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题库(高二语文合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题库(高二语文合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3 13:56:57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测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陈秉公
①“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②“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③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④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⑤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⑥从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11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是变化之源、动力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B.“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非常之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
C.“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中国人很早就有了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D.“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因此孔子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即中心,结尾指出“和合”理念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深化论点。
B.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和合”理念的丰富内涵,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C.文章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说明“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
D.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以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它与“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脉相通。
B.人与人有差异,国与国有不同,“平等、互检、对话、包容”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文明交流中的具体体现。
C.“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继承了“和合”理念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D.充分吸收“和合”理念的精华,并将之与当今时代相结合,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本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特别是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更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累“保民生”的步伐。
成都前段时间就因有序放开“地摊经济”收获点赞。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成都总府路每到晚上10点,各种美食开始“接管”街道,开启“夜宵”模式。饮食男女们一拨接一拨,试图在餐桌上把2020年被疫情占据的春天“吃回来”。两个月来,不仅保障了近8万人就业,更让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
事实上,国际范儿与烟火气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放眼全球,从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到美国百老汇跳蚤市场,再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不仅让本地居民直接受益,也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有些集市还成了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标”。
当然,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城市管理也不可缺位。成都去年就开始实行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允许占道经营;同时也明确了安全前提,如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等,并规定了占道时间。这些细化的举措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摘编自《“地摊经济”让城市更有活力》)
材料二:
地摊经济指通过摆地摊获得生活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势,以前,流动商贩占道经营一直受城市有关行政部门严监管,因其常存在影响城市市容等问题。2020年,为适应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示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据有关新动态,目前全国各地区针对地摊经济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与规范。随着地摊经济有序发展,同时零售巨头纷纷加入,共同促进地摊经济的转型升级。电商巨头纷纷加入,先后推出了地摊经济扶持计划。
6月2日京东发布了“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组织超500亿的货源,并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新路通还联合京东数科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的无息赊购,预计该计划将服务百万个便利店和百万家地摊。5月26日美团宣布启动“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消费券通过引流为小店增收,美团到店综合业务联合本地生活服务商家开展“安心消费月”计划,为复工复产小店提供流量扶持,美团联合金融机构提供了累计209个额度的优惠利率扶持贷款,外卖新开的用户还可获得一个月免息贷款。5月29日,阿里巴巴发出地摊经济扶持计划,将在1688网站推出“地摊批发专区”,并提供超过700亿元免息赊购。阿里1688将全部通过工程直供的“新批发”模式触达“摊主”。
(摘编自《京东苏宁美团等企业助力地摊经济扶持计划》)
材料三:
当前“地摊经济”在一些地方热闹起来,这固然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城市治理也如同烹小鲜,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特别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精细化管理方是正道。目前,各大一线城市均未盲目跟风,也没有发布所谓“地摊地图”,一些城市更明确对乱摆摊说不。这是清醒的。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无论摆摊设点还是社区环境,都关乎市民生活品质,关乎市民良好体验。无论扰民现象还是交通拥堵....看似不是大事,却都与民众生活休戚相关。因此,城市治理须下足绣花针般的功夫。当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让城市的“主动脉”通畅、“毛细血管”发达,各个“器官组织”都能听“脑”指挥,这样的城市显然更宜居,更有舒适度。
“地摊经济”如果一哄而起,各个城市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其利弊得失,须细加研判。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保民生保就业,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要在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方面加大力度。近日,北京市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消费季”,将一直延续到年底,且每个月都有各类消费节,这是值得各地借鉴的。
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对待它,它会生病的。显然,惟有构建科学高效的治理之道,城市才能更健康。简单的一哄而起,必然导致一哄而散,这是需要避免的。
(摘编自《央视热评:“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取代“琴棋书画诗酒花”成为最基本的民生考量。
B.文明办不将占道经营等作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为地摊经济松了绑,但并不意味地摊经济可一放了之。
C.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因其体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因此成了著名的打卡“地标”。
D.地摊经济不能从根本上保民生保就业,在疫情冲击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
5.材料三中,不能支撑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
A.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
B.城市治理也如同烹小鲜,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特别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
C.目前,各大一线城市均未盲目跟风,也没有发布所谓“地摊地图”。一些城市更明确对乱摆摊说不。
D.北京市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消费季”,将一直延续到年底,且每个月都有各类消费节。
6.如果你是二三线城市市长,你会如何对待地摊经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C.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D.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8.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孙权复叛,遣辽还屯台肥,进辽爵都乡侯。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十六百户。黄初二年,辽朝洛阳宫,文帝引辽会建始殿,亲问破吴意状。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还屯。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
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
(节选自《三国志·张辽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
B.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
C.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
D.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后世多用为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朱元璋称明太祖等。文中是指曹操的庙号。
B.侯,文中指古代爵位名,在先秦爵制中为五等爵的第三等,位在伯爵之下,子爵之上。
C.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D.爪牙,文中用来比喻武臣,与“蚓无爪牙之利”中的“爪牙”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在征伐张鲁时交给薛悌一封信,在孙权到达合肥之后,众将军依照曹操的嘱托才打开了这封信,信中安排了众将军的任务。
B.张辽连夜招募八百勇士,杀牛犒劳这些士兵,等到第二天,张辽冲入敌军营垒,大声喊着自己的姓名、冲到孙权的大旗之下。
C.张辽在合肥立下了赫赫战功,等到文帝登上皇位之后,还让张辽继续驻守合肥,晋升张辽爵位,并先后共赏张辽三千多户食邑。
D.张辽得病之后,文帝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为张辽看病,还把他接到自己的行宫,对张辽照顾有加,把自己的衣服、膳食送给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
(2)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l4~15题。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注: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和乐的样子。③逝:回。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采桑养蚕的工作多由女子承担。她们在采桑之中,收工之时,都要唱着歌儿,这首诗就是她们在收工前所唱的一首歌。
B.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劳动图景,抒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C.这首诗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悠闲快乐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D.这首诗内容简短朴素,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民歌风味,但又言浅意深,触及了普通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面,自然的生活气息浓厚。
15.本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了“桑者”的欢乐,结合文本分析诗歌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蟪蛄等的论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深感慨。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岁月流转,一季花开一轮回。当我悠然地把目光投向远方,满眼的浓绿在不知不觉中代替了往日的斑斓,醉人的夏天便( )了……我总爱品味夏天,犹如品味一杯醇酒。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鸣,有鸟语,也有蝉唱……但你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在这场合唱中的主角就是她——蝉。蝉作为大地怀抱中的弱小生命,她能在黑暗中( )抗争的理念,心系超越尘寰的执着,在四至十年漫长的时间凝聚飞天的能量,高歌生命,奏响一支生命中最响亮的曲子,一举成名天下知。
盛夏来临,蝉声也变得激越高亢起来,往往等不得这边唱罢,那边又抢着登场。你听,那一队队雄蝉敛翅高踞树梢,像交响乐团的队员各自站在舞台一角,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
夏日听蝉,能品出不同的人生( ),有人听出苦难,有人听出欢乐,有人听出悲凉,有人听出欣喜……农夫听出劳苦,士子听出鼓舞,高官听出( ),高士听出舒适散淡,文人墨客听出悠扬韵律,而失意者却听出悲怆凄苦……蝉声,犹如禅韵,它带给你如许的遐想与启迪,使你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并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顿悟。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约而至 竖立 况味 宦海沉浮
B.悄然而至 树立 况味 位高权重
C.如约而至 树立 滋味 位高权重
D.悄然而至 竖立 滋味 宦海沉浮
18.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本题共2小题,11分)
《教育家》:市面上的书泥沙俱下,各种“经典好书”榜单层出不穷,学生、家长选书无所适从,您认为什么样的书是“经典”
刘勇:经典既能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效应,又能够穿越时代,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以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作家,用笔继承优秀传统,荡涤黑暗社会,寻求政治解放,既大力弘扬人本主义,又强烈吁求个性解放。他们最注重创新,又最注重传承;最强调立本和开放;既勇担责任又最渴求自由;最深刻地批判社会,又最无情地解剖自己;最尖锐地揭露人性的丑恶,又最深情地关注着人类命运的发展。他们的作品既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生心血的凝聚。
《教育家》:新课改提倡“整本书阅读”,关于整本书阅读“怎么读”,您有什么建议吗
李春雨:我认为,进行“整本书阅读”要讲求策略。
第一, 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对近3000名读者做过调研,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世界名著也都赫然处在前10名。而专家给出的“药方”则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唯有一字一句、逐节逐章地坚持读下去!读书没有捷径。
第二, ② 。阅读经典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归根到底,是读者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作品。读不懂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不是经典作品不够好,只能说明一般读者还缺乏与之相交流,相碰撞的生活广度与思思深度,缺之应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积累。
20.调整画线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使句式协调一致,文意连贯。
21.概括“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建议,填在横线处,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D
6.①放开“地摊经济”,增强城市活力。②“地摊经济”不能一放了之, 要细化的举措,加强城市管理。③鼓励地摊经济小店接受京东、腾讯等企业扶持措施。④不能一哄而起,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城市和发展阶段,精准施策。
7.D
8.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难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9.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阐述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在思想感情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出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10.A 11.B 12.C
13.(1)天刚亮,张辽身披盔甲,拿着战戟,率先攻入敌阵,连杀几十名敌兵,斩杀了两名敌将。
(2)张辽率领各路人马追击,几乎再次捉住孙权。曹操非常赞赏张辽,授予他征东将军的官职。
14.C
15.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闲闲”“泄泄”,节奏明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轻松欢乐;
②运用语气词“兮”字,使全诗舒缓而轻松。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
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
16.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B 18.D
19.在四至十年漫长的时间里(或:用四至十年漫长的时间)凝聚飞天的能量,高歌生命,奏响生命中一支最响亮的曲子。
20.最注重传承,又最注重创新;最强调立本,又最强调开放;最渴求自由,又最勇担责任
21.①要有耐心和恒心;②要学会与经典对话
22.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