阳光”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前者优越,后者恶劣。生活环境优越,就做玫瑰;生活环境恶劣就开白花,圣洁端庄。不管如何,都要开花,都要向世界宣告自己的美丽。于人而言,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条件里,都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坦然而尽力,活出独属于自己的精彩。

启示:生活不可能不帆风顺,有时顺风顺水,有时会身处逆境,不管在哪处遇况里,都需要保持内心的淡定的乐观,胜不骄,败不馁,努力奋发向上,活出自己的精神。

三、作文(50分)

22. 请以《那件事,我总忘不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内容要具体,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③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那件事,我总忘不了

从小到大,每一件有趣的事,在我一望无际的脑海里一一闪过。有的已经被我抛在了记忆深处;有的,我也记得模模糊糊……然而有一件事,却让我难以遗忘,尽管已经过去了许久,我依然感到记忆犹新。

记得那时候我九岁,在班上是个调皮的小男孩—虽然自己“官”不大,却处处管闲事。这天,我见了正拿笔刷刷写的李明,我装模作样地一把抢过他的作业本,还故意在他面前指指点点,心想:“肯定没完成作业。”

“这就是你的家庭作业?”我不顾李明的阻止,得意洋洋地站在讲台上宣布:“李明没完成作业!”李明着急了,看着大家一双双疑惑的眼睛,他忍不住委屈—哇的一声哭了。而我却幸灾乐祸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将本子扔在了讲台上,慢悠悠的走了。

从此,我再也没有看见过李明来到过我的座位旁,就算是上课,他也头都不回地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的作业李明其实他完成了,只是老师让他重写而已。

没过几天,班里要举行班干部选举大会,我当然想一如既往地当我的小组长,所以参加了进来。本来以为没人和我抢这个职位的。没想到啊没想到,刘思雨—这个女魔头也参加了进来。结果是投票决定的,我竟然和她打成了平手,都是二十五票!可是好像全部都头了呀!我的手心冒出了汗,用拳头紧握着,我心里念到:“快给我一票啊!快给我一票啊!”不知不觉,背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由于人数太多,老师分辨不清,就让支持我的举手,我一看!糟了!怎么只有24个了?千万不能在这里出岔子呀!而刘思雨竟然达到了而刘思雨却达到了二十五票!我的天啊!突然,就见一只手举了起来,我一看,竟然是—李明!他给我投了一票!我望见了李明那带笑的脸,我不禁热泪盈眶了……

这件事在我的脑海里始终不能忘记。毕竟有人说过,一片友情一片包容,虽然我曾经伤害过李明的心,而他却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让危难化险为夷。友情是珍贵的,我不会让他随风飘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两个,一是“那件事”,二是“忘不了”,前者要求我们行文时要以记事为主,后者则侧重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也就是本文要体现的主旨。“忘不了”点明了事件的性质,或是有趣,或是有意义,或是发人深省等。

2.选材构思。因为是以记事为主,所以选材时就要选择自己生活中一件给自己带来深刻教育,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事宜小不宜大,但给自己的影响应该是深刻的,也就是要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因为是以记事为主的作文,所以应写成记叙文。写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之中写人,写事也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写事。比如可以写学习某种技能的经历让我忘不了,这件事教会了我坚持;父母、师长关心爱护我的一件事让我忘不了,这件事让我学会了感恩;一次失败的比赛让我忘不了,从中我发现自己的不足等。关键要凸显忘不了的原因,表达自身的感悟。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或是心理,这是一种记叙文中常用的手法,构思时应先明确哪些地方需要细节描写,并明确细节描写的目的,不要为了细节而细节。恰当地选用抒情议论,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