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六年级期末试卷语文

黄石市六年级期末试卷语文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3-13 12:25:06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应用(20分)

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右图是小雨展示的“易”字的甲骨文之一,字形模拟了 的场景,据此推断“易”有“给予”的意思。(2分)

2、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易”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

个含“易”字的词语。(2分)

易”的引申义

含“易”字的词语

和“难”相对

容易,轻易

改变

(1)

平和

(2)

3、小雨和小雯为班级作了一副对联,劝勉大家在学习生活中要珍惜时光,小雨写的是 “白发易生须惜时”,小雯写的是“青春难复莫闲度”。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2分)

4、小雨以“月亮”为主题,辑录了一组诗文。请你将相应的句子补充完整。(8分)

浮光跃金,① 。(《岳阳楼记》)

②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但愿人长久,③ 。(《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④ 。(《无题》)

⑤ ,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露从今夜白,⑥ 。(《月夜忆舍弟》)

⑦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⑧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5、小雯准备辑录“珍惜时间”诗集,请你向她推荐右图做封面,并用诗意的语言说明理由。(3分)

6、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3分)

(1)容易读错的字 A.妥帖(tiě) B.殚(dàn)精竭虑

(2)容易写错的词 A.狼籍 B.不可捉模

(3)容易说错的话 A.请拜读我的作文。 B.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优良传统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①。

居然成濩落②,白首甘契阔③。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④。

穷年忧黎元⑤,叹息肠内热。

【注释】①稷与契: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大臣。稷教百姓种植五谷,契掌管

文化教育。②濩(huò)落:大而无用。③契阔:辛勤劳苦。④觊(jì)豁:希望达到。⑤黎元:老百姓。

7、批注一:千回百折。本诗原为500字的长篇歌行体,以自述缓缓起笔,表面上自嘲“拙”和“愚”,但“ 、 ”二字,却透露出杜甫坚守初心的执着。(摘录诗中词语填空,均限填一字)(2分)

8、批注二:陈词慷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写出了诗人 。(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吴子中作楼三间,题其额曰“明远”。予乡日尝过子中,子中邀予登楼饮酒,予(A)游目环视。见夫川源平衍,峰峦罗列。南挹龙山、霞岭之幽,北瞻青华、墨城之耸,西览雁宕、玉苍之秀,而东则极溟海之广大,睹日月之所出。凡四向山水之奇烟景之胜数百里外所有之物,举不能逃吾睫瞳间。今夫人之有目所以视也,视之有明所以见也,(B)明所见之远近,实系乎所处之高下焉。故登高而望,虽千里可见者远也。(C)君子自修之道,必立身于崇高之地。

(选自陈高《明远楼记》,有删改)

9、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连月不开

古今异义

(2)予乡日尝过子中

课内迁移(尝射于家圃)

(3)而东则极溟海之广大

课内迁移(南极潇湘)

(4)举不能逃吾睫瞳间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10、请将“而”乃”故”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2分)

A.( ) B. ( ) C.( )

11、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凡 四 向 山 水 之 奇 烟 景之 胜 数 百 里 外 所 有 之 物。

12、请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故登高而望,虽千里可见者远也。

13、两位作者都细致地描写了登楼所见的各色景物,其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不疾不徐 叶春雷

①不疾不徐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说它美好,是因为怀着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能将人生的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非常厉害的。

②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外出遇雨,同伴们都狼狈不堪,只有苏东坡不疾不徐,在雨中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他把这种节奏谱成了一首词,就是那首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③这首词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谓“不疾不徐”,正因为内心“坦荡荡”呀!没有这份“坦荡荡”,那就不是“不疾不徐”,而是“慌手慌脚”,甚至“慌不择路”。苏东坡的游伴们,在猝然遇雨的那一刻,大约就是这个张皇失措的鬼样子吧。

④我想起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记载的一个细节,非常动人。他说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常常跑警报,在跑的过程中,他常常看见他们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手执一根手杖,不疾不徐。在那里悠然地前行,好像天上根本没有日本飞机,好像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⑤所以说,不疾不徐”体现出了一种做人的定力,这不是靠简单模仿就能做到的。梅贻琦先生有这种定力,所以体现在他的仪表上,就有这种“不疾不徐”的悠然风度。苏联曾拍摄过一部二战诗篇《莫斯科保卫战》,里面塑造了朱可夫这一伟大的将军形象。有个镜头我至今难忘。朱可夫正在办公, 忽然警卫报告,德国的小股伞兵突然空降在这一领域,朱可夫听完汇报根本没有在意,只是对警卫说,给我拿一支冲锋枪来,说完又埋头工作。

⑥伟人之所以伟大, 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种“不疾不徐”的镇定自若上。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这种“不疾不徐”的风度, 认为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人的自在和从容,是可以无往而不胜的。

⑦事实上,“不疾不徐”不仅是一种做人的风度,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庄子就曾经讲过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讲到一个叫“扁”的工匠叙述自己制作车轮的经验: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⑧所谓“不疾不徐”,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刚刚好”。做事能掌握好这个度,掌握好这个分寸,一切麻烦都会迎刃而解。在这个意义上,“不疾不徐”,就是孔子所谓“过犹不及”。

⑨工匠想说的是这种制作车轮的分寸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无法将这种分寸感传递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如今年老了还不能退休,他的儿子也不能接他的班。从工匠的角度看问题,自然证明这种做事的分寸感极难掌握,但是换一个角度,一旦掌握了这种分寸感,世上任何疑难事情,甚至很多比制作车轮要难得多的事情,也可以轻松解决。

⑩“不疾不徐”是做人做事非常高明的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虽然难,但是不畏难,正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论语·雍也》有言:“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疾风骤雨,还是电闪雷鸣,让我们保持“不疾不徐”的悠然心态,走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节奏。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不疾不徐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

B.文章先点明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C.文章语言典雅,引用了许多古诗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D.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不疾不徐”的风度,因为这是伟人才具有的品格。

1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第⑧段中“恰到好处”的含义。(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罐 儿 冯骥才

①罐儿是码头上最穷的人。

②他爹死得早,他娘靠给人家缝补衣服把他拉扯大。他娘没吃过一顿饱饭,省下来的吃的全塞进了他的嘴里,他却依旧瘦胳膊和瘦腿,胸脯赛搓板。他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城内城外所有寺庙都成了“龙王庙”。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连饿带累,他娘死在了路上。他一个人只能再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

③这天下晌,来到一个村子,身上没多大劲儿了,他想进村找个人家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村口黑森森的大槐树下有个窝棚,棚子上冒着软软的炊烟,一股饭的香味儿扑面而来。这可是救命的气味儿!他赶紧奔过去,走到窝棚前,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没吭声,低头接着煮粥。

④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你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

⑤他听了一怔,罐儿是他的名字。他现在还不明白,爹娘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叫他有口饭吃。他爹是要饭的,要饭的手里不就是拿个罐儿吗?

⑥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

⑦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一堆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捏一个罐儿,放在这边的火上烧烧就有了。”

⑧罐儿看见那边地上果然有一堆泥,他过去抓起泥来捏罐儿。可是他从小没干过细活儿,拙手拙脚的,罐儿捏得歪歪扭扭, 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了一眼,没说话,叫他放在这边火上烧,还给他一把蒲扇,让他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老汉叫他把罐儿放在一个木案上,给他盛粥。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一放,只听“咔嚓”一声,罐儿竟散成一堆碎块。他不明白一个烧好的罐儿,没磕没碰,怎么突然散了。

⑨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一下下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渐渐地出现在眼前,好似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儿,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

⑩这两句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罐儿说的。他没弄明白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

⑪老汉捏好罐儿,便将其放在火上烧,很快烧成,随即他从锅里舀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

⑫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唱非唱地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

⑬等罐儿把热粥喝进肚里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会儿做不好也没关系。”

⑭罐儿应声,开始捏罐儿。按照老汉的做法,罐儿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却不见了。窝棚内外找遍了,影儿也没找着,他怎么找也找不着。

⑮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原打算喝完粥,他接着往前走。可是他待在窝棚里的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老汉不仅给他粥喝,救他一命,还教他做罐儿。

⑯前边的两句话“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是教他活下去的要领;后边的两句话“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是告诉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⑰这个烧陶的棚子不是老天爷给他安排的一个活路吗?那么老汉又是谁呢?没人告诉他。

⑱多少年后,天津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本默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好,众人都知道它了。这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碗、陶盏。人人喜欢,渐渐闻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这人的大名没人知道,人们都叫他罐儿。他铺子的门口堆了一些罐儿,那时逃荒和逃难的人年年都有,逃难的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用,他从不收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

(选自《俗世奇人新篇》,有删改)

17、选出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要读出罐儿的迷茫,我这样读:“他一个人只能再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

B.要读出老汉做陶罐时的画面感,我这样读:“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一下下摔。”

C.要读出老汉的乐善好施,我这样读:“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

D.要读出小村子从无名到有名的鲜明对比,我这样读:“天津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本默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好,众人都知道它了。”

18、下面是一则关于冯骥才所著《俗世奇人》的批注,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学过的知识,写一则关于《核舟记》的批注。(3分)

俗世奇人

核舟记

《俗世奇人》中收集的是长期流传在天津的 奇闻逸事。用作者冯骥才的话说是“过瘾”,书中写了天津奇人的吃喝穿戴、话语闲谈、举手投足等,全都活龙鲜健,使我美美地陷入其中。

20、文章题目简洁却韵味深长,请你分析其深刻内涵。(3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 21-24 题。

【甲】街上的雪已不那么白了,马路上的被车轮轧下去,露出点冰的颜色来。土道上的,被马踏的已经黑一块白一块,怪可惜的。他没有想什么,只管扛着铺盖往前走。一气走到了人和车厂。

(选自《骆驼祥子》)

【乙】他道:“若得大官人如此周济,教小人安身立命。只不知投何处去?”柴进道:“ 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我今修一封书与兄长,去投那里入伙如何?”他道:“若得如此顾盼最好,深谢主盟。”……且说他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 时遇暮冬天气,形云密布,朔风紧起,又早 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 里,只见满地如银。(此片段摘自的回目: 朱贵水亭施号箭 A. )

(选自《水浒传》)

【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呢?

(选自《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丁】直到这时,他才体会到,寒冷给人造成的痛苦竟会如此难以忍受。奥库涅夫给他的那件旧外套一点也不暖和,而那只套鞋里面总有雪,并且好几次掉在了雪堆里。另一只脚上的靴子随时都有彻底完蛋的危险……

(选自《B. 》)

【戌】 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了陕北……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 白雪皑皑的山顶——西藏……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21、【雪中事】根据语段【乙】【丁】填空。(2分)

A.

B.

22、【雪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写出上述语段【丙】作品中“雪”的意象特点及其所体现的情感。(2分)

23、【雪之姿】“能否守住尊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姿态。”请以【甲】中的祥子为例,结合整本书从正反两方面概括相关情节来印证这句话。(2分)

24、【雪中悟“冰雪襟怀映照人类命运。”请从【丁】戊】中任选一部作品,结合选文选文提及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说说人物在冰雪逆境中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2分)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5分)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写一则发言稿。(80字左右)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世界的样子 (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26、从下列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50分)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近日, 某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紧密了还是疏远了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紧密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疏远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任务三: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