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今年五四青年节,学校将组织“展翅翱翔,绽放青春”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活动主题“展翅翱翔,绽放青春”。(1分)
第一部分 “青春赞歌”朗诵比赛
2、朗诵社团负责组织“诵赞新青年”朗诵比赛,这是一位同学准备的朗诵稿,请你帮助他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这是一束燃烧近百年的火炬
它用亘古不朽的能量
煮沸青春的热血
煮沸麻木的中国
那个五月的黎明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呐喊
抖落北洋政府懦弱的笔尖
那个五月的天空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把浑噩的世界振撼
那些五月的旗帜
燃烧着无数青年
爱国的火焰
这是中国最激情的五月
那天的朝霞
如同青春的热血
融入炽热的怒火
那耀眼的光芒
炙烤着沉睡百年的中国
于是历史铭记了这一天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
A. 因为表达的是“自古以来”的意思,所以“亘古”一词中“亘”的读音为“gèn”。
B. 因为表达的是“心灵受到猛烈的冲击”的意思,所以“振撼”一词中没有错字。
C. 因为表达的是“温度极高”的意思,所以“炽热”一词中的“炽”的读音为“chì”。
D. 因为表达的是“深深地记在心里”的意思,所以“铭记”一词中没有错别字。
第二部分 “青春之我”演讲比赛
演讲社团负责组织“青春之我”演讲比赛,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演讲词,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青春是一段宣言,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跋山涉水,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当雏鹰哺于巢穴,昂首观天之时,已酝酿长风破浪的梦想;当马驹休于栏下,引颈嘶鸣之际,已蓄积驰骋天下的梦想。中国青年面对不同的困难,要敢做磨而不磷的坚定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使命,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方能明察秋毫;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成功都源于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的结果。
3、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跋山涉水 B. 长风破浪 C. 明察秋毫 D. 行稳致远
4、同学们想弄清“磨而不磷”一词的含义,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典》了解到“磷”的意思是“损伤”。请你结合文段内容和字典解释,写出“磨而不磷”在此处的意思。(1分)
5、你检查后发现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写出修改建议。(2分)
修改建议:
第三部分 “青春宣言”书法展示
6、下面是两幅书法作品,书法社团的同学想向同学们展示书法之美,并对作品加以介绍。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评价最适当的一项( )(2分)
A. 【甲】作品为隶书,字形方正,横平竖直,笔画工整。
B. 【甲】作品为篆书,笔法古朴,粗细均匀,讲求对称。
C. 【乙】作品为草书,笔法苍劲,龙飞凤舞,一气呵成。
D. 【乙】作品为行书,字形流动,笔画牵连,舒展流畅。
7、【乙】作品中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杜甫经历风雨而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他忧国伤时写就《 》,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悲叹。(2分)
结束语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先生向青年发出召唤。而今天,我们更要因爱国而热血沸腾, , 。展翅翱翔,绽放青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8、 请你根据本次活动内容,用上“梦想”“使命”两个词,仿照前面一句话,在横线处各补写一个结构一致、节奏匀称的句子,向同学们发出倡议。(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共4分)
9、古诗文默写。
(1)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诸葛亮《出师表》)
(3) 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往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你积累的古诗文中,能直接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 , ”。(本试卷中已出现的句子除外)
(二)古诗文阅读(共6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0、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一种写作手法,委婉表意,增强诗词的表现力。《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借“遣冯唐”的典故,自比魏尚,委婉表达① 。《满江红》中② 的典故喻指国破,孤立无援,蕴含着秋瑾深切的忧思。(2分)
11、两首词画线句都体现词人心中的豪情,请简要分析。(4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6分)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文言文中的劝说技巧”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各题。
12、劝说类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暗含劝说之意。请你对下列表述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诫子书》“学须静也”中“须”是“必须”的意思,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望尽在此文中。“才须学也”“须发皆白”中的“须”都是这个意思。
B. 《孙权劝学》“孤常读书”中“孤”是谦称“我”的意思,孙权以身作则,经常读书从而受益很多。“孤陋寡闻”“一意孤行”中的“孤”都是这个意思。
C. 《送东阳马生序》“尝驱百里外”中“尝”是“曾经”的意思,宋濂以自身勤勉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尝射于家圃”“备尝艰苦”中的“尝”都是这个意思。
D. 《出师表》“不宜异同”中“宜”是“应该”的意思,诸葛亮情辞恳切,诚心向后主建议要赏罚公正。“亦宜自谋”“事不宜迟”中的“宜”都是这个意思。
13、不同句式有不同的劝说效果。请你仿照【甲】句提供的示例,从【乙】【丙】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是如何达到劝说目的的。(2分)
相关语句分析
【甲】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翻译: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时间就不远了。
我的理解:这是诸葛亮劝谏刘禅的至诚之言。陈述句式语气肯定,诸葛亮让刘禅坚信,只要亲贤远佞,就一定能兴复汉室。
【乙】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翻译:你如今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我的理解:这是孙权对下属吕蒙的要求。
【丙】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我的理解:这是宋濂在勉励马生。
14、为了劝说小文同学勤奋学习,同学们设计了一份劝说方案,并从《颜氏家训》中搜集了下列材料作为佐证。请你分别为三个劝说要点选择最恰当的佐证材料。(2分)
【佐证材料】
A.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B.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C.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
D.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1) (2) (3) (4)
三、名著阅读(5分)
15、 唐代刘禹锡诗中写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请结合你阅读过的一部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经历,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19题。(共7分)
【材料一】
京津冀地缘相接、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十分明显:首都强大的“虹吸效应”加剧了“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现象,而北京也因此患上了“大城市病”。
2014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十年来,三地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数据显示, 。其中,2023年三地生产总值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十年来,累计超过30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退出北京,约1000个各类市场和物流中心得到疏解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两地就近转化比重不断提升。北京逐步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 天津切实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 河北不断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
【材料二】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截至2023年10月,三地先后推出四批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个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极大方便了居民跨省市办理日常事项。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建立多个跨区域职教联盟和高校联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资源。京津冀三地多项政策聚焦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京津两地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开启了“跨城养老”生活。截至2023年底,京津户籍老人来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区域一体化发展让异地生活更舒适便捷。总之,通过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京津冀实现了区域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
【材料三】
十年来,山水相连的京津冀紧密协作,深入开展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行动,实现了区域生态质量的持续改善。三地加强生态保护协同立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重污染天数分别较2013年减少50天、37天和69天,而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三地共守一泓碧水,开展跨界河流上下游流域环境治理协作,密云水库上游潮河、白河和引滦入津工程上游黎河、沙河出境水质均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水质。如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京畿大地逐步铺展开来。
1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为了缓解这些地区的大城市病问题。
B. 十年来,累计超过30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退出京津冀。
C. 京津两地越来越多的银发族选择“跨城养老”是因为跨省市办理日常事项更方便。
D. 京津冀三地生态保护协同立法有利于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17、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及图表信息,在横线处补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2013-2023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乙】2013-2023年京津冀三地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丙】2013-2023年京津冀三地生产总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18、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通过采取 、 、 等具体措施推进区域内协同发展。(3分)
(二)阅读《炉火》,完成20-23题。(共11分)
炉火
①小时候的冬天,没有什么能比火炉更让人亲近和充满情感的了。
②每次放学归来,呼哧呼哧进门,母亲总是拉着我走到炉子旁边,把我的手放到炉边烤火,然后又把我的手拉过来,放到她的手里焐一会儿。我的手暖和了,母亲的热量也透过肌肤和神经,一直传到我的心底。饿了,母亲会把糍粑放在瓦片上,在炉火上烤上片刻,便有香味飘出,唾液腺跟着活跃起来,等到一面烤成焦黄,再翻过来烤另一面。一会儿的功夫,糍粑烤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热乎乎香喷喷软糯糯,好吃极了。于是,我心里的温暖和母亲心头的满足,还有燃着的炉火,在那一个个寒冷的夜晚都交融在一起。
③有雪的日子,我喜欢捧着一本书坐在火炉边,尽情地享受炉火的温暖。外面沙沙沙,雪落有声,银白晶莹;屋内呼呼呼,炉火有形,通红透亮。渐渐的,炉火有了几分雪的潇洒与俊逸,雪也添了几分炉火的从容与温情,炉火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听到炉子里砰砰爆上几声,像是为我欢呼,为我歌唱。炉子上时常会放一把水壶,那壶中的水啊,被炉火细长的手指一轻拨,不一会儿,就唱起令人迷醉的曲子来。【甲】先是一个几个唱,极细微的低吟浅唱,唱着唱着,更多的声音加入到这场演唱会中来,便婉转悠扬了,整个屋子里便充盈着说不出来的温馨。
④在另一房间里做针线活儿的母亲,总会在炉火将烬时进屋添煤,并捎带问声:“九满,冷不?”我冲母亲笑笑:“不冷,您去忙吧!”添过煤之后,母亲悄悄退出,那一方炉火愈加透红温暖,连同那些知识汩汩渗进我的心中。我喜欢看炉里那熊熊燃烧的火焰。火光带着红色的特质和蓝色的神韵,自煤眼里涌出,一朵小小的火苗灭了,另一朵又颤颤地升起,合成一股长长的蓝色旋卷着的火焰,热烈地舞动着,不停地升腾着。它们有时聚在一处,有时散在四周,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享受着行动的自由。【乙】炉火时而发红,时而泛黄,时而蓝,时而紫,时而色彩单调,时而多色并存。我不仅身体上感受到温暖,内心更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许多童年的梦想,不着边际的期待,就在这暖暖的炉火边突然萌生,引出许多梦幻般的思绪……
⑤晚饭后,忙完繁琐家务,圈实了家畜家禽,一家人守着一盏灯,围着一盆火,感受那贫瘠岁月里滋生的精神享受。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起家族里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故事,向后人讲述一个大家庭绵延发展和辉煌的历史——红红的火光映着他粗犷的脸,压在父亲心头的艰辛在那一瞬间都躲远了。母亲呢,“孟母三迁”“卧冰求鲤”之类的就是她最爱讲的故事。户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一家人,说着笑着,特别温馨美好,特别富有诗意。除了饭桌,再也没有其它物件能像炉火这样,把一家人拉得这么近。正如汪曾祺老先生所描述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少中国儿童的家教启蒙,性格养成,就是在这温馨的围炉夜话中完成的。
⑥农闲时,近邻也有出来串门的。不见外,进了屋,自家人一般,把冻得要僵的双手伸向跳跃的炉火,把冰凉的脚往火炉上放去,便跟着说开了。客人一坐稳,母亲就把热气腾腾的芝麻豆子茶端过来,一碗碗地敬着客人,芝麻豆子茶的香气,便快乐地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喝着飘香的芝麻豆子茶,唠唠谁家母猪下了崽,唠唠田土作物、一年的收成,唠唠走出村子的后生、考上大学的子侄、城里工作的子女……那淡淡的茶香和浓浓的乡情即刻就漫延、萦绕在屋里,在心头。每见此景,我必掺和进去,不时也随他们笑几声。听大人们谈话,让我知道了许多家以外的事情,让我在漫漫的冬夜里增长了见识,有了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憧憬。
⑦有了炉火,家里就有了温暖和温馨;有了炉火,人生就有了期待和憧憬。
⑧不知不觉间,我爱上了温暖的炉火。
(四望梅川河整理)
19、本文以“炉火”为题,围绕炉火描写了以下场景:① ;下雪时我在炉火边读书;晚饭后与父母围炉夜话;② 。这些场景都表达了我对炉火充满深厚的感情。(2分)
20、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⑤段“惊天地泣鬼神”在表达内容和情感上的作用。(3分)
21、请从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2、结合全文,简析结尾段我为什么不知不自觉间“爱上了温暖的炉火”。(3分)
(三)(共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近期新增“全军挂像英模”之一的林俊德院士,扎根大漠戈壁奋战了50余个春秋。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在铸造国家核盾的艰辛征程中,生命不息而冲锋不止?那就是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
②从林俊德追寻至老一代“两弹一星”元勋们,从王进喜拉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群英,他们的人生是一首建功国家大业的英雄交响曲,也是一部以身许国的精神教科书。这些英模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格,彰显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也展示着共产党人许党报国、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③ 。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年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彪炳史册。仅贺龙元帅的宗亲中,就有2050人为革命英勇献身。爱国以鲜血书写,报国用生命相许,何等的壮怀激烈。
④以身许国是一种燃烧生命的忘我奋斗。有哲人说,许国是生命的燃烧,报国是事业的奋斗。唯有燃烧,方能让人生出彩;唯有奋斗,才可为国家建功。“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从“导弹之父”钱学森,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感动中国人物”,一个个英模以忘我诠释许国,用奋斗践行报国,生命在许国报国的伟业中熊熊燃烧。邓稼先领军的团队,用一代人的拼搏,完成了一些强国需五代科学家接力攻关的核武研制工程。这种忘我报国,何其可歌可泣。
⑤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无怨无悔地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舍小我、谋大我者必以天下为己任,忧患着大我的忧患,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着大我的憧憬,幸福着大我的幸福。王继才在孤岛中坚守30余年,用自己的坚韧和奉献,换来千家万户的平安;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16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的4000万颗种子;李保国在太行山扶贫35个年头,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造就千百群众的福祉……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脊梁。
⑥“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多少英雄儿女为国家的富强而埋名献身。当今时代,奋斗是最生动的许国,奉献是最可贵的报国。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赤子,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书写俯仰无愧的报国华章。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