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小学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3-14 20:30:37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东城区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形成了“文城一体”的独特气质。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你所在的学习小组编写了《东城文化观光手册》。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完善。

1、在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文在城中 以文化城”八个字作为标题。(1分)

观光活动一 晨际留影

故宫角楼结构精巧,造型别致,色彩调和,赢得广泛赞誉。对于游客来说,故宫角楼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留影地点。晨曦初照时,角楼在光影的应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在护城河外或附近的城墙上拍摄,人们可以捕捉到角楼不同角度的美景,留下难忘的记忆。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即将升起的时刻,一东一西遥相呼应的角楼,在镜头下更显穿越时空的惊世之美。

2、 检查文段,你发现了一处书写错误。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因为表达的是“配合得适当”的意思,所以“调和”一词中有错字。

B. 因为表达的是“称赞”的意思,所以“赞誉”一词中有错字。

C. 因为表达的是“晨光”的意思,所以“晨曦”一词中有错字。

D. 因为表达的是“映照,衬托”的意思,所以“应衬”一词中有错字。

观光活动二 午后看展

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院内,① 旧址内布设“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的孕育和创立、党的一大后北京党组织的革命活动等内容。旧址内还设置了互动性内容,例如以“李大钊先生当时写给进步青年的一封信”为观展线索,加盖亢慕义斋图章,并可以扫描二维码,保存电子版信件留念。观众观看展览,② 了解历史,向那些为民族觉醒、国家独立而奋斗的革命先辈致敬。

3、有小组成员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①。 ②、 B. ①, ②,

C. ①, ②、 D. ①。 ②,

4、小组成员讨论应如何理解文段中的“致敬”。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敬业乐群 B. 相敬如宾 C. 心怀敬畏 D.敬而远之

观光活动三 暮时访院

在朝阳门西南角,有一棵近400岁的古树。在古树的掩映下,是一座“小而美”的四合院——槐轩。槐轩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典型的京派二进四合院。①入口处保留传统如意门与砖雕花,搭配击鼓武狮门墩。②步入槐轩,建筑的点滴细节诉说着属于它的故事。③水景庭院,流水潺潺。④院落内有厚重的老房梁、雕刻生动的老屋瓦,也有极具现代艺术风格的雕塑。

红学研究专家俞平伯先生在这里居住了55年。1956年俞平伯先生成立了北京昆曲研习社,每月两次彩排活动中的一次就是在槐轩进行的。当时有很多文化学者、艺术家往来于此,那时候的院子就有文化客厅的职能。自开放以来,推出了多种公共文化活动,比如文化艺术展览、插花表演茶会、学术沙龙等。许多参加活动的市民会带来自制的美食与大家分享。槐轩成为了城市的会客厅,文化的会客厅,有烟火气的会客厅。

5、文段中的①-④句是小组成员对“槐轩”的描述。你从修辞的角度判断,下列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6、文段中的画线语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2分)

结语

晨际,去故宫角楼,用手中的镜头,定格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古都风貌。午后,到北大二院旧址,追忆峥嵘岁月,汲取奋进的力量。暮时,访槐轩人文艺术空间,看青砖灰瓦,品古韵今风,体会诗意之美。

文化是东城的灵魂。① 、 ② 和 ③ ,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7、根据小组意见,你结合手册内容,在文段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 丰富厚重的革命文化 蓬勃开放的创新文化

B.古都文化源远流长 革命文化丰富厚重 蓬勃开放的创新文化

C.蓬勃开放的创新文化 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 丰富厚重的革命文化

D.创新文化蓬勃开放 古都文化源远流长 丰富厚重的革命文化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4分)

8、朱光潜认为:“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 ① ” 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时,张岱在面对“ ②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时,都见到山的美。山因作者情趣不同,各呈一种境界。你读过的“ ③ , ④ ”也表现出文人眼中山独有的境界。(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二)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9-10题。(共6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诗人通篇咏月。“ ① ”似在追溯明月、宇宙的起源,又像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接着诗人表达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流露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最后领悟 ② 的哲理,由此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1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艾青的《月光》都写到了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明两篇作品的画线句分别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月光 艾青

把轻轻的雾撒下来

把安谧的雾撒下来

在褐色的地上敷上白光

月明的夜是无比的温柔与宽阔的啊

给我的灵魂以沐浴

我在寒冷的空气里走着

穿过那些石子铺的小巷

闻着田边腐草堆的气息

那些黑影是些小屋

困倦的人们都已安眠了

没有灯光 静静地

连鼾声也听不见

我走过它们面前

温柔地浮起了一种想望

我想向一切的门走去

我想伸手叩开一切的门

我想俯嘴向那些沉睡者

说一句轻微的话不惊醒他们

像月光的雾一样流进他们的耳朵

说我此刻最了解而且欢喜他们每一个人

一九四〇年四月十五日夜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11-13题。(共7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结合全文,对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日出雾气消散,云聚洞穴昏暗,光影斑驳。

B.野花散发幽香,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C.山间水流减少,石头露出水面,萧瑟凄惨。

D.树林茂密荫蔽,禽鸟上下鸣叫,生机勃勃。

13、根据《醉翁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①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②。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鲦(tiáo)]一种白色小鱼。②[朝雊(gòu)]野鸡在清晨鸣叫。

两篇文章围绕山间出游展开。欧阳修游览了琅琊山,他的乐趣来自山水、宴饮、① ;王维则期待与裴迪同游,因为裴迪是“ ② ”,能与自己共得“③ ”。

三、名著阅读(5分)

14、《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复杂立体,同一个人物身上往往既有令人敬佩的品质,又有性格的弱点。请从本书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一个具体情节简要分析这一特点。(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7题。(共7分)

材料一

中轴线的指向是正南正北吗?中轴线上消失的古建筑在哪里?数字化技术让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借助卫星定位等现代技术手段,经过数据拟合计算,首次确定了中轴线的空间方位,明确了参与申遗的遗产点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北京市测绘院基于贴近摄影测量、地下管线探测等技术及历史测绘图等资料进行测绘,助力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永定门遗址等中轴线遗址点考古工作。

天桥是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但原建筑已拆除。北京市测绘院调取了天桥路口历年的地下管线资料和历史地形图,经过仔细比对,终于发现一条地下管线与历史地形图和上世纪50年代的历史影像图的龙须沟走向一致。之后通过井下摄影测量系统,开展了天桥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线调查,反复甄别发现,龙须沟和中轴线一横一纵两条线的相交点,应为天桥原址的方位。消失近90年的天桥原址得以“重见天日”。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积极借助数字化技术研究成果,提高对文化遗产修复与研究的能力,开创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新模式。

我国传统书画以纸本为主,易霉变、碎裂和变色。以前,修复师须通过肉眼观察辨别书画材质、寻找受损原因;现在,对书画进行“体检”即可了解其各方面的情况。中国艺术研究院利用检测类技术,为书画修复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数字依据,提高了修复效率与质量。

在“钟灵毓秀”院藏钟表数字化项目中,故宫博物院相关团队通过三维扫描、近景摄影测量、高清影像拍摄等多种手段,在保证钟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全程记录钟表拆卸过程,了解钟表精密的内部构造。

材料三

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文物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

中国国家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工程成果鲜活地展示出来。展览用数字化技术对原作进行扫描、修复得出绘画样稿,并结合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技术进行修复与调色,画作比文物原件更加鲜艳、清晰,平时不曾发觉的细节也能一一呈现出来:《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售卖的货物、《滕王阁图》中亭台楼阁的具体结构、《货郎图》里的摊位都看得一清二楚。

湖南博物院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唤醒了摆在“橱窗中的文物”。在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湖南博物院在科技助力下,将经过超高清信息采集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T形帛画,呈现在数字大屏上。观众通过数智操控屏,可以点击帛画的各个部分,详细了解其内涵。

1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天桥原址在图1中的位置是【甲】【乙】【丙】中的 处(2 分)

17、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我们借助数字技术,开展了定位、① 、② 、 ③ 等工作。(每空限2个字)(3分)

(二)阅读《牛二伯和牛》,完成18-21题。(共11分)

牛二伯和牛

①那年,牛二伯买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头牛。他精心地养着小牛,并果断给牛上“牛鼻圈儿”。调教牛是一件极需耐心的事情。牛二伯会先根据牛的大小配上绳索,挽得牛能迈开步,也不打后蹄腕为宜,然后用麻袋装上胡麻柴双折绑在牛脖子上。“哦回来”“吁”“嘿”“嘿呀嘿”,他用心地教牛练习耕田。这是一头温顺的牛,它总是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

②“雄鸡齐唱东方白,牛劲千犁四季春。”立春一过,牛二伯带着牛一鼓作气地干起活来。牛朝着前方笔直地走着,卖力地耙田,犁头在它的身后翻起了一排排漆黑的土壤。烂泥巴溅得牛和牛二伯一身黑。强烈的阳光把泥和毛凝固在一起,牛觉得很不舒服。它的步伐慢起来,转弯时扭扭捏捏。布谷鸟声声催春耕,牛二伯心急了。他吆喝几声,牛依然不听使唤。他用鞭子抽了两下,牛行了几步,突然止步不前。没等牛二伯火气上来,牛趁机跑到池塘边。他赶到牛跟前,鞭子举在半空中又收回来。他拉牛下池塘。牛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接着在大树下吃草。牛二伯和牛柔声细语地说起悄悄话来。经过多天的努力,插秧完成了。牛二伯环视绿得发亮的水田,轻轻地抚摸着牛背。牛甩甩尾巴,发出“哞——哞——”的叫声。

③等到农忙时节,苦了农民更苦了牛。火烧火燎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在主人不停的叫唤中,牛直喘气,眼里噙着泪花,一步步艰难地往前行。傍晚,牛二伯和牛在家乡的小河里一起洗澡。牛喝着牛二伯喂的金银花凉水,眼里充满了感激。牛二伯叹了声,说:“我不想苦了你,可眼看就要过秋种时节,慢不得啊!”与人为善的牛二伯还帮助乡亲们犁田耙田。一个脚印,一行汗水,一片希望,牛二伯和牛给大家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④牛产下好几头牛犊,曾经难产的一次也化险为夷。一次牛走失了两天两夜,仍平安返回牛二伯身边。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牛二伯做梦也没想到,一场水灾夺走了牛,他自己也在鬼门关走了一回。那年,暴雨连续下了几天几夜,江水骤涨,公路树被水淹没了下身,田野白茫茫的一片。牛触到掉下的电线,不能动弹。他急忙去拉牛,也被电击倒。村民们纷纷围着牛二伯束手无策。去镇医院的路,被洪水淹没了。就在大家绝望时,水泥厂厂长开着车来了。载着牛二伯的大汽车冲过重重水浪,开往医院。抢救回的牛二伯因牛的死去又重病一场。留下的一头小牛长大了。然而,两年后的夏天,这头牛重复它母亲的命运,触电而亡。同年寒冬,牛二伯的大儿子也突然离开人世,成为一个家族永远的痛。一夜间,刚过花甲的牛二伯头发全白了,双眼模糊,耳朵也聋了。

⑤“不耕田地,我还能干什么?”牛二伯又买回一头牛,领着它犁过滴着血与泪的辛酸岁月。念着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牛二伯顺着季节更迭,耕种收获。山里的阳光将牛二伯镀成了古铜色。他将青春洒向这片爱与恨的土地。脚踏实地干活,从不怨天尤人,牛二伯的笑容在村子里出了名。笑出春暖花开,笑出五谷丰登,笑出儿孙们成家立业,笑出五代同堂。

⑥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⑦明媚阳光五月天,金银花绽满庭园。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牛二伯坐在藤椅上怡然自得地听剧。他吃着忆苦思甜的白麻叶糍粑,出神地望着墙上的“人牛图”。桌上,台历上的牛栩栩如生。牛二伯想念他的牛,想念他的大儿子。

(四望梅川河整理)

18、文章写了牛二伯和几头牛的故事,表现他对牛的感情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在写牛二伯和他第一头牛的故事时,先写 ① ,牛非常温顺;接着写犁田时牛二伯给牛洗澡,牛舒服、惬意;然后写农忙时牛二伯喂牛金银花凉水, ② ;最后写牛触电而死,牛二伯大病一场。(2分)

19、分别说说第④段和第⑦段中的白头发写出了什么,并结合全文谈谈两次提到白头发的表达效果。(3分)

20、第⑦段中画线句描写了环境,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处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4题。(共7分)

①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泱泱黄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奋进,激荡着亘古绵延的璀璨文明。水脉与文脉相连,加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②黄河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勇毅的奋斗精神。黄河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多淤、善决、频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历代中华儿女不断与之斗争。大禹率领百姓治理黄河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弃“堵”改“疏”,终于完成治水大业;明朝潘季驯历时二十七载,先后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工作,不辞辛劳,多次深入工地一线,发明“束水冲沙法”,在他的努力下,黄河又重新变得平和……在一次次战胜灾害和苦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锻造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

③黄河文化昭示着中华民族求新图变、与时俱进的进取姿态。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这些诞生于黄河流域的神话与传说,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创新求变的价值追求。无论是天文历法、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重大发明,还是在沿黄地区发生的诸多变革性实践,都有力证明了黄河文化所蕴藏的求新图变的基因。时至今日,《诗经·大雅》中记载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大学》中记载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仍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创新发展。在创新进取精神的滋养下,沿黄经济的集聚区河南等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培育重点产业链群,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④黄河文化 。数千年来,沿黄河流域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并涌现出诸多文人贤士。先秦时代儒墨道法诸子不同学派的交锋争鸣,促进了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繁盛;丝绸之路和黄河水道共同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宏大的文化交融……正是在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碰撞激荡的过程中,黄河文化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彰显出融合包容、多元一体的宏大气象,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比如,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搭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持续举办,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交流思想、凝聚智慧;灵感来自石窟艺术的舞剧《丝路花雨》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多场,创下舞剧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的黄河,依旧深情讲述着开放包容的东方故事。

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宝贵精神和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激活黄河文化的生命力,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

22、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第①段开篇即提出黄河激荡着中华民族文明,保护黄河文化意义重大。

B. 第②段中大禹和潘季驯的例子,意在证明黄河自古以来是桀骜难驯的。

C. 第④段举国际文化博览会等例子,证明黄河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D. 第⑤段号召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发黄河文化活力,激扬自强奋进精神。

23、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24、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作为第③段的论据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甲】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风沙,从黄河故道开始,走出兰考,走出河南,一直追到黄沙落地,洪水入河。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奔波跋涉。一代代兰考人接续奋斗,终使兰考告别漫漫黄沙和茫茫盐碱。

【乙】中国现代水利事业专家王化云继承潘季驯“淤背固堤”的思想来加固大堤,有效地应对了洪水。在此基础上,王化云拓展了泥沙的用途,用黄河携带的泥沙改良了土地质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治理黄河水患和开发黄河水利做出巨大贡献。

五、作文(40分)

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台,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写字台,我们书写奋斗的人生;在观景台,我们领略自然的美好;在舞台,我们绽放青春的梦想;在云平台,我们与世界对话……请以“台”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2)“行之有效”在《新华成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请以“行之有效”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